輯錄/馬麗婭
觀民族文化 賞美酒簫笛
——貴州省內特色博物館掠影
輯錄/馬麗婭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化石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地處貴州西南部的關嶺自治縣新鋪鄉。
關嶺化石群形成于距今2.3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海灣環境,素有“兩億年前的絕滅谷地,古生物化石聯合王國”之稱。這里發現的化石包括大量豐富的魚龍、海龍、齒龍等海生恐龍和棘皮動物海百合以及無脊椎動物菊石、雙殼、牙形石、鸚鵡螺、腕足等化石,還有陸地生長異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尤其是海生恐龍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繁多、保存之完好、形態之精美,為世界同期地層所罕見,堪稱世界一流。
2006年9月28日,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正式對游客開放。公園全年開放,門票價格為100元。
看點:在關嶺地質公園,可以看到世界上原地保護面積最大、最為美麗曼妙的海百合群體化石;一號原位保護館里,可以親密接觸長達4米的盤江魚龍化石,而在它的體內還孕育有一條小魚龍化石;在二號原位保護館,可以目睹到長約10米的海洋霸主杯椎魚龍,4米長的尾部在巖石上完美呈現,精美絕倫。到了三號原位保護館,游客們可以近距離體驗最神秘的魚龍,你能看到他們扭曲翻滾的尾部,腹部巨大的黑石。
中國酒文化城坐落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包括酒源館、酒技館、酒俗館、酒器館、國酒茅臺館等八大展館,以專業博物館的展陳方式和現代視覺藝術,利用聲、光、電、微雕、石刻等多種方式,全面地介紹中國酒業的發展和與酒有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民俗等,展示了酒類生產的發展沿革、釀造工藝。中國酒文化城是中國文聯的創作基地,同時也是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遵義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成為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
看點:中國酒源館主要是通過微雕、畫像磚及實物展示的形式,介紹釀酒起源的傳說、酒的物質起源、歷代出土古酒、釀酒工藝流程和中華酒禮,以及幾千年來中國統治者對酒的管理政策的發展演變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酒技館主要是通過一組酒曲制作的情景雕塑,以及與釀酒有關典籍介紹了酒曲對釀酒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的酒品分類以及白酒的12種香型的劃分。
位于六盤水市的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
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分有室內場館和室外文化廣場兩個區域,一進大廳就有一個鋼鐵裝置,非常具有“工業感”,墻上寫著兩句具有三線特色的標語:“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

◎中國酒文化城

◎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
看點:文化廣場包括了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陸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等歷史文物;館內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并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
平壩天臺山民族戲劇博物館,位于天臺山伍龍寺。這里不但是了解屯堡建筑的絕佳場所,也能了解到屯堡地戲的文化內涵。
天臺山伍龍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后經明崇禎和清康熙、乾隆、咸豐及民國年間多次增修擴建,形成有兩道山門、兩重廟門、含大佛殿、玉皇閣、藏經樓、糧倉、馬廄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城堡式建筑群。
看點:廟與石山渾然一體,空間組合非常成功。雖名“伍龍寺”,但寺中建有玉皇閣,表明此山佛道共居、二者合流。這座古建筑物,不僅具有宗教特征,還擁有軍事功能,是座亦文亦武的古剎形城堡、半軍半教的城堡式古剎。伍龍寺因其獨特的石制建筑群,于198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天臺山民族戲劇博物館 馬麗婭 攝
玉屏簫笛博物館為國有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簫笛文化專題博物館。玉屏簫笛博物館以近兩百年歷史的印山書院為館址,占地1620平方米,古建筑678平方米。
看點:簫笛博物館室內陳列布展在印山書院東、西兩院,分為基本陳列與專題陳列兩大塊四個展區來設計。展區一為反映玉屏人文地理的基本陳列區。主要以玉屏民俗文化為核心,以侗族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為線索,以玉屏新時期發展為鋪墊,全面表現多民族文化價值和玉屏全方位的比較優勢;展區二為簫笛文化、簫笛精品專題陳列區。既是基本陳列的延伸與完善,亦是相關文化主題的深度展現;展區三為簫笛制作技藝演示以及觀眾互動體驗區;展區四為簫笛產業發展及演奏觀摩區。
奢香博物館位于大方縣城北奢香陵園內的東南角,坐東向西,占地1600平方米。1994年竣工落成,是西南地區第一個以民族歷史人物為名的博物館

◎奢香博物館

◎玉屏簫笛博物館
看點:該館是一座具有彝族傳統建筑藝術特色,形式別具一格的仿古建筑。展示的是聚居在貴州黔西北,以大方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古代水西彝族歷史文化的輝煌。內有6個陳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會傳統文化、藝術、異俗等物品尤其以彝文古籍和金石文物,集中反映了彝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彝文碑刻是奢香博物館的一大看點,博物館中彝文碑刻計246塊,共載24000多字。這些彝文碑刻按內容可分為忘功碑、修路碑、建橋碑、獻山碑、宗源碑、靈房碑、封山碑、墓碑等8種類別。
另一看點是珍藏的明成化鐘,系彝族默部七十四世安貴榮襲任貴州定量慰使后,偕妻奢脈與子安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祈福發愿,捐資鑄造一口銅鐘。鐘的鑄造精細,彝文銘記和圖飾的鐫刻鮮明,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字形古奧奇特,刊刻凝重沉雄的彝文金石文物,其年代之久遠,其數量之豐富,國內罕見,堪稱館藏的第二絕。
責任編輯 肖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