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明賢
三萬甲冑
文/戴明賢

◎格拉茨軍械庫展出的盔甲
格拉茨擁有一個保存完好的古代軍械庫,在歐洲首屈一指。庫里的甲 兜鍪,可以裝備三萬騎兵。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數目,須知格拉茨的人口還不到二十五萬。
蘭德克蕾貝帶我們穿過州府廣場,進軍械庫的側門,室內有幾個男子在分頭繪制一些景片或裝飾之類的東西。她向他們說了幾句,就接過一串鑰匙,帶我們往里面走。一邊告訴我們,這里冬季不開放,今天就我們三個人參觀。
樓梯邊立著一個跟真人同大的古代奧地利騎兵彩塑。鐵甲鐵盔,外披紅色大氅,頭插綠色羽飾,握著火槍,騎著一匹白馬。我問明可以拍照張相,就分別與騎兵合影。上到二樓,見是一間很深很深的屋子,幾行粗壯大木架作縱隊式排列,架上擺滿火炮和通條等器械。大木架前挨肩排列著全副的鐵盔鐵甲,跟一個個真人似的站得筆挺,一眼望不到頭。天花板的大木枋上倒掛著一排排鐵盔,像無數吸頂燈。因為不是正式開放,只亮著幾盞普通電燈,我們三個老百姓在半明半暗中,檢閱著一排又一排有軀殼無靈魂的古代甲士,真有點懾人。這些盔甲和兵器,全都滑膩锃亮,發出幽微的白光。我停步拍照。導游說上面有更好的。我等不得,連照了幾張。到得樓上,果然盔甲的形制更精致。
再上四樓,目瞪口呆了。巔兒頂兒的在這里!最考究的一襲,從頭頂到腳腕,包括護頸、面罩,是一套嵌銀浮雕甲胄,凸出的花葉銀白,凹下的底子黝黑。蘭德克勒貝說,這是最高統帥檢閱三軍或慶祝凱旋時穿戴的禮服,當然是沒法穿著它打仗的。在它左前方,立著一副銀光閃閃的馬甲,從馬頭到馬臀都遮蓋起來。導游說這副馬甲凈重二百公斤。穿著那副禮甲,跨著這匹甲馬,統帥得是承重好手,這匹馬的負擔更不得了。我心里有點懷疑它們的實用性。

◎軍械庫一景

◎士兵服(盔甲)
從小看演義小說,對什么黃金鎖子甲、爛銀盔、拐子馬之類無限神往。但戲曲舞臺上的盔甲、故宮玻櫥里康熙大帝的戰袍,都離想象甚遠。只有從歐洲歷史電影的戰爭場面中,庶幾得之。今日親眼得見,望之燦然,扣之鏗然,想象之儼乎其然,不禁歡喜贊嘆,大感饜足。庫中還陳列有古代農民用以抵御入侵 者的自制武器。都是長柄鐮刀、草叉、斧頭之類農具的加長磨利。
在幽暗神秘的氛圍中,沉沉三萬兜鍪和鐮刀草叉在我眼前活動起來,鏗鏗鏘鏘一擁而出,去抗擊入侵的土其人。
在格拉茨大教堂的墻上,有一幅漶漫的古壁畫,畫著格拉茨歷史上的三次大災難:蝗災、瘟疫和土耳其入侵。維也納大學漢語博士生羅曼斯基用標準普通話對我說:土耳其人比蝗災瘟疫更可怕。
后來我們在市博物館看見一個土耳其侵略軍的半身彩塑像。短袖紅袍,瓦盆式的帽盔。左手挽著太陽新月盾牌護心,右手直挺挺地著握住一柄短刀。兩撇濃髭,一雙大眼呆呆地瞪著。一副兇殘狡詐的神態,漫畫味很濃。沒有見有關蝗蟲的雕塑。街頭有一座高高的紀念柱,上面的塑像是在瘟疫流行時救人無數的一位醫學家。
(作者系著名作家、書法家)
責任編輯 陳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