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凌霄
“巴婁”的文博情懷
文/肖凌霄

◎1997 年5 月26 日,吳正光在維修后的貴州省博物館陳列大樓前留影
苗語“巴婁”,伯伯之意,也是吳正光的筆名。
吳正光曾是貴州省博物館館長。他1963年從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畢業分配到貴州,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在貴州省文化廳工作了三十多年。退休的前三年,也就是1996年至1998年,調到貴州省博物館工作,任館長。如今八十高齡,還筆耕不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吳正光到苗寨考察,村民知他是苗族,稱呼他“巴婁”。此后,他便以“巴婁”為筆名發表民族文化方面的文章。漸漸地,在貴州文博界,幾乎無人不知“巴婁”?!澳闳デ瓥|南苗寨,去鎮遠,去郎德,一提巴婁,很少有人不知道?!彼院赖貙ξ艺f。
巴婁愛寫日記,工作幾十年從不間斷。他認為,他的一百多本日記不僅屬于個人,也是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志的一部分。
透過這些發黃的日記本,巴婁幾十年為貴州文博工作的點滴像散落于時間的珍珠被線串了起來。翻開他在貴州省博物館工作三個年頭的工作日記,加上歷史圖片,再現一些館長足跡。
1996年至1998年,吳正光在貴州省博物館擔任館長期間,主要抓了治理整頓、館舍維修、陳列展覽、學術研究、業務培訓等幾項工作。其中陳列展覽,不僅局限于本館之內,還發揮“龍頭館”的作用,幫助基層舉辦展覽、修改展覽,充實、完善系列專題博物館,編織貴州文化史跡網。
貴州省博物館草擬的工作安排,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示;貴州省博物館舉辦的專題展覽,獲得國家文物局的祝賀,受到文化部領導的夸獎,在這全國是十分罕見的。
1997年 5月19日上午,貴州省“5·28活動”組委會在省博物館舉行貴州風情及石文化展覽開幕式,北京、山東、江蘇、臺灣等地的嘉賓作為第一批觀眾參觀了展覽,隨即觀眾涌入,蕭條多年的博物館頓時沸騰起來,短短數月,貴州省博物館從雜亂無章的停車場、租賃點、水果攤變成了展示貴州文化的窗口,還原博物館的本真。
1998年8月,《郎德開放成就展》在貴州省博物館開幕。郎德當年作為旅游點和博物館對外開放的時候,就是吳正光牽頭的。
吳正光歷任貴州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省搶救民族文物辦公室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兼職教授,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副會長……因為他,世人知道了郎德上寨。1987年,郎德苗族村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此后,還有安順的蠟染博物館、臺江刺繡博物館、平壩天臺山的地戲博物館、黃平飛云崖的節日博物館、思南的烏江文化博物館……在他的奔走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奔走努力下,貴州很多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村寨成為了旅游線上的明珠,游客紛至沓來。
如今,巴婁館長已經退休近20年??墒撬壳叭匀缓苊?,忙著寫稿,寫書,出書,接受采訪……他很幽默地說:“日記中的許多當事人已經故去。如不加以整理,公之于眾,我一旦‘出國’,日記就會變成廢紙,太可惜了。”于是,他的小校友、孫女、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吳笛給他整理這些日記。因為“巴婁”比吳正光還為貴州文博界所熟知,遂將他在貴州省博物館工作時的日記取名《巴婁黔博工作志》。
我們期待著這本日記的出版。

◎1998年8 月編印的《郎德苗寨博物館》小冊子

◎1996 年7 月編印的《貴州— 古生物的王國》小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