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正光 肖凌霄
郎德上寨 一座沒有柵欄的露天博物館
文/吳正光 肖凌霄

◎《郎德上寨的苗文化》封面

◎《郎德開放成就展》工作人員合影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不僅保存大量有形文物,而且活生生地蘊藏眾多無形文物,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宮殿、廟宇等古建筑不可比擬的。
位于黔東南雷山縣的郎德上寨,1987年以“苗族露天博物館”的名義打開山門,對外開放。多年來通過保護民族村寨、開展文化旅游,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之一,并被中國博物館學會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志》作為唯一的民族村寨博物館收錄。
郎德上寨深處苗嶺腹地、雷公山麓、丹江河畔,僅有百余戶苗家。寨子依山傍水,山路彎彎,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房從山腳修到山腰,悅耳動聽的苗歌在青山綠水間飄蕩。
寨內小路皆以石板鋪成,一條小河呈S形從寨腳流過;河畔,數十架竹筒水車日夜唱著苗鄉的古歌。這里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苗族起義將領楊大六的故鄉,當年用以抗清自衛的圍墻、戰豪、隘門等戰斗遺跡迄今猶存。
早自元末明初建立村寨以來,村民即有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迄今全寨森林覆蓋率仍高達75%以上,使安裝有“美人靠”的棟棟吊腳木樓掩映在竹木蔥蘢之中。
數百年來,村民躬耕自食,傳承遠古遺風,沿襲秦漢習俗,盛行唐宋服飾,保留明清建筑,宛如世外桃源。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郎德采納有關部門建議,村民投資投勞,整治寨容寨貌,弘揚民族文化,打開山門迎客,以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鱗次櫛比的吊腳木樓、饒有風趣的攔路敬酒、動人心弦的銅鼓蘆笙、工藝精湛的盛裝銀飾、別具一格的苗族佳肴,吸引大批中外客人。
銅鼓曾被某些考古學家稱為“死亡的青銅文化”,但在郎德上寨,銅鼓文化不僅依然存在,而且獲得發展。
居于寨子中心的銅鼓坪作為郎德銅鼓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既古老又年輕,因為村民在銅鼓坪上“踩銅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而新銅鼓坪又是1986年為開展文化旅游的需要才修建起來的。
村民別出心裁地用鵝卵石仿照銅鼓紋飾鋪設銅鼓坪,使其酷似一面碩大無比的“銅鼓”,將苗文化中的“魚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融于銅鼓坪上。這種藝術構思和建筑手法,是對銅鼓文化的一大發展。
因為這個銅鼓坪,郎德寨的銅鼓文化迅速揚名中外,國內外許多影視單位競相前住郎德上寨,以此銅鼓坪為場景,攝制影視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郎德人為繼承和發展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鼓文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郎德苗寨博物館陳列室
來郎德上寨做客是非常快活的事,在郎德上寨,客人玩得比主人還開心。賓主手拉著手,踏著鼓聲的節拍,圍著銅鼓柱轉圈,共跳“莽筒蘆笙銅鼓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郎德上寨開放式保護民族村寨的實踐,雄辯證明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郎德上寨的知名度越高,前來觀光考察的中外客人就越多,村民保護村寨及傳統文化的自覺性,相應提高。
郎德早就制定鄉規民約,在村寨絕對保護區內嚴禁挖山采石、毀林開荒、建窯燒炭、狩獵打鳥、毒魚炸魚,寨內不準修建與原有木結構吊腳樓不相協調的磚房和洋樓。
對郎德上寨苗族同胞卓有成效地保護自己的家園,分管文物工作的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格外高興。他在一篇題為《郎德識苗》的游記中寫道:我冒著細雨在石塊鋪成的人字形小路上穿樓串戶,看到郎德人引為自豪的吊腳樓保護得很好,10年間新修的20多棟民居,不僅在整體布局上風格諧和,而且每棟建筑物的式樣也嚴格遵循統一要求,村寨與青山綠水渾然一體。
1998年8月,由貴州省文化廳主辦的《郎德開放成就展》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致函祝賀:苗寨郎德,是在改革開放中,積極探索利用和保護民族村寨,大力發掘民俗資源,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成功實例。為更好地總結郎德經驗,進一步研究郎德現象,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舉辦《郎德開放成就展》是很有意義的。

◎ 郎德服飾 韻味深長 喬啟明 攝

◎露天民族博物館魅力無窮 喬啟明 攝
時任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參觀《郎德開放成就展》時強調:通過文物保護開展文化扶貧很有貴州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服飾、生活用具、生活習慣逐步現代化,在此過程中,原地保護民族文物,并做到保護恢復與協調發展相統一很不容易。郎德的經驗在于搶救保護了民族文物并使之更加優美和完善,這種經驗值得很好推廣。
貴州民族村寨保護工作,也受到學術界的頗多關注。
兩次親臨郎德上寨進行學術考察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周星教授說:“上郎德的建設乃是一個形象工程,目的是為文化展示,它造就了一個超前發展的小康苗寨。”
1994年,中外著名民族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耀華為《貴州系列博物館》書稿作《序》稱:貴州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把文物遺產和文化財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博物館展示中尋找到恰如其分的結合點,使文物與民族文化相映生輝,推出了貴州文物和民族文化系列博物館,這是貴州文物工作者的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創舉,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博物館的新路。

◎十二道攔門酒迎游客 喬啟明 攝

◎奧運圣火走過的地方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喬啟明 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的民族村寨博物館,本身就是一種類型的‘文化村’。它是典型的文化村,但不是‘模型’,而是‘實地’。真實的地點,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生活,真實的風情。這種實地民族文化村,在當今世界,只有在中國,也只有在貴州才能見到。貴州辦成了前人所沒有做過的事情。”
郎德上寨苗族村民,以擁有山清水秀、竹木蔥郁、吊腳木樓、華麗服飾、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而自豪。
擁有民族自豪感,鑄成民族凝聚力,這是郎德上寨的民族“魂”。憑借這個民族“魂”,強烈吸引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對苗族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觀眾聯袂參觀考察。
郎德上寨的自然環境、村寨建筑、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都具有典型的苗族文化特點。將郎德上寨作為典型的苗族村寨加以保護,使其長期保持典型苗族村寨的原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苗族人民的自豪感和郎德上寨的知名度,有利于增進世人對苗族文化原真性的了解。
郎德村民利用修建于“公社化”時期的木結構糧倉,開辦苗族民俗文物陳列室,展出村民早已廢棄不用但有文化價值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兒童玩具等等。
這些“文物展品”,由村民提供,標明原物持有人姓名。每家每戶自愿懸掛“名牌”,上書戶主的漢名和苗名,是民族英雄楊大六的第幾代孫,在此居住了多少年,出現過什么值得自豪的人物,目前具備什么樣的接待能力(參觀內容、出售物品、食宿條件等等)。還把“保寨樹”“鼓藏樹”“藏鼓崖”“巖爹巖媽”等典型的自然物;戰壕、寨墻、寨門、水井、魚塘、巖菩薩、風雨橋、銅鼓坪、游方場等典型的公共建筑物;大門、房門、窗戶、美人靠、燕子、牛角形連楹等特色建筑裝修;“口嘴標”“求子橋”“保爺橋”“保命凳”“花樹花竹”等特殊民俗設施,列為“文物展品”,撰寫文字介紹,或樹立保護標志,或懸掛說明標牌,讓觀眾了解苗族文化的深層內涵。
將一切有特點的、看得見的、聽得到的、摸得著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當成“文物展品”,都有文字說明,有的還譯成外文,讓中外參觀考察者一目了然,凸顯郎德上寨的專業性。
郎德上寨,一座天為蓋、樹為墻的苗露天博物館,通達古今,名揚中外。
郎德上寨先后榮獲貴州省文化廳授予的“苗族歌舞之鄉”稱號,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之一,并被中國博物館學會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志》作為唯一的民族村寨博物館收錄。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于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躋身于“中國景觀村落”,2008年成為“奧運圣火走過的地方”,2010年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責任編輯 袁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