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珠珠
【摘要】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們的先輩們在開展醫療活動的同時中醫醫德的萌芽也開始了。以張仲景的《傷寒論·序》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探討并重溫一下古代“大醫”對中醫醫德的見解和剖析,對現今,無論是中醫工作者還是西醫工作者,再或者是社會上的普通人,都有一定的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張仲景;孫思邈;傷寒論序;大醫精誠;中醫;醫德
【中圖分類號】R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4..02
中醫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霜雨雪留傳下來的無價之寶,醫術和醫德即是整個中醫發展進程的核心。中國古代醫家在中醫醫德方面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并有《傷寒論·序》和《大醫精誠》這樣的千古佳篇,彌足珍貴,同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比較,也是毫不遜色的,其價值不可小覷。以張仲景和孫思邈為代表的一批中醫醫生在長久的醫療實踐中,把醫術視為“仁術”,強調醫家在投身于治病救人的醫學事業中時,要對人的生命給予充分的尊重,應懷仁心以及救濟天下蒼生之志。這些古代先賢們的思想,對中醫醫德理論體系的萌芽,發展,傳承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探究《傷寒論·序》以及《大醫精誠》這樣流傳于世的千古名篇對中醫醫德的論述,對現如今的中醫從業者以及中醫愛好者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教育意義。
1 生平及歷史背景
張仲景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其所處的時代,連年征戰不休,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又逢各地連續爆發瘟疫。漢代曹植在《說疫氣》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的疫情,其狀慘烈[1]面對如此慘烈的場景,張仲景悲痛不已,“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于是跟隨名醫張伯祖刻苦學習醫術。他將一生都獻身于醫學事業,勤于著書,寫出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對后世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所謂“不讀傷寒,何成良醫”,實乃“醫圣”也。孫思邈,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從小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到了二十歲,就開始為鄉親鄰里治病,其一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并寫出了醫學巨著《千金方》,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當之無愧“藥王”是也。
1.1 《傷寒論·序》中的醫德思想
《傷寒論·序》開首就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1-2],仲景表明,學醫不僅僅只是為了保養自身,同時“下以救貧賤之厄”,并且痛批同時代那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以及以學士自居的人,以及競逐名利的不正之風。在張仲景所處的那個時代,醫生并不屬于什么所謂的上等階級。那些社會上的讀書人竟然不重視醫藥,只是擠破腦門去追求榮華權勢,身心為這些身外物所累,輕視拋棄根本的養生之道,舍本而求末。張仲景還指出一些當時的不負責任的醫家,不僅學識淺薄,不通醫理,而且花言巧語,只圖應付,對著患者一小會,便隨意處方用藥,最基本的望聞問切都不能掌握應用,敷衍了事,誤判錯判,加重或延誤病情,“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視人命如草芥,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1.2 《大醫精誠》中的醫德思想
孫思邈開篇便指出,醫學本就是一門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又怎么能明白那深奧微妙的醫理呢?所以要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必須要博覽群書,回溯醫源,孜孜不倦的研究學習以及應用,要廣泛地涉獵醫術,刻苦鉆研醫理,而且要精讀,深入研究,不能淺嘗輒止,如是才能在醫學上有所收獲,不可以道聽途說,然后就說,我已經完全掌握了醫理了,實在是耽誤自己的前程呀!
同時,孫思邈指出,凡是好的醫生治病,必定精神內守,氣定神閑,如是才能準確把握脈象的遲沉表里,疾病的陰陽虛實。如果有患者前來求醫,不能因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就區別對待,雙重標準,主張醫家對待患者要常懷慈悲憐憫之心,一視同仁,無論貴富,貧賤,長幼,美丑,親疏,種族,聰明還是愚笨,不僅不能嫌棄患瘡痍下痢的患者,對待這類臟臭的患者,還要像看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也不能瞻前顧后,只顧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要無私地對待患者。不僅對待人命是如此,對待其他生命也是如此,主張“人畜一也”“殺生求生,去生更遠”,所以盡量不用活物做藥,實乃“蒼生大醫”也。
當談及“大醫之體”時,孫思邈強調醫家要樹立“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思想,且風度要莊重,診察治療疾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疾病的癥狀以及脈象,見微知著,四診合參,人命關天,不得有絲毫錯誤和差錯。雖然說病情緊急,不容耽擱,但是臨證不被疾病的表象迷惑,不自亂陣腳才更加重要,并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可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草率診治,沽名釣譽。更不能被“綺羅滿目”“絲竹湊耳”“珍羞迭薦”“醽醁兼陳”所迷惑心智,為之心亂喜樂,置患者的痛苦于一旁,這是為良醫所不齒的。涉及到“為醫之法”時,孫思邈認為醫者要具備謙遜的品質,不可態度散漫,戲謔玩樂,道是說非,議論他人之長短,炫耀自己的名聲,詆毀其他醫生。偶然運氣好,治好了一個病人,便昂首闊步,自以為了不起,無人能及,天下無雙,實乃醫者之大忌也,要時刻警惕。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如如不動,一心鉆研醫道,救民于病苦,以天下蒼生之性命為己任,醫者如是,方得始終。
2 留給我們的啟示
中醫在幾千年的歲月里,拯救無數黎明蒼生,為華夏文明的延續提供了保障。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無數前仆后繼的中醫師們,在醫學的道路上勇敢攀登。傳統醫德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防病治病的實踐中不斷融鑄再創、豐富完善,鋪就了醫生治病救人的道德軌跡,最終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寶貴財富。[2, 3]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人們對良醫的要求始終如一。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普同一等,同仁博愛,刻苦鉆研,不斷提高醫術,淡泊名利,作風正派,品行端正。當人類面臨病痛的困擾和折磨時,醫師們肩負著使命,來救助天下蒼生。但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各種不正之風不斷侵蝕著各個行業,醫療領域也不能幸免,現在有些醫生玩忽職守,缺乏耐心,同情心,責任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喪失了自己的職業道德,褻瀆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讓人不禁心寒唏噓。
《傷寒論·序》和《大醫精誠》所闡述的中醫醫德,雖然是針對古代的社會和醫界,但是它所傳播的思想仍然沒有過時,對當今社會仍然有其現代意義,歷久彌新,展示了其無限的活力以及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王 琦.從中醫藥防治瘟疫的歷史貢獻來看其對“非典”防治的優勢與作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3,(02):5-6.
[2] 王 鍵,黃 輝.中醫學與中華傳統文化(一)[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01):1-13.
[3] 馮鵬翔.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王振瑞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J].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德修養,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