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樣貞
【摘要】 目的:分析探討臨床病理技術在胸腔積液細胞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胸腔積液的患者92例進行研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的患者使用常規細胞涂片方法進行檢測,觀察組的患者使用細胞塊免疫組化法進行檢測,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臨床診斷效果。結果:觀察組胸腔積液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腺癌細胞與間皮性腫瘤細胞中CK7、CEA、TTF-1抗體、CK5/6、WT-1、Calretinin抗體的表達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病理技術能為胸腔積液診斷提供有力的依據,檢測指標中CK7、CEA和TTF-1抗體在腺癌中具有顯著的特異性,CK5/6、WT-1以及Calretinin抗體在間皮性腫瘤細胞中具有顯著的特異性,使用細胞塊免疫組化法檢測可以有效鑒別區分肺腺癌與和間皮癌,值得推廣。
【關鍵詞】 臨床病理技術; 胸腔積液細胞塊; 細胞塊免疫組化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052-02
胸腔積液又叫胸水,主要是指胸膜腔內的漿液不正常地積聚到一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胸腔積液的誘因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循環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腫瘤類型主要是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和惡性間皮癌,必須盡早進行診斷和治療。臨床上常用臨床病理技術對胸腔積液進行診斷,常用的診斷方式是細胞涂片,其診斷敏感度可達到78%,但對轉移性癌和原發性間皮腫瘤的靈敏度較低,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影響治療和預后[2]。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細胞塊切片與免疫組化染色法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病理診斷中,讓診斷準確率大大提升,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更科學的依據。本研究主要選擇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胸腔積液的患者92例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胸腔積液的患者92例,抽取的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病情癥狀均符合相關文獻對于胸腔積液的診斷標準,癌細胞均確診為陽性,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4~75歲,平均(41.3±5.7)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13~76歲,平均(40.4±5.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使用常規細胞涂片方法進行檢測,于早晨采集所有患者新鮮胸腔積液約50 ml,置于4~5個試管實施離心操作,轉速設置3000 r/min,離心時間設置為10~15 min。離心完畢后使用移液槍吸出上清液,取沉淀物涂片。取其中的沉渣部分用顯微鏡試鏡紙包裹分離,隨后固定在10%的中性福爾馬林中。固定時間不少于30 min,放入脫水機中脫水,采用石蠟包埋法包埋,至形成細胞塊后連續切片,厚度在3~4 ?m,最后以HE染色[3]。觀察組的患者使用細胞塊免疫組化法進行檢測,DAB顯色試劑盒等均購于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K7、CEA以及WT-1等抗體均購于武漢博歐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染色方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根據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率檢出結果對其診斷價值進行分析,陽性判定標準:(1)CK7、CEA和CK5/6在胞漿或是胞漿胞膜中同時有棕黃色出現。(2)TTF-1、WT-1的細胞核中有棕黃色出現。(3)Calretinin在細胞漿、胞漿胞膜以及細胞核中出現黃色顆粒。(4)間皮細胞或腺癌細胞的數量占據總量的10%以上[4]。
1.4 統計學處理
本文選用軟件版本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胸腔積液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癌細胞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有46例,陽性率達到100%;對照組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有30例,陽性率為65.22%,觀察組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不同抗體在腺癌細胞和間皮細胞中的表達情況比較
觀察組46例患者中,共26例患者確診為腺癌,20例患者確診為間皮癌,兩種癌細胞中CK7、CEA、TTF-1抗體、CK5/6、WT-1、Calretinin抗體的表達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胸腔積液是肺部多種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其中以惡性胸膜間皮瘤、非小細胞肺癌以及轉移性腺癌等為主,肺腺癌最為多見。胸腔積液是驗證疾病病因,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媒介[5-6]。臨床研究指出,大約有20%左右的胸腔積液是由惡性腫瘤引起的,而這其中大約有50%又為原發癌;而大約有30%左右的肺癌患者其最初的臨床表現就是胸腔積液,因此對胸腔積液進行準確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胸腔積液一般采用臨床病理診斷技術進行檢測,病理診斷主要是指取腫瘤標本進行固定染色,然后在顯微鏡觀察標本,以此診斷疾病。雖然目前影像學診斷技術飛速發展,但病理診斷技術仍然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診斷中[7-8]。本研究采用兩種病理診斷法對胸腔積液進行診斷,常規細胞涂片法操作簡單,能夠維持細胞的形態特點,但由于原發性間皮性腫瘤與轉移性癌細胞的細胞形態差別不明顯,因此,當胸腔積液內的癌細胞異型性不明顯或者是癌細胞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采取該方式進行檢測就會出現與反應性間皮細胞相混淆的現象,導致臨床上常常會出現對于一些高度懷疑為肺癌性胸腔積水的患者,經過反復的細胞學檢測之后,且結果卻仍然呈陰性,導致細胞涂片診斷的靈敏性較差。細胞塊免疫組化法則可以利用具有特異性的抗體來檢測細胞內部的未知抗原,還可以根據酶的著色反應來判斷細胞的活性和分布情況[9-11]。細胞塊免疫組化法還可以將細胞塊保存起來,方便連續切片以進行多項檢查。細胞塊免疫組化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敏感度比常規涂片法更強,陽性檢出率可達到理想標準。這主要是由于細胞塊切片質量要遠遠高于細胞涂片,細胞塊的分布十分均勻,并且能夠很好地保持脫落細胞的原有形態結構;而細胞涂片則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分布不均勻,重疊存在的情況較多,導致細胞的原有形態和結構比較模糊[12]。endprint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檢測后,觀察組患者胸腔積液陽性率為100%,對照組患者陽性率為65.22%,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檢測指標中CK7、CEA和TTF-1抗體在腺癌中具有顯著的特異性,CK5/6、WT-1以及Calretinin抗體在間皮性腫瘤細胞中具有顯著的特異性。
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際操作中,通過對實踐的總結分析,認為在應用細胞塊免疫組化法對胸腔積液實施檢測的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兩點,方可有效提高,其一是采取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大量的實踐表明,這一離心速度能夠收集制備數量豐富的細胞,且分布均勻,可使細胞保持最佳的結構形態;其二是細胞切片的厚度宜保持在4~5 ?m最佳,這個厚度的細胞不僅分布均勻,且能夠很好地避免假陽性的出現。
臨床病理技術能為胸腔積液診斷提供有力的依據,使用細胞塊免疫組化法檢測可以有效鑒別區分肺腺癌與間皮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高雪梅.細胞塊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在胸腔積液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價值[EB/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9):9824.
[2]羅麗花,張婉儀,劉惠娟,等.細胞塊聯合免疫組化在胸腔積液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15(8):904-907.
[3]楊紅敏,李振芬.細胞塊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在胸腔積液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4,33(1):179,181.
[4]余衛東,蔡育波,劉瓊茹,等.細胞塊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在胸腔積液病理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2):127-129.
[5]唐應成,梁利斌,楊瑞仙,等.胸腔積液細胞塊免疫組化染色的病理診斷價值[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5):1568-1571.
[6]尚士宣,趙曉丹,肖月英.細胞塊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在腫瘤細胞學診斷中的應用[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6):514-515.
[7]郭以河,張閩峰,孟加榕,等.TTF-1,CK7在胸水細胞塊中鑒別肺腺癌診斷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2):1713-1714.
[8]蘇學英,李甘地,唐應成.MOC-31在漿膜腔積液轉移性腺癌、間皮瘤和增生間皮細胞中表達的檢測價值[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36(5):734-735.
[9]謝深科,舒千玉,姚軍.細胞塊免疫標記在胸腹水細胞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1,6(4):73-74.
[10]熊盛道.白細胞介素-18和腺苷脫氨酶聯合檢測鑒別結核性與惡性胸腔積液的價值[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0):799-780.
[11]陳全德.多項指標檢測對滲出性胸腔積液的鑒別診斷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8):1015-1016.
[12]張秀琴,呂喜英,韓亞群.GLUT-1與惡性胸腔積液的關系:文獻綜述[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23(1):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