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文
【摘要】 目的:討論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時實施分級轉運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筆者醫院急診搶救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50例患者院內轉運時進行分級模式轉運,對照組不做相關干預,正常進行院內轉運。比較兩組院內轉運時間、轉運過程中患者是否發生并發癥等不良事件。結果:干預組院內轉運到檢查室、手術室、介入室、重癥監護室的轉運時間比對照組短,轉運中干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對患者診治病情尤為重要,進行分級轉運能夠有效節約時間,為患者疾病搶救爭取時間,對臨床急診搶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模式。
【關鍵詞】 分級轉運; 急診; 危重患者; 院內轉運;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8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157-02
急診科常存在患者在醫院內進行轉運的情況,因為危重患者常需要各種檢查,或者病情治療需要,患者不得不進行院內轉運[1]。而院內轉運是將危重患者置于一種移動的環境狀態下,對于危重患者來講,其本身存在著諸多影響病情變化的因素。危重患者病情多變且不穩定,轉運存在巨大風險[2]。有研究表明,危重患者進行院內轉運時發生并發癥的概率達70%[3],是威脅危重患者病情變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經引起了臨床的廣泛關注。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新型的轉運模式應運而生,并且已經初步應用到了臨床急診轉運當中。通過研究發現,在轉運時進行分級轉運效果顯著,尤其是對于危重患者病情穩定上有重要影響作用[4]。本次研究圍繞了急診危重患者在進行院內轉運時應用分級轉運的臨床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來筆者醫院搶救的危重患者100例,將其分隨機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干預組有50例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都在18周歲以上,平均(47.3±13.6)歲,其中年齡18~30歲的患者4例,年齡31~40歲的患者19例,年齡41~50歲的患者13例,年齡在51歲以上的患者14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都在18周歲以上,平均(43.3±14.7)歲,其中年齡18~30歲的患者9例,年齡31~40歲的患者16例,年齡41~50歲的患者8例,年齡在51歲以上的患者17例。兩組所選患者都來自基層工作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危重病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危重病癥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1.2 方法
干預組:評估患者病情,將患者病情從三種等級進行分類(Ⅰ、Ⅱ、Ⅲ級)。根據醫生決策,進行分級轉運。從轉運前、轉運中及轉運后進行分級轉運模式。(1)轉運前:向患者家屬說明轉運目的,并且說明轉運途中注意事項以及各種病情變化可能性。取得家屬同意,再實施轉運模式。(2)轉運中:Ⅰ級轉運,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需要兩種以上血管活性藥物支持,并且需要呼吸支持,呼吸機指征為,呼氣末正壓通氣大于等于
8 cm H2O,吸入氧氣濃度大于等于80%,GCS評分小于9分,或者患者存在嚴重疾病(急性心梗、呼吸困難、致病創傷等)。轉運方法:由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陪同,準備相應的設備、藥品等,其中包括氧氣袋(2個)、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器、除顫儀、穿刺包、簡易吸痰器、常備搶救藥(鹽酸腎上腺素、胺碘酮、多巴胺、糖鹽水等)等。再次評估患者病情,通知轉運最終目的地做好接應準備,轉運過程檢測患者病情變化,做好隨時搶救準備。Ⅱ級轉運:患者的生命體征較穩定,需要一種以上血管活性藥物支持,并且需要呼吸支持,呼吸機指征為,呼氣末正壓通氣小于8 cm H2O,吸入氧氣濃度小于60%,GCS評分在9~12分,或者患者存在急腹癥、骨折、高熱等癥。轉運方法:由轉運護士和住院值班醫生陪同,準備相應的設備、藥品等,其中包括氧氣袋(1個)、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器、除顫儀、穿刺包、簡易吸痰器、常備搶救藥(鹽酸腎上腺素、糖鹽水等)等。再次評估患者病情,通知轉運最終目的地做好接應準備,轉運過程檢測患者病情變化,做好相應記錄。Ⅲ級轉運:患者病情較穩定,GCS評分大于12分以上,主要是一些慢性疾病患者轉運。轉運方法:由轉運護士和規培醫生陪同,準備相應的設備、藥品等,其中包括氧氣袋(1個)、穿刺包、糖鹽水等,再次評估患者病情,通知轉運最終目的地做好接應準備,轉運過程檢測患者病情變化,做好相應記錄。
對照組:急診科醫生確認患者需要轉運,由醫生和護士各1人進行陪同轉運。攜帶心電監護儀,氧氣設備,搶救用物等,進行轉運。
1.3 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院內轉運時間,從轉運醫囑下達開始到轉運治療的整個過程,其中包括檢查室時間、手術室時間、普通病房時間、介入室時間以及重癥監護室時間。比較轉運過程中患者是否發生并發癥等不良事件,從病情、人員、儀器及藥品四個方面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試驗所涉及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轉運所需時間比較
兩組轉運到普通病房所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檢查室、手術室、介入室、重癥監護室應用分級轉運效果明顯要節約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發生的不良事件比較
干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分級轉運是指在患者入院急診時進行病情評估,從三種病情等級中進行分級轉運的過程[5]。這種轉運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發生,并且在轉運時間上效果明顯[6]。分級轉運模式是急診醫學的一次大膽創新,從患者的病情出發,考慮到轉運過程中病情變化存在可能性,而制定的一種新型轉運模式[7]。通過本次試驗可以明確的看出分級轉運在輕、中、重危重患者中的具體轉運措施,與以往轉運模式不同[8]。以往轉運模式往往存在病情評估不完整,轉運過程中的人員、儀器、藥品等準備過于一致,造成轉運中外界因素干擾過重,從而影響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9-10]。對于分級轉運模式來講,其可以根據完整的評估系統對危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評估,做出相應準備[11-13]。在轉運前、轉運中及轉運后,都對不同等級病情的患者進行了針對性的預防治療措施,有效的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14-16]。endprint
綜上所述,分級轉運模式有其獨特的臨床價值,在病情監護、轉運時間、不良事件發生率上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是一種值得在臨床急診科廣泛推廣的轉運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斌,劉婷.急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院內轉運中的無縫隙交接[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46-247.
[2]高海芳,王抒義,虞惠群,等.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6):54-55.
[3]韋志英.風險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信息,2015,26(38):358.
[4]史冬雷,張紅梅,高健,等.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實施的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5):639-642.
[5]張陽春,吳敏,季學麗,等.創傷評估在急診創傷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22):9-13.
[6]沈峻,金惠根,劉宗軍,等.不同轉運模式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療效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學,2016,23(1):25-27.
[7]梅彰楨.基層醫院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5,30(5):51-53.
[8]劉志敏.病情分級制度在ICU病人安全轉運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醫學,2011,39(6):734-735.
[9]張永利,李素瑋,萬獻堯,等.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J].醫學與哲學,2010,31(2):59-61.
[10]丁萬紅,夏海鷗,徐春芳,等.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流程的建立和應用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6,31(21):51-55.
[11]徐鳳霞.安全轉運護理模式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5):127-128.
[12]楊建紅.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1-12.
[13]劉海玲.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實施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3,19(36):4836-4837.
[14]李崇娜.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內科,2014,9(3):327-328.
[15]翟紅瑞,劉紅霞,葛明.流程優化聯合環節控制在急診急危重癥院內轉運中的應用研究[J].醫藥與保健,2017,25(4):131-133.
[16]吳黎東.模式化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運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8):109-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