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豪
摘 要:本文通過社會調研、企業調研,分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從而構建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對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建設模式和方法等進行說明,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崗位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以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弊端日漸凸顯,以往教師不離三寸講臺,一書一筆一黑板的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建筑行業行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建筑人才需求巨大,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建筑企業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以典型工位任務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以期提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通過調研,確定職業崗位能力分析
通過大量企業單位的走訪、統計,調查得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群,包括施工員、資料員、預算員、安全員、監理員、測量員、質量員、材料員等,畢業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包括:按照項目的合同及管理目標做好項目實施過程的策劃,組織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工期、質量、計劃)等策劃文件的能力;制定和實施質量、進度、安全、成本控制計劃,確保完成質量、進度、安全、成本控制目標的能力;建立適當的溝通、協商和信息交流渠道,負責施工過程中的顧客溝通,協調各相關部門、各專業之間的工作關系的能力。職業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在畢業前,本專業畢業生至少獲取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資料員、預算員、材料員等建設行業崗位證書中的一種證書。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兩大問題,并由此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而形成課程體系。
二、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設計,以建筑工程施工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為導向,根據崗位能力分析,在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下完成,打破原有課程體系(改革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一覽表,(如表2所示),形成融理論、實踐于一體的職業崗位課程體系。課程構建方面,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為導向,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提取出崗位能力培養,并通過分析歸納形成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分析,進而確定崗位主要課程,包括職業崗位課程、職業拓展課程。職業崗位課程是按照建筑工程產品生產規律和過程中進行劃分,依據工程項目分部分項工程的工作任務不同構建;職業拓展課程主要為解決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課程對照表,如表3所示。改革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一覽表,如表4所示。
三、課程體系對比分析
1.課程整合與改進
在新課程體系的制定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實踐”的原則,重組、整合課程和教學內容,改變以建筑結構為教學中心的指導思想,建筑結構知識以能解決一般建筑設計和施工中常見的結構問題為度。因此,采用“精簡、壓縮、增加、綜合”的方法,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精簡重復交叉的內容,增加與專業應用能力培養密切相關且應用廣泛的新知識。如將《主體工程施工》和《平法識圖與鋼筋翻樣》整合為《混凝土結構施工》,新增建筑信息化和裝配式建筑相關課程,如《裝配式建筑制圖與識圖》、《BIM建模》等。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內容上的重復講授,節省課時用于重點內容的講授,且有利于教學內容上的前后銜接,另一方面還有利于課程內容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并節省大量課時,用于開設其它實用性的課程,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2.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很多教學內容難以在講臺上講清楚,房屋構造、建筑機械及施工現場布置等很難甚至無法在黑板上畫出來。因此,對不同類型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推廣和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增加教學的信息量;近年來該專業加大教學課件、軟件開發及使用力度,目前計算機課件和各類軟件使用占課程總數的20%以上。在此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摒棄“滿堂灌”,試點翻轉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結合專業的特點,利用學校的基本建設條件,組織施工現場教學,實現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方式;同時,聘請建筑行業專家進行專題報告,開展建筑模型展及科技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加強過程化、多元化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同時堅持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鼓勵學生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3.實踐教學改革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其納入實踐教學體系之中,讓學生零距離感受職業崗位的工作氛圍、工作要求及相關規范。按要求組織學生深入施工企業參加頂崗實習,撰寫頂崗實習報告,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實習指導老師,以師徒傳幫帶的形式手把手指導學生,并定期考核學生定崗實習的效果。廣泛開展科技創新及技能競賽活動,促使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技術創新中去。
四、課程教學實施建議
課程教學組織,按照基于典型工作崗位完整工作流程的路徑,使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專業知識,養成專業素養。具體分如下四個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理解建筑課程。課程教學是以理解工程師設計意圖為目標,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和知識點,不再是知識的羅列,而是強調知識的應用。通過模型、實物、三維動畫、實驗、實訓等多種教學手段,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教學模式開展課程建設。
第二階段課程《基礎工程施工》、《混凝土結構施工》、《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是典型的項目課程,“項目課程”立足職業崗位要求,把現實職業領域的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等實際工作內容和過程作為課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務作為課程的主體內容,并與國家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把課程細化為若干“教學項目”,有機地構成與職業崗位實際任務密切對接的課程內容,同時建立課程助學、助教及評價系統及相關教學資源。
第三階段綜合實訓課程重點是進行項目選擇和設計。從項目準備、各種資料準備、師資準備、教學標準制定,到組織實施、過程管理、評價體系,完成整個建設內容。
第四階段頂崗實習課程要完善頂崗實習工作規程及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成校企聯合指導的實習管理模式。頂崗實習考核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對學生的頂崗實習效果進行評定。
五、結束語
本文分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從而構建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對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建設模式和方法等進行說明,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發展提供借鑒。本文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為導向,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提煉崗位核心能力需求,并通過分析歸納形成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分析,構建了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可作為同類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于龍飛?張家春.裝配式建筑發展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15.
[2]譚現東.高職建筑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建設[D].山東大學,2010.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建筑工程專業職業教育課題系統化建設研究》(編號:2011C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