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喜琴
摘 要:面對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教師的工作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內(nèi)容教會給學生,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課的出現(xiàn),打破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古詩詞教學中,合理地使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真切體會古詩詞簡練語言中的無窮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微課
新課程背景下,古詩教學要立足于詩歌本色,抓住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讓學生接受美的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而微課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是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guī)模課程,其主題突出、類型多樣、情景真實、交互性強、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然而怎樣利用微課來提高初中古詩詞教學,讓微課與初中古詩詞教學完美結合,改變目前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xiàn)狀,進而改善課堂教學生態(tài),使學生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有趣、活潑,使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針對性、時效性,使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義,實現(xiàn)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分析學情并設計出制作微課的方案。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學生熱愛古詩詞,親近古詩詞,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初一的學生剛接觸詩歌賞析,對于具體的方法還很陌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方法的指導很重要,同時,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多角度朗讀很重要。如:《天凈沙·秋思》的微課自主學習導學單,我是這樣設計的:(一)學習目標:1、課題名稱:《品秋景 悟秋情——從“天凈沙·秋思”的語言特色談起》2、達成目標:(1)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把握詩歌朗讀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2)通過朗讀,讓學生對物象有初步感知,讓學生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3)抓住關鍵詞語和換詞的方法品讀景物描寫;(4)通過“知人論世”和“相關詩句延伸”體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正確理解課文表現(xiàn)的游子悲秋情懷,探索游子的心聲。3、學習方法建議:導讀法;小組討論法;教師點撥法。(二)學習任務:通過觀看教學錄像,完成任務:(針對微課內(nèi)容,引導學生“學進去,講出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看、聽、讀完這首小令,談談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受?你從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來?于是,我播放了一個約5分鐘的視頻:在一幅水墨畫的背景下,配合緩緩吹起的洞簫,低沉而又略帶滄桑的朗誦慢慢響起......整個課堂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在觀看完視頻后,學生勾點圈畫相關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隨機點撥,學習的氛圍濃厚。可見,在初中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微課,通過圖象、聲音、文字、光彩、顏色、視聽并舉,提供的現(xiàn)象直觀、清晰、生動,烘托由色彩、形象、聲音等混合構成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從而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形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身臨其境,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開辟全方位立體的思維通道,加大信息的接受量,促進學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強、鑒賞力的提高。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古詩詞,設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程,如:課前復習類、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
二、合理運用名家名師的各類微課程音頻、視頻。
根據(jù)教學需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們可以從誦讀、自主閱讀、賞析、古詩詞與綜合運用等多方面收集網(wǎng)絡、電視、電影等微課程資源,輔助古詩詞課堂教學。如教學《木蘭詩》時,由于花木蘭的形象家喻戶曉,據(jù)此改編的動畫片、電影、電視劇更是種類繁多。在導入新課時,我放映了一個約5分鐘的視頻,內(nèi)容高度概括了木蘭這一奇女子的一生:黑夜中加急的軍情報告、木蘭辭父的堅毅神情、馳騁沙場時的英姿颯爽、恢復女兒身時的嬌羞......學生在欣賞完這一視頻后,帶著對木蘭的無限崇敬之情來誦讀這一首詩時,聲情并茂,感慨萬千。對木蘭這一形象的理解,也由文字上升到具體可感,把握得更準確。而這不正是微課跟古詩詞課堂教學完美配合的體現(xiàn)嗎?
三、重視培養(yǎng)學生使用微課的習慣和能力。
使用微課學習和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不同,師生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別讓微課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時時檢查、督促,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學習的微課,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解決自身學習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選擇合適內(nèi)容的能力,防止把使用微課變?yōu)樽兿嗌暇W(wǎng)。這也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加強溝通,充分發(fā)揮師長的引導作用。可見,微課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框框,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的多樣化,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更大提高。而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僅僅依靠一本教參,教學時不能僅僅依靠一支粉筆,微課對我們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我國古典詩詞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們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非常大。在教學中,合理地使用微課,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fā)揮,個性得以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都煥發(fā)出了生機活力。從而也把鑒賞、探究的“場”由課內(nèi)擴展到課外,由課上擴展到課后,使課內(nèi)外有機結合,達到真正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總之,古詩詞教學中,合理地使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真切體會古詩詞簡練語言中的無窮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電化教育研究,2011.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