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敏
摘 要:目前經濟社會的發展中開展工程建設的次數日益增多,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會對環境以及水土造成一定的破壞,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生態系統失衡現象的出現。工程數量的不斷增多,其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使有限的資源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本文從工程建設占地的角度對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對工程建設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而促進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得到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贏。
關鍵詞: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水土保持
從古到今人類對環境的不斷建設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在我國提倡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在工程建設實施過程時應該對環境進行積極的保護,在我國開展工程建設前需要按照流程征地,并且規定減少對道路和房屋土地的征占,占地的面積需要詳細的反復核實,確定地上建筑物的情況,并嚴格按照流程施工。在工程建設時會造成粉塵、污水以及噪音現象的出現,對自然環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采取保護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降低危險系數,最大程度上確保群眾的身體健康。
一、工程建設占地對環境和水土產生的影響
(一)工程建設對大氣的影響
在進行施工過程中需要實施混凝土操作,很容易產生灰塵并且在空氣中廣泛傳播,揚塵散布在空氣中會使大氣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并且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傷,對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此外,在工程建設中還需要使用設備,例如施工過程中的汽車、鏟土車等設備的運作會導致廢氣的大量排出,會導致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之中,這也會造成大氣污染現象的出現。
(二)工程建設對水土的影響
開展工程建設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廢水,在施工過程中開挖土地以及對土地進行平整等都會對土地的深層結構造成破壞,降水后泥土流入河流之中,造成河床抬高,并且使河流內的泥沙增多,出現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大,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目前大多數的水土流失現象是人為導致的,進行工程建設耗時較長,并且工程量巨大,會對水土保持造成破壞。
二、工程建設中對環境和水土的保護措施
(一)堅持環境保護理念,加強施工監督管理
施工建設要符合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施工過程中做到文明建設。開展工程建設應該對基礎工作進行落實,對當地的氣候、植被覆蓋情況進行了解,與當地的相關部門交流,盡可能的避免對住所、道路的破壞,施工建設應該按照規章制度開展,切勿盲目施工。在工程建設中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良好的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然會對工程建設的進展造成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在施工中要提升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工作人員的環保素養。在建設過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壞應該及時恢復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監督,采用實時監控的方式降低工程建設占地對環境的影響。
(二)開展文明施工管理,創建安全環保工地
在工程建設期間很多施工單位出現“亂施工”現象,隨意排放廢棄的殘渣和廢水,導致空氣質量嚴重下降,破壞植物的光合作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使地表的植被數量銳減,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大力提倡文明施工。工程建設前需要按照嚴格的建設程序辦理,可以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分析。施工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工程建設的監督,由專門人員對內容詳細的記錄。針對上述現象,在施工過程中可以設立混凝土集中攪拌站,對混凝土集中處理操作,加強施工現場的管理,跟進污染物的處理,減少對空氣的污染,避免石塊的散落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在施工過程中也要注意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質,以免有毒物質進入空氣以及土壤之中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時,還應該及時處理廢棄物以及污水。在工程建設的始終貫徹環境保護觀念,將污染控制到最低,努力創建安全環保型工地。
(三)建設單位制定相關政策,管理形成統一規范
建設單位需要建立相應的專門機構,設立專職管理部門,并對工作人員開展相關教育,由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明確管理方法。工程建設前確認對象以及程序,施工中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實施工作,制定相關制度可以對施工流程有效的規范。開展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操作,對環境的質量進一步的控制,治理出現的污染破壞現象,并根據科學的依據提出可行性的治理措施。工程環境管理可以在施工期間以及在試行期間開展,主要是明確環境的管理制度,確保建設的運行效果,確認保護措施以及大氣環境的標準。
(四)堅持先進治理理念,轉變治理管理模式
現如今是高科技發展的時代,治理管理工作可以由專業人員操作,同時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積極參加相關的教育培訓,做到學以致用,真正的運用于環境治理之中。采取先進的理念對技術的大范圍推廣,并將技術對施工單位進行教學,加強對環境治理的質量要求。治理要做到科學的規劃,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治理,改善出現的水土流失現象,建立完善、綜合的治理措施。做到實現利益的同時要求高標準的制定,要求嚴格施工。
(五) 依靠自然環境的修復,保證資源循環利用
在工程建設中要達到自身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應該做到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將保護生態環境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中將自身的主觀意識與自然發展的規律進行有效的結合,做到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施工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以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惡性循環,做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在工程建設中要減少生態壓力,借助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能力對植被進行恢復,環境的治理的同時做到科學管理,實現水土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工程建設時對施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操作不當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誘發水土流失的出現,這不僅會對工程建設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會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在工程建設中需要時刻抱有環保意識,在建設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做到文明施工,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將環保的思想貫徹于施工過程之中。同時還可以減少施工費用,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確保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還可以使社會得到發展進步,得到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共同實現。
參考文獻:
[1]鐘鳴輝.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設計理念和思路探討[J].廣東水利水電,2017(06):8-11+18.
[2]李文輝.新形勢下公路建設項目環保工作的重點和方向[J].交通節能與環保,2017,14(03):23-25.
[3]康虎天.景電一期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D].甘肅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