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中國傳統建筑材料是凸顯中國傳統建筑特質的核心要素,從材料形態角度分析,特有的色彩、質感、形態狀等塑造出獨具一格的中國建筑風貌,在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等方面均有可圈可點之處。本文研究立足現代建筑設計環境,探討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傳承與創新,旨在探索其未來的發展可持續性。
關鍵詞:傳統建筑;現代建筑;建筑材料;傳承;創新
引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事物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存在一定的發展形成過程,而這一過程中離不開多方面的要素支持。建筑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明成果,從早期簡單的“居住容納”、“保護安全”、“躲避災害”等功能出發,逐漸實現了功能的豐富,對于建筑材料需求的多樣性也不斷提高;中國傳統建筑也可以稱之為“古典建筑”,它是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建筑領域的重要階段,傳統建筑之所以“傳統”,與建筑材料密不可分,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色彩、質感、紋理、工藝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排他性,這也是中國特色古典建筑文化的核心;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化,新型建筑材料大量涌現,嚴重擠壓了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空間,更為嚴重的是,割斷了傳統建筑文化的脈絡,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的價值
第一,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可以彰顯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宏觀層面,在全球化影響下,世界各地的建筑日益趨同,崇尚簡約性、功能性,在設計上過于冷漠和單調,人文情懷過度稀釋。微觀方面,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建筑設計過度地吸收西方理念,存在“千城一面”的弊端。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能夠將割裂的文化脈絡重新連接起來,突出不同國家、地區、城市的文化特色,強調文化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
第二,中國傳統建筑材料能夠傳播傳統建筑文化內涵。建筑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功能的一再豐富,其文化內涵也越發深厚,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而建筑材料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由此而形成的建筑,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能夠產生更多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合理運用,既不損害人們對現代建筑設計功能的需求,同時又可以領略悠久的傳統建筑文化。
第三,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符合當代建筑產業發展要求。“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當今的共識,相對于現代建筑材料而言(鋼筋、混凝土、復合材料等),中國傳統的建筑材料更崇尚自然,往往就地取材、綠色環保,并且在施工建造中能夠節約成本,包括土、木、石等樸質的材料,對于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
二、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形式
客觀上,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可簡單歸結為“土木”兩類,這兩種材料十分自然,從“材料”到“建筑”,更多地是人文智慧的凝聚。此外,包括磚瓦、石料等在內,對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功能有著決定性作用,具體包括:(1)土材料。它體現出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質樸性,不同地質條件下,土材料所呈現的建筑風格、結構、功能也千差萬別,如“窯洞”和“土屋”,前者主要采取挖掘成形的方式,而后者則大量人工從無到有構建,不同地域的土材料利用方式,呈現出繽紛的色彩。(2)木材料。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親近自然、色調溫暖、紋理自然。(3)磚材料。作為泥土的“再加工”材料,豐富了建筑功能與風格,也開拓了應用范圍。(4)石材料。不同品種的石材,豐富了建筑文化內涵,形成的特殊的象征手法,如“漢白玉”作為皇家建筑的專屬用品,象征著高貴、純潔。(5)瓦材料。同樣作為泥土的加工材料,“瓦”是中國建筑文化中最特殊的一類,其獨創性也造就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高辨識度,“青瓦”、“黛瓦”、“黃金琉璃瓦”等,促使建筑更具有層次感;結合以上分析,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形式,應該將其最主要的特色表達出來,這需要設計人員加強對傳統建筑材料的物理屬性、文化特質的認識,如“秦磚漢瓦”所代表的厚重感,自然不適合明快鮮亮的建筑空間。據此,按照色彩、形態、質感三方面為依據展開應用,能夠取得更好地效果。
三、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創新途徑
就目前而言,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其創新途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材料之間的直接結合。現代建筑的架構、裝飾、功能等部分是相對分離的,這就為不同類型的材料運用保留了巨大空間。例如,鋼筋、混凝土作為“骨架”,這是一個基礎、不可撼動,而在建筑裝飾的部分中,既可以使用金屬、塑料、玻璃等現代建筑材料,也可以選擇土木磚瓦石傳統建筑材料,以新材料為主、傳統材料為輔,取長補短、各盡所能。(2)工藝技術為銜接點的結合。與新材料不同的是,傳統建筑材料發展至今,在工藝方面并沒有太多的改變,這很好地保留了固有的質感、色彩、形態,卻也造成了一定的不適應性,如磚瓦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按照原始方案使用,勢必會造成施工難度增加、成本增高的現象,其中一部分已經“失傳”的工藝,也會造成建筑缺陷。由此,可以利用現代材料技術,結合傳統建筑材料特點,生產質感、色彩、形態類似的“替代品”。
四、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闡明了一個基本事實,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所依存的空間、時間條件,跳出客觀的人類社會環境去探討價值,往往存在偏差與曲解的現象。人類步入現代化社會(時代),科學技術在建筑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大量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這種完全顛覆的材料更新,也必然影響建筑的外觀體驗和內涵價值;僅在使用功能上,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就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備受制約,因此,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嚴格劃分價值區間,使其更符合新時代背景下的需求。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作為一種“有形之物”,能夠作為傳統文化的優良載體,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保留民族性特色,同時配合現代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加工手段,實現更好地繼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陳益.淺析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門窗,2016(03):139+141.
[2]蔡慧.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建材與裝飾,2017(42):53-54.
[3]顏紅影.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蚌埠學院學報,2016,5(02):48-50+63.
[4]章柏源,沈瑜.傳承與創新——淺析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與文化,2013(0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