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撫州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張 燕
近年來,撫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經濟的發展,大力推進大數據、云計算及智慧城市建設,大力培育壯大新動能。通過闡述新經濟的內涵及撫州新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撫州發展新經濟的不足,從而得出適合撫州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為撫州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
撫州;發展;新經濟;對策建議
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主要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的、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既包括新催生的經濟,所謂“無中生有”,如智慧經濟、分享經濟;也包括傳統經濟經改造升級而形成的經濟,所謂“有中出新”,如新制造經濟、新服務經濟等。
(一)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
2017年上半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3.65億元,增長9.3%,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0.2個百分點。中醫藥、健康養生、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上半年,電商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增長40%。新增五一信用卡、微貸網2家網貸公司,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傳媒等新業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1]
(二)傳統產業加快技術改造
表現為:第一,產業結構不斷升級。2017年一季度,三產增加值增長11.3%,高于二產2.6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37%,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44.3%;第二,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和工業投資增速分別比全部投資增速高2.1、15.3個百分點左右;第三,消費結構不斷改善。2017年一季度,資溪大覺山景區成功創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全市5A級景區零的突破。[2]
(一)缺乏可借鑒發展模式
新經濟是一個剛興起的新生事物,即使從世界范圍看依然屬于發展初期,至今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產業體系。人們難以清晰判斷哪些新產品具有長期市場前景,哪些新技術具有核心競爭力。撫州新經濟的發展更多地需要進行自我探索,而不是直接借用現有發展模式。
(二)高技術人才相對匱乏
受工作環境、薪酬、交通條件等因素限制,在撫州工作的高技術人才數量較少,且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區。表現為三方面:一是人才總量偏少,整體實力較弱。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普通工人多,熟練工人少”、“一般技工多,高級技工少”、“普通管理人員多,專業管理人員少”。二是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高級管理和高技能人才較為缺乏,特別是行業領軍型人才十分稀缺。三是人才流失現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高層次人才的流出明顯大于流進,即存在人才的“低進高出”現象。
(三)技術創新平臺較稀缺
部分企業缺少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而且由于經費投入和技術力量不足,部分企業雖然成立了研發機構,卻難以獨立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多數企業設備較為陳舊,測試手段較為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部分企業雖與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的聯盟關系,但信息交流不暢,合作層次不深,使得長期穩固的技術合作聯盟相對較少。
(四)本土龍頭企業數量少
由于缺乏龍頭骨干企業的帶動,撫州很多產品在品種研發、科技創新、加工工藝等方面與業內先進水平相比都有一定差距。而且一些招商政策更多的重心聚焦于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和納稅能力,并沒有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能力,造成撫州落戶的一些企業缺乏長期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從而制約了本土龍頭企業的培育與可持續發展。
針對撫州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措施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謀“布局”,精致招商發展新經濟
1.統籌規劃引導
將各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引導各園區明確功能分工。支持各園區進行特色化、專業化調整優化,圍繞撫州本地主導產業,積極設立“創業創新創意”園,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同時,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重點,規劃發展布局。
2.培育龍頭企業
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制定個性化扶持措施,引導生產要素向骨干企業流入,在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市場開拓、人力資源配置等領域給予精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企業,篩選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后備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每個產業領域都能形成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行業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骨干大企業。
(二)補“短板”,調整產業結構促升級
1.瞄準工業“新智造”
工業的轉型升級不是一味的 “求新”,而是要重視高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為了實現撫州“工業制造”轉變為“工業智造”,則要加大對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力度,不斷增強各大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從而打造工業先行先試“撫州樣板”。
2.瞄準農業“新業態”
2017年4月10日,撫州市農業局印發了《撫州市2017年休閑農業工作意見》,意見中提到:2017年撫州市要精心打造 “撫州市休閑農業1416提升工程”,即以臨川區為中心,延伸4條精品線路,打造16個休閑農業示范園區。 ”[3]進一步發揮農業“接二連三”的優勢作用,使農業成為“有文化說頭、有休閑玩頭、有再來念頭、有發展奔頭”的產業,推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
3.瞄準服務業“新模式”
聚焦服務業“新模式”不僅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撫州同周邊地區合作的必由之路。當前,撫州要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現代服務業,則必須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充分應用現代科技信息,整合開放公共服務資源,推動撫州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促“雙創”,精準孵化培育新動能
近幾年來,“雙返雙創”成效明顯,新增市場主體呈現爆發式的增長趨勢,為撫州穩增長、促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全面促進“雙返雙創”活動的深入開展,2016年撫州市出臺《關于大力開展“雙返雙創”活動的意見》和《關于鼓勵支持開展“雙返雙創”活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勵在撫州范圍以外的撫州籍工商企業界人士和行業領軍人物、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返鄉創新。
支持在外撫商來撫發展。具體包括:支持在外撫商投資本市重點產業、支持在外撫商投資本市重大項目和引導在外撫商資金回流。
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對成功進入孵化基地的創新創業項目,在融資服務、稅收減免、資源管理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確保中小微企業在較快的時間內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持。
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和農民工,可加大銀行貸款的支持力度,依托撫州現有開發區和產業孵化園,為大學生和農民工創業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和良好的配套服務。
(四)暖“服務”,營造寬松包容好環境
1.完善扶持機制
為了更好完善相應地扶持機制,應成立產業發展所需的專門領導機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區共同參與研究制訂“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案,出臺具有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及實施辦法,從財政扶持、節能環保、企業上市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4]
2.搭建信息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應及時搭建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確保撫州“信息高鐵”走在全省前列。同時,積極發揮政府引導機制,面向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努力形成政府搭臺、部門推動、企業唱戲、產學研緊密協作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
總之,撫州牢牢把握“創新引領、綠色崛起、擔當實干、興贛富民”十六字工作方針,踐行新理念,謀劃新發展,通過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業態,孵化新模式,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以保持經濟發展的銳氣。面對互聯網時代這場史無前例的科技革命,在向新經濟邁進的端口,撫州誓言要成為引領者。走在全省前列建設高規格的 “大數據云計算中心”,理念之先,成了撫州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出擊。撫州,正以“智慧”的新思維引領新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
[1]撫州市統計局.撫州市2017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Z].2017-08-07.
[2]撫州市統計局.撫州市2017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Z].2017-06-14.
[3]撫州市農業局.撫州市2017年休閑農業工作意見[Z].2017-04-10.
[4]中共撫州市委 撫州市人民政府印發《撫州市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計劃 (2016-2018年)》的通知(撫發〔2016〕7 號),2017-07-24.
張 燕(1990—),女,中共撫州市委黨校經濟理論教研室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為經濟學。(江西撫州 344000)
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