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金
論課余體育活動對90后大專學生不良心理的矯正作用
賴光金
90后大專學生由于社會生活和高考失利等諸多消極原因造成學生不良心理現象普遍存在,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也給學生管理和學生心理教育帶來不小的困擾。如何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心理學手段很多,但效果有限。本研究認為應當跳出單一心理學范疇,采用更多有效手段解決該問題。在分析90后大專學生的心理特點基礎上,結合課余體育活動對學生良好心理的塑造功能,論述課余體育活動對大專學生心理的積極作用,為大專學生心理教育和學生管理提供新視角和新思路。
課余體育活動;90后大專學生;不良心理;
90后大專學生成長于經濟發展的蓬勃時期,物質豐富,生活條件優渥且多為獨生子女。90后學生自我意識強烈,注重個體空間擴張,不愿受制度約束,普遍缺乏團隊精神。意志較薄弱,缺乏韌性和堅持,經受不了挫折。在品格上規則意識強,人情意識較弱。行為表現為處世獨立意愿強烈,行事風格張揚,急于表現成熟,甚至學會了社會現實中的“圓滑世故”。大專學生心理和行為在諸多社會現實風氣和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了一定扭曲表現,部分偏離應有的相對單純的學生形象,有表述稱90后大學生“表里不一”。大專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高考的“失敗者”群體,歷經生平第一次重大 “失敗”,90后大專學生上述特點更加明顯。90后大專學生心理與行為雙重性特征為大專學生心理教育和管理帶來不小的難度和偏差。大專學生的行為、情感、思維和認知的表里矛盾正是當前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其偏離了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對其進行必要矯正具有重大意義,關系到青年的未來成長,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透過失真的,扭曲的學生行為表象,深入研究學生內心世界,抓住90后大專學生的心理本質,因人施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心理、性格和品質,是大學生心理管理應負之責。
心病就以心藥醫是大學生管理職能部門解決學生心理難題的一般思路。通常從心理學角度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不良心理干預措施,疏導學生不良心理,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心理領域形成的研究成果數量頗多。運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心理問題屬于常規方法,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跳出心理范疇的桎梏,采取有別于心理學從內部入手的思路,從外部行為對內部心理活動施加積極影響,通過轉移學生關注點,增加正能量,培養正確行為等途徑,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心理活動是本研究力圖進行論證和嘗試的全新心理問題解決思路。于是有研究提出通過各種學生社團活動達到干預學生心理活動,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實踐證明效果很好。通過具體活動的參與,一是能夠使參與學生通過社團活動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主動調整其對人對事的態度,以事教育人,以事鍛煉人。二是通過吸引學生參與其喜歡的活動轉移學生注意力,通過社團活動注入正能量,逐漸驅散學生心理中的陰霾,擴大積極心理的空間,使學生心理情緒重歸正面積極。從資料查詢看,研究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積極作用的成果很少,本研究擬從學生心理特點、形成原因分析和課余體育活動對心理的影響作用兩個方面入手,提出體育活動對大學生不良心理的良好促進作用,以期為大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一)溺愛與壓力
一方面,90后大專學生享受著豐富物質條件,享受著“6+1”家庭模式下六位長輩寵愛于一身,享受著社會對學生權益保護等,另一方面他們也承受了長輩的太多期望,心理壓力巨大。外在行為表現自尊心強,獨立,有主張,實際上這是強挫折感和高度依賴心理的逆反表現形式。大專學生特別需要成功,需要成就感和被認可,然而在學業上因基礎差,學習習慣未能良好養成等主客觀原因,在專業學習上難有機會打“翻身仗”,他們希望有其他表現機會,以獲得認同。
(二)認知與行為
就認知能力而言,90后大專學生并不比其他層次學生差,也好于以往代際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強的接受能力,敢愛敢憎,敢說敢做,行動力和執行力都很強。但是,由于他們所處社會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他們對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等價值判斷與社會價值觀產生了一定偏離,并且有較強的逆反心理。行為上表現為對一些他們自己認定的事情倔強地堅持,甚至是不恰當地堅持,并將之作為標新立異的驚人之舉。這就容易使有些學生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如何將這種偏離力量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讓學生自己懂得在錯誤路上堅持越甚,危害越大?欲通過說教更正其認知偏差效果并不明顯,這一點在眾多心理學研究成果中均有論及。采用合適的活動,通過正確的行為影響其認知,通過其親身體驗使其潛移默化地重新建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情緒與性格
在種種不良心理激蕩和社會環境綜合作用下,90后大專學生情緒控制能力差,常因小事情緒失控。同班或同寢室操戈的事時有發生,校運會上動輒系際群毆等都是這種情緒管理能力差的表現。大學時期正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對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進行必要訓練而任其發展,終將形成喜怒皆形于色,極度自我,甚至飛揚跋扈等不良性格,不利于學生的成熟與成長,更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社會生活。失控的情緒是一種極端不良心理的外在顯現,由此帶來的不良行為對學生管理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必須對之進行必要干預和矯正。體育活動從某個角度而言就是合法的“戰爭”,遵守規則的合理的“對抗”,因此其對學生處理沖突,管理情緒,遵守規則等具有積極作用,以此作為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形成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容忽視,學生管理工作應將其善加利用。
課余體育活動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除能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外,對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養成同樣具有良好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健康心理和個性形成功能
“健康第一” 是體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健康包含身心兩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體育活動能:1)給學生帶來興奮、緊張等心理體驗,并學會如何調節心理活動;2)教會學生正確理解自尊、自信的關系;3)教會學生正確調控情緒;4)提升學生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5)形成堅強意志品質等。體育活動起源于社會生產活動,是社會生產勞動中抽離出來的教育內容,以體育活動為手段達到心理教育的作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是學校教育關于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正確要求。經常參與體育活動者總能表現出良好的自信,不為瑣事愁眉不展,總能有強烈的規則意識,并以此作為管控自己情緒的最高原則,表現出良好的合作意識,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總能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能堅持善忍耐,情緒穩定,性格平和開朗。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少有消極的心理問題,體育活動對人的心理調控過程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過程,其作用不能在短時內顯著體現,往往為人忽視,但中長期的作用無可替代,效果穩定持久,因此值得大力提倡。
(二)不良心理宣泄功能
另外,體育活動也被某些學者理解為“和平的戰爭”,是和平時期能夠允許的對抗與沖突。參與者在規則約束范圍內,合理利用規則進行對抗與沖突演練,正確對待挫折和打擊等負面心理體驗,在這種對抗和沖突中達到對心理的考驗與訓練。體育活動中經歷的成敗體驗可為學生從事其他事業提供良好的借鑒。通過類別體驗和轉移,使學生反復受到心理訓練,強化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減壓調適能力。體育活動還有排解社會成員不良心緒等功能。
通過對90后大專學生主要不良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結合課余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積極作用發現:課余體育活動對90后大專學生不良心理具有對癥下藥的矯正作用。在利用課余體育活動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實踐中應當注意兩個原則:針對性原則和普遍性原則。體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解決學生突出的、普遍的不良心理問題,又要能夠照顧大多數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適合不同季節和場地條件等。針對學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既可選擇有技術門檻的球類運動,也可選擇開展拔河等團隊要求的項目,通過集體參與形式,使學生融入團體,培養協作精神。針對有自閉傾向學生,可組織練習韻律操、傳統武術等,使學生走出自我陰影,融入社會和自然,忘卻局限和煩惱。針對自信心不強,挫折感強烈的學生,可開展健身健美等能展示自我,成功獲得感強的運動,使他們有機會獲得認同,逐漸學會表現自我,建立自信。校運會是各級學校傳統的體育大戲,所有學生都能身在其中活動感受參與感和成功體驗,應當高度重視。
以課余體育活動為手段,從外部對學生行為加以引導,從而逐步影響學生內在心理是很好的方式,大學生心理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其對不良心理無可替代的矯正、促進和提升作用,并且在實踐工作中靈活運用,充分發揮課余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鍛煉功能。
[1]全國體育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
[3]王秀莉.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智富時代,2015,(12).
賴光金(1979—),男,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田徑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江西南昌 330088)
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