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 涂海麗 趙園妹
近年來,投資驅動經濟增長面臨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成本優勢下降,生態文明建設下資源環境制約性增強,經濟新常態下增速下滑、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中國制造2025計劃”、“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都給江西省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2005年,江西省國內生產總值為405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293億元,其中工業投資為725億元;2015年,江西省國內生產總值為167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7388億元,其中工業投資9035億元。2005-2015年間,按當年價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5%,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8.7%。2005-2015年間,大規模的生產性投資是江西省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但生產性投資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基礎上,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長[1]。
(一)土地資源對投資增長的制約加劇
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伴隨著建設用地的不斷增加,土地供應大幅度上升。2005年,江西省城市建設用地670.66平方公里,城市面積2628平方公里;2015年城市建設土地面積增加至1722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增長到36038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年均增長9.9%,城市面積年均增長29.9%,而同期城鎮化人口增長只有3.9%。雖然土地供給有所增加,但遠不能匹配市場對土地的需求,部分簽約項目等地開工,土地價格不斷攀升。農業用地紅線與生態紅線限定城市邊界不可無限擴展,城市用地必然趨于減小,土地使用成本上升必然會制約投資的增長。
(二)資源環境對投資增長的制約日益凸顯
人類處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中,城市系統是復合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城市系統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在城市內通過協作而形成的復合系統,經濟系統承擔城市生產功能,社會系統承擔資源調控與城市穩定功能,自然系統承擔城市發展支撐功能,三者和則共生,分則皆亡[2]。城市投資的高速增長對自然系統的壓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量重化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投資項目的建設及生產對自然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使空氣和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另一方面,投資的高速增長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包括粗鋼、鋼材、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而這些產品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并對自然環境帶來破壞,這種高消耗、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2015年,江西省生產鋼鐵4788萬噸、有色金屬178萬噸、銅308萬噸、造紙174萬噸、水泥9438萬噸、火電843億千瓦時,全年運輸貨物13.02億噸;城市污水排放8.89億立方米,工業排放廢水77.8億噸,固體廢棄物1.08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為1.71億立方米。從1998年起,江西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快速增長,從1998年的0.53億噸增長到2015年的2.2億噸,年均增長8.2%。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三高一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急需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的“三低一高”集約型發展轉變。
(三)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與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經濟增長形成制約
人口紅利指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人口老齡化將使人口紅利逐漸消失[3]。2000年,江西省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6.11%。2015年,江西省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44%,年均增長2.9%。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齡人口不斷增加,表明經濟增長所依賴的人口紅利優勢有所減弱。江西的輕工業是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市場對一般勞動力需求大,用工成本持續上升。2015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130元,相比2000年的7014元年均上漲12.5%。用工成本上升和外需不足交織在一起,使江西省依托低勞動力成本獲取企業價格優勢不再明顯,企業盈利空間壓縮導致持續投資意愿與能力減弱。其實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勞動力上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江西省的技術水平不能適應新形勢,企業差異化、核心競爭力不強,導致面臨成本上升、外部市場萎縮下經營困難。
(一)政府加快轉變觀念與職能,提升科技創新地位
1.加快政府的自我革新
社會資本往往是向政府管制最少的地方流動,如果一個地區或組織外部環境越寬松,企業創新就越容易出現[4]。所以,政府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讓位于市場,讓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立足建設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約束和規范各利益主體行為,做好市場規則的制定者、監管者和服務者,保持好與企業之間的“距離”。
2.聚焦政策發力點,提高科技創新引導帶動作用
首先,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應以提升工業創新能力為導向,而不是以擴大制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加快將生產性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型投資驅動。加大政府對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政府支持政策從低程度技術創新轉移到高程度、原發性技術創新,讓政策資源鎖定在企業的研發環節,讓政策在市場失靈最為突出的科技創新環節發揮作用[5]。其次,整合創新資源。應對相關職能與權限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更具效率的科技行政體系;應加強科技設備與條件的整合集成,實現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對中小企業使用、租賃費用實施補貼。最后,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科技創新本就是一個投資的過程,江西省2015年R&D經費支出占GDP約為1.09%,低于2.07%的全國平均水平。
3.強化科技創新市場導向,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創新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既不是創新投入不足,也不是創新能力不夠,而是創新動力不足[6]。國有企業因政策性資源優勢,易獲得超額利潤,致其有創新能力,而缺乏創新動力;民營企業因融資難和缺乏政策支持,致其有創新動力,而缺乏創新能力。所以,激活國有企業創新動力,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將是江西省科技創新驅動的關鍵。應大力構建科技創新機構網絡,引導企業(包括民營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市場導向下開展科技創新,形成多元共建、開發融合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更大力度促進一批成長期中小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和完善微小企業技術進步貸款補償機制,通過風險補償、貸款增量補償、貼息等方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技術進步貸款投放。鼓勵有實力企業積極承擔重大科技研發項目,省市科技計劃優先向企業開放,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原則上必須有企業參與。
(二)夯實中堅產業2.0,借助2.5產業推進制造業兩端升級
江西省工業具有顯著的勞動力密集、科技含量不足等特點,生產主要集中在低端領域,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處于“四大不強”的基礎階段,企業往往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模仿、輕創新,重利潤、輕投入”的不良行為,全省工業整體尚未達到工業2.0。現階段主要是“補齊2.0,并行3.0,示范4.0”。補齊夯實2.0是2020年前的重點,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制造產業,通過自動化、數字化、虛擬化來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1.培育中堅產業,夯實工業2.0
一般認為產業轉型升級就是拋棄原來附加值低的產業,但同一產業往往因為生產工藝、員工素質、產品質量等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附加值層級,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企業獲得不同附加值水平[7]。江西省具有數量眾多的傳統制造企業,這些企業數量多,單個規模小,生產設備較為陳舊,產品種類豐富,但一般產品質量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但這些企業是江西省現今的中堅產業,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政府應該通過財稅政策引導這些中堅企業視角內向,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升級,將收入中更多資金投入到生產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和創建企業研發中心中去,以實現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全面夯實工業2.0,從容應對突破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發展瓶頸,完成制造業升級到2.0時代。
2.依托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兩端升級
信息技術產業是介于二制造業與三服務業之間的產業,也稱為2.5產業。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提升企業效率。完整產業鏈由“設計—零部件制造—組裝—銷售—服務”構成,就附加值而 言 ,設 計 (higher)、零 部 件 制 造 (high)、組 裝(low)、銷售(high)、服務(higher),處于產業鏈兩頭的設計、銷售與服務的附加值高,處于中間的加工與組裝附加值低[8]。武漢傳統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與組裝部分,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的利潤不斷縮小,盈利變得非常困難。對于這類企業,可以借助2.5產業(信息技術產業),從產業鏈兩頭發力,提升研發、銷售和服務的效率,從而提升產業附加值。比如借助計算機網絡征集產品設計,集思廣益提高設計水平與來源,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使設計的產品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另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產品線上銷售,減少自建銷售渠道成本。
(三)以發展和聚集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推進產業園區創新升級
1.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聚集作為武漢市“十三五規劃”重點
在“工業革命3.0”和“工業革命4.0”的進程中,突出的特點就是生產性服務業引領轉型,發達國家一般有 “兩個70%”:一是服務業比重占70%以上,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70%。江西省產業園現還主要是以上大工業項目為主要目標,以工業總量擴張為特征,引領產業創新升級的作用并不明顯。江西省在落實“十三五規劃”中,應突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地位,調整發展思路,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咨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將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制造業創新升級還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美國的硅谷和北京的中關村都是因為形成了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才能引領工業不斷創新。應積極引導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為生產性服務業聚集提供地理空間、資金以及相關政策上的支持。
2.發展大學科技園,做強做大贛江新區
南昌具有發展研發設計產業的良好基礎。南昌具有眾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讀大學生數十萬。南昌應該大力發展大學科技園,借助大學科技園培育創新創業氛圍,引導師生進入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將高校科研成果與創意盡快孵化成產業。南昌可以學習上海“三舍得”做法:“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區,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整治和美化大學周邊環境”,形成各自的“知識經濟圈”。隨著這些知識經濟圈的擴大,將來會連成“知識經濟帶”,這將有力地支持產業園制造業的提質升級。按照“獨立成市、產城聯動、城城互動、園園互補”的總體要求,做強做大贛江新區。將贛江新區打造成為類似武漢光谷、上海張江、深圳南山的創新示范區,做大做強四大板塊。“大藥都”以原中藥產業為核心,聯動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做成國家級科技創新示范區。“大航都”以飛機研發與制造為支撐,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為補充,建成集材料與部件研發、零部件與整機生產、銷售與服務為一體的航空產業示范區。“大臨空”將以昌北機場為核心,將其建成集先進空港設施、現代航空物流、綜合保稅服務和經濟技術開發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機場。在核心圈層內,將航空運輸及物流、臨空高科技產業、航空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作為主導產業發展。“大臨港”以九江港為中心,以長江航運為帶動,以港口物流區、集疏運體系為支撐的臨港核心產業功能帶,全力打造九江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3.推動人力資源在地域上的聚集
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取決于能否提供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高端勞動力的工作條件、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如果勞動力市場的配置效率在未來10年內能不斷提升,應該能夠推動經濟總效率約20%-30%。而要實現這一點,有幾個條件是必須的。第一,江西省應加大大型城市建設,將人口集中在地級城市一級;爭取在2030年時,將南昌市建設成為市轄區人口在300萬以上的大型城市,將昌九走廊建設成為城市人口超500萬以上的人口聚集區。第二,將二元勞動力市場轉變成一元勞動力市場,推動勞動力的充分流動,自愿流動是創新效率提升的關鍵。第三,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能有效地提升勞動生產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勞動力,他們的生產率指數分別為43、108和300。江西省要留住我們的畢業生,要將這部分高端勞動力投放到具有競爭優勢與長期發展能力的高端制造業中去。
[1]徐匡迪.經濟轉型發展與科技創新驅動[J].全球化,2014,(11).
[2]曾剛.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謀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3]遲福林.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4]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1).
[5]呂鐵,吳福象,魏際剛,李義平,吳曉波,張建平,王佳寧.“中國制造2025”的六重玄機 改革傳媒發行人、編輯總監王佳寧深度對話六位知名學者[J].改革,2015,(4).
[6]張來武.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軟科學,2011,(12).
[7]周乃翔,徐美健.中國蘇州發展報告.2014[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5.
[8]韓云.資源約束與蘇州制造業增長[J].華東經濟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