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俊
高職院校不僅僅是承接知識、傳播知識、應用知識的人才聚集地,還是創造知識及培養職業型人才的搖籃。這是由現代高職院校的辦學性質和社會功能所共同決定的,同時也是經濟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歷史責任。知識經濟形態是高度智能化的經濟形態,它形成的前提是有大量具有創新力職業力的人才。知識經濟形態必將成為將來社會文化的基礎構成,職業型人才將成為國家以及市場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構成。
職業型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個體施加的教育或影響,使學生個體成為善于發現和認知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看待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獨立個體,使其能掌握蘊含的規律、具備相應的能力,為成為職業型人才奠定優秀的基礎素質。
職業型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其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職業型教育的核心點在于培養創新精神,以提高創新能力為前提,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群體整體素質的建設,充分發揚創新精神和個體意識。
職業型教育過程并不是受教育個體消極被動的接受和被塑造的簡單過程,而是要充分發揮被教育者個體的主動性,令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個體的主動追求和探索、不斷認識、完善自我的過程。在授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創新能力及付諸于實踐的能力。
近幾年來,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我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缺乏開創性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術突破。陳舊的教育觀念主要特點是:教育場地的封閉型、知識教育的重復型、授課內容的記憶型與教師講學的專制性和統一性。陳舊的教學觀念與現代職業型教育所主導的教育開放型、思維創造性與思辨型、過程的科學性與民主性、結論多樣性的理念相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課程設置與實際業務脫節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嚴重脫離實際,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教材內容十分老舊,毫無新意,沒有緊跟市場發展的步伐。許多畢業生學無所用、用非所學,就業不對口,偏離所學專業的畢業生至少占半數及以上。即便沒有改行,堅持所學專業的畢業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或實踐后,均認識到高職院校所教的內容過于陳舊,這也是構成畢業后工作中創新能力差的因素之一。
(二)教學模式上仍注重傳授理論知識。
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模式基本沒有改變,仍然是統一的教材和標準化的考評方式,注重知識的課堂傳授和學習記憶。在我國現行教學體系中,灌輸式教學依然占主導地位,教學還是以講授為主,以填鴨式為主。由于灌輸式教育的局限性,教師只能按照教學進度表向學生灌輸現有知識,學生無法舉一反三和獨立思考,在學習方法上,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無法活學活用,導致學生表現不積極,臨近考試時背誦或者記憶教師講過的東西通過期末考試。試問,現行這種教育方式如何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三)考試內容以考理論知識為主體。
中國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屢獲佳績,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考試成績也大都名列前茅。我國現有評價體系還是以知識掌握的情況為尺度,是以學科分數為考評標準,學生學習目標還是在考試中考第一,在比賽中奪冠軍。現行考試還是以閉卷考試方式為主,在閉卷背景下學生自然必須要靠死記硬背,考試考核記憶能力,并非創造性,職業型,思考性,這些都妨礙了職業院校學生對專業的創新能力培養。
社會需要富有創造能力人才,高職院校必須為社會提供這種人才。那么物流管理專業的教育模式應該怎樣改革?要實現創造性的教育模式,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思路,必須破除陳舊的教育理念。
(一)創新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是授受形式的教學。這種教學理念,基點是講授,目標是知識的傳授,是以教師的講授活動為主,學生參與為輔,或者不存在學生的參與。效果則是以學生掌握教師所講的知識為預期。在這種形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掌握的也只是從教師得來的間接知識,得到的并不是全面的、經過檢驗的知識。
教學理念的創新基本點不能僅僅只是講授,而必須是實踐。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只是知道,而是知行合一,要經過社會和市場的檢驗。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只是教師單獨的活動,而必須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教學相長。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生在實踐中學。考核效果必須是以學生能否實踐,能否通過市場和社會的檢驗為準則。這種情況下,職業院校學生所學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書本知識,而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全新的感悟,從而上升到知行合一的層面上。所以,要推進教學改革,就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用實踐教學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
(二)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我國高職院校教學內容大多存在體系過舊的問題,要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首先要刪減陳舊的、過時的內容,及時增加新的技能點,不斷引進物流管理專業所涉及領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學科前沿,包括專業學派以及市場、社會的新動態。
創新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教育里存在一個教育誤區——認為職業院校學生均已成年,無論身體還是心里均已成熟,講授方法無關緊要。但事實上恰恰相反,要激發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更新,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動手能力,要主動引導學生獨立獲取技能的能力。
以我校物流管理課程 《國際貨運代理》為例,學生不僅僅在學校接受系統的理論教育知識,還有廣州賽拾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的培訓,在學期結束后學生還將接受企業的業務培訓。課程打破了學期制,改為半年制,學校課時和企業課時達到160多節。通過開放性、職業型的教學,學生的專業水準已經遠遠超出只在課堂上學習的學生。但是這種模式對學校的管理和老師的要求很高,只具備理論教學能力的教師難以實現,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合作辦學,或者直接聘請有企業經歷的教師。
(三)修正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探討。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職教的發展,要賦予其新的內容。教書育人是所有在職教師的本分,教師不僅僅只停留在”教師”的角色,同時也必須是學生的“素質導師”,教師不僅需要精心教書,同時還必須精心育人。
教師是個常育常新的職業,高職院校教師所教授的是專業,而專業都處于繼續往前發展的過程,很多新技能新觀念可能會打破以往的常規,所以,高職院校教師一定要具有懷疑精神以及創新精神。
(四)學生評價標準的創新
許多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往往是期末考試成績,這種評價標準不全面,更談不上創新。所以,必須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比如:考核學生可以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綜合評定。用更合理的評價標準去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興趣。
[1]楊國祥.論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鎮江高專學報,2009,(4).
[2]李昌群.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均衡、內涵發展紀實[J].改革(創新教育),2007,(10).
[3]劉家豐.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1.
[4]洳河.發掘你的創造力[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