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剛
黃土高原雄渾蒼茫,群山環繞,充滿神奇。這塊厚重的黃土地,以其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少小離家的北京知青習近平,成為他接受青春洗禮的地方。七年知青歲月,七年梁家河的歷練,成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他的性格、立場、情操、境界,他的為民情懷、求實作風、穩健風格、非凡氣魄,都可以從其陜北七年的歷練中找到答案。
若要覓英雄,先到艱難處。從“干部子弟”到“黑幫子弟”,再到普通知青,落腳于這個貧窮的小山村,15歲的習近平曾有過迷惘,也有過失落。且不說難以下咽的糠團子、半生不熟的玉米碴子、冬日僅有的一點酸菜;且不說窯洞黃土漫天、跳蚤奇癢無比、勞動繁重漫長;單是印堂家的一碗白米飯,足以管窺當時環境之惡劣,條件之艱苦。當然,最苦的還是心靈上的煎熬。“文革”期間父親遭迫害,而自己被扣帽子、受歧視,忍受著各種各樣的不公平。這種困境帶來的精神上的苦遠超出了身體和生活上的苦。
吃過苦、熬過難,征服的磨難越多,生命的分量就愈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知青生涯,成為習近平人生的第一站,也成為他讀懂生活、讀懂農村、讀懂人生的重要起點。在這里,遠離了政治漩渦,他有時間大量閱讀中外名著,開闊視野和思維,滋養心靈,培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這里,吃不飽穿不暖,還要長期參與繁重的體力勞動,他經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礪,鍛煉出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也是在這里,依舊延續著中國農村最貧窮、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家家討飯“糠菜半年糧”,他加深了對基層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堅定了扎根于此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說:“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煉人。七年多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獲益匪淺,同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為成長進步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七年扎根梁家河,他收獲了一部不著一字卻受用終生的人生寶典。
偉大哲學家羅素認為,“凡是心靈關照整個世界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就和世界一樣偉大,在擺脫了被環境所奴役的命運后,便體驗到一種深沉的快樂!”有了對實際的真切了解,習近平開始真正融入這片養育并成就了父輩的土地。他沉靜、踏實,一如那平實厚重的黃土地。他不再僅僅關注個人和家庭的榮辱,而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普通農民”,將梁家河普通百姓的哀苦心酸揉進胸膛,將自己的生命與廣大群眾緊密相連,并激發出為他們做實事的志愿。習近平說:“到陜北插隊,我只是開始時感受慘,但是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實。”他從一名迷茫的中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個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成長為一個具有了強烈責任感、深沉使命感和頑強意志品質的人。由此,他完成了漫漫人生中的第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思想上全方位的升華。
真摯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發偶發的,而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凝成的。習近平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充滿了艱難,但梁家河人用自己特有的真誠、質樸和善良,給這個磨難中的少年以深深的愛和慰藉。“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于是,他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勵志改變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七年光陰。
為群眾做實事是他始終不渝的信念。對習近平而言,這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是被灌輸的教導,而是在和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掙扎著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牽手共度時艱中,就油然而生的、鑄入血液中的信念。1974年國家準備招工農兵學員,知青們都在做著各種準備,但習近平明確表示自己不上大學,理由是 “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迫切地希望為改變這塊土地的貧窮落后面貌盡一份力!擔任梁家河支部書記期間,他辦沼氣,辦鐵業社、磨坊、代銷點、縫紉社、掃盲班,打水井,種烤煙,還搞河橋治理,打了5塊壩地……靠自己的苦干實干作出了一番成績。
“樂土人間信有,舉世饑寒攜手,前路復奚疑?”離開梁家河之后,為民干實事成為了習近平沒有其他任何興趣能夠替代的人生樂事:在正定,走遍全縣200多個村子,帶領全縣人民告別“高產窮縣”;在寧德,探索創新扶貧開發,提出經濟大合唱、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重要思想;在福建,開創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在浙江,強調要把握貧困動態的變化,講求針對性,使投入的資金真正讓貧困戶受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身在什么地區、身處什么崗位,始終不忘初心,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這就是總書記自梁家河以來,始終堅守的人民立場和為民情懷。
在梁家河,習近平常與人提起曾國藩的一句話:“愈是軍情棘手,眾議紛紜,愈要心明力定,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心明力定”不是天生的,必須通過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在修煉心態、增強定力的過程中,習近平做到了勤學善思、學以致用。在梁家河,別人有“煙癮”,他有“書癮”。漫漫長夜,四周寂靜,結束了一天繁重農活的老鄉和知青們,都已沉沉睡去,習近平卻還就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讀司馬遷,讀中世紀,讀馬克思,讀古詩源、李白、三曹……七年磨一劍,積淀出總書記深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這是其多年來持之以恒的讀書、學習、思考、借鑒和批判的成果,是其強烈的求知欲、昂揚的上進心的體現,更是其著眼于恒常、堅持打磨自身定力的明證。
古人云:“患難中處事不亂,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遇事有定力,沉著淡定,始終保持情緒冷靜,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受“黑幫子弟”身份影響,習近平入團、入黨一波三折,可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繼續扎實地勞動、生產、工作、學習,體現出其信仰堅定、不向困難低頭的優秀品格;在梁家河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卻在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樹立起做人做事的準則。與他同在延川插隊的陶海粟曾這樣評價:“習近平做事總是沉穩務實的,他不喜歡‘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講究吃透實際情況,循序漸進。”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逆境中的從容、堅韌和淡定,彰顯了一位成大事者的超凡品質和頑強意志。梁家河歸來后,回北京上學本可以有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加平坦舒適的道路,下到基層,沉至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他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大氣魄、大本事、大勇氣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矛盾、新目標、新挑戰,習近平亦用其戰略定力和中國智慧為新時代開出了“良方”,生動詮釋了“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歲月不居,俶爾遠逝。習近平總書記曾回憶:“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陜北七年,錘煉了他堅忍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造就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更堅定了他“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的人民立場。坎坷的人生境遇讓習近平掉入塵寰,歷受著苦難,人生似乎低到了塵埃里,但生命卻在塵埃中綻放出了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