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禁售是堵,經濟轉型是疏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20 16 年底,一直平穩的海南硨磲市場劇烈動蕩。國內媒體報道中赫然出現這樣的標題和評論:“硨磲‘禁售令’,全國買家到瓊海潭門瘋狂掃貨”“街頭到處都有甩貨的牌子”“許多商鋪被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買空”……
市場風聲鶴唳,源自于《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下稱《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一石激起千重浪。人們在海南最大的硨磲加工、交易集市瓊海市潭門鎮,看到了罕見的車水馬龍。窄窄的街道兩邊停滿了來自全國的大小車輛,車子的后備箱甚至后排座椅都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盒子,無一例外,里面裝的都是硨磲。
《規定》針對的是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的保護,為什么獨見硨磲被一掃而空?原來,1998年9月,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已通過并實施《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珊瑚礁在海南得到保護已逾18年,而硨磲保護此前一直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隨著海南史上最嚴珊瑚礁、硨磲“禁售令”的實施,省工商局將在全省范圍內對涉及珊瑚礁、硨磲收購、加工、銷售、利用的經營場所,進行“拉網式”約談、排查、整改。對潭門鎮,省工商局將派出工作組坐鎮督查。
海南在全國最早提出生態立省的理念,逐步確立實施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戰略。禁售珊瑚礁和硨磲,無疑是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南綠色崛起的重要舉措。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從點點滴滴做起。社會的發展,總會不斷帶來觀念的更新。譬如許多林區居民,過去祖祖輩輩以伐木、狩獵為生,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突然有一天被政府告知,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告別這種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謀生手段了,否則就是違法,會受到處罰。所以18年后海南全面禁售硨磲并不奇怪,海南的海洋生態環境已經承受不起這巨大的壓力。
瓊海市潭門鎮現有8000多名漁民,不少從事與硨磲相關的工作。離開了硨磲,漁民的飯碗在哪里?這對地方政府的智慧和執行力都是一個考驗。禁售是堵,經濟轉型是疏,必須盡快讓老百姓找到就業新路子。對此,潭門鎮政府已經有了具體思路:開發遠洋捕撈,發展遠海盤礁網箱養殖,扶持發展休閑漁業,開發南海特色旅游,依托南海博物院打造海洋特色鄉村長廊,興建潭門海產品市場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自然、從屬于大自然。自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水青山就會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潭門經濟基礎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條件,長袖善舞。有理由相信,轉型后的潭門,將借助獨有的海洋文化,讓千年漁港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