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驗 徐晗溪
扶教育之貧大有可為
——談海南教育扶貧的對策建議
文|應驗 徐晗溪
總的來說,海南教育扶貧擔子不輕但大有可為。在教育扶貧的落實過程中既要精準定位,明確扶助對象;又需靶向發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
教育既是造成貧困地區積貧積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脫貧的核心動能。“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扶智”和“治愚”就是要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要切實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落實好教育扶貧能為貧困地區的脫貧打下堅實的基礎,能增強扶貧的“戰斗力”,最終打贏脫貧致富這場“攻堅戰”。
教育扶貧具有二元性,它既是目標也是手段,既是對象也是方法。一方面,教育扶貧意味著“扶教育之貧”,即教育始終都是扶貧開發的主要陣地和關鍵領域,通過政策傾斜、加大投入、調整結構等各種手段及方式以實現教育領域的減貧與脫貧。另一方面,教育扶貧也是“依靠教育扶貧”,即教育也是實施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通過發展教育來帶動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因此,在考慮教育扶貧或教育精準扶貧問題上,首先要明確教育扶貧的二重屬性,對不同角度施以不同對策。其次,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二重性往往疊加,貧困地區的教育既是扶貧的重點對象,也是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這客觀上增加了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難度,因此更需要通盤考量,審慎實施。
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低,全省有5個國家級貧困市縣,300個貧困村,既有連片的貧困區域,也有分散的貧困農戶。海南人口少、底子薄,是經濟小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窮省打脫貧攻堅戰,難度一點不亞于其他地方。教育扶貧可以考慮使用“互聯網+”“扶貧夜校”等手段,直接更新迭代海南貧困地區教學方式,通過“扶貧數據庫”“點對點幫扶”等措施輻射全省。海南獨特的自然氣候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候鳥人才,海南教育扶貧可“借外腦”,盤活師資隊伍。總的來說,海南教育扶貧擔子不輕但大有可為。在教育扶貧的落實過程中,既要精準定位,明確扶助對象;又需靶向發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
(一)觀念引導,精準性、差異化地推進教育扶貧
教育扶貧涉及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其推進與落實需要兼顧內外部多種因素,要將教育扶貧納入綜合扶貧中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首先,在海南教育扶貧的頂層設計中要注重引導貧困農戶克服“等靠要”思想,“立志氣,賣力氣”,發揚苦干實干精神,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其次,教育扶貧要強調精準。建議在目前對扶貧家庭信息建檔立卡的基礎上加入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通過對基礎數據的挖掘、分析、歸納,總結出信息背后潛在的信號、規律和風險,實現教育扶貧的數字化、信息化、動態化管理。在整理和分析數據時,要充分考慮到海南中部山區交通不便、教學基礎設施薄弱,黎苗村落語言不通,沿海地區又深受季節性臺風天氣侵擾等特點,將這些因素納入檔案庫,從而實現對某一特征群體、特定區域、不同的季節都有“量身定制”的扶貧方案。下一階段,還要力爭建成覆蓋全省的大數據網絡,將各個地區、各個領域的信息化服務平臺連成一體,構建“教育扶貧數據庫”,在數據共享上發揮作用,提高教育扶貧的準確性、覆蓋性、有效性。
同時,海南的教育扶貧應聚焦重點,有的放矢,避免平均用力。在教育層次上,學前教育階段主要側重于解決貧困地區幼兒園和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義務教育階段主要聚焦于中小學生生命安全、營養改善和鄉村教師流失嚴重的問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主要注重于高中貧困生資助的問題等。在教育對象上,對學齡階段的孩子,要盡量讓他們排除一切困難重返校園,掌握基本知識,學習基本技能;對大齡青年,要組織他們學習謀生的本領和技能,強調學習的對口性和市場性。
(二)政策傾斜,引入候鳥人才,豐富教師來源渠道
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一環。相較城市及重點學校優越的薪資、設施和社會地位,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差、教育欠賬多、辦學條件不足。海南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還不高,貧困地區教育短板更為突出,客觀上造成海南貧困落后地區師資問題明顯,待遇偏低,性別、年齡、學科結構不合理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一方面落后地區骨干教師大量流失到城里,另一方面剛畢業的師范生大多不愿回到村里任教,貧困地區教師來源漸成“無源之水”。
針對貧困地區教師“來不了、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首先著力解決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穩定性的問題。一是要提高農村教師生活待遇,保障城鄉教師流動,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向貧困地區教師傾斜,既要“扶薪”也要“扶心”。二是要進一步推動“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貧困地區教師教學能力。其次,要積極拓展渠道,擴大新生力量對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的補充。要繼續落實“鄉村特崗教師計劃”,啟動公辦鄉村小學定向免費培養“一專多能”師范生;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城鎮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與偏困地區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對校”對口支援關系,通過“手拉手”“結對子”等形式,落實城鎮骨干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除此之外,海南每年的候鳥教師人才也可以考慮成為對貧困地區教育的補充力量。一方面,通過激勵機制,鼓勵部分候鳥教師進鄉村、進農戶,開展教學交流,提高農村教師業務能力,變“輸血”為“造血”,保證候鳥教師走后教育質量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可以讓部分有教學經驗和管理實踐的教師給貧困地區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培訓,傳授經驗。除了課本教授,在寒暑假還可以參考“冬季小學期”的形式,開設興趣班、選修課,讓有繪畫、音樂、英語等技能的候鳥教師給學生上“輔導課”。充分利用候鳥人才豐富的特點,調動候鳥教師積極性,豐富貧困地區教師來源渠道。在實施過程中可依托海南省候鳥型教育人才網等平臺,加大對相關人才的登記與搜集,并發布啟事和宣傳信息,吸引候鳥人才參與。同時,政府也要提供相應的資金、政策等保障。
(三)“互聯網+”消除教育壁壘,鋪設信息化致富路
貧困地區教學點往往存在“點多、分散、質量低”的結構性矛盾。傳統的思路是將教育資源整合,把幾個村鎮的學校歸并到大一點的鎮或縣里,形成規模效應,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短板互補。但有時簡單的教學點撤銷和新學校的布點沒有完全考慮到學生上學通勤、安全、餐飲等因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或偏遠山區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因此,可以運用“互聯網+”的思路,開設空中教室遠程教學,用網絡的紐帶連接知識與孩子,打破交通、距離的阻隔,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優質教育資源公平化、均等化。2016年11月,陵水縣人民政府與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引進“云校”教育智慧云平臺,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的新模式。通過互聯網“云校”“云課堂”,讓沉重的書包變為“電子書包”,貧困地區的孩子能用較為便利的方式享受高質量、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除此之外,針對使用互聯網不便的成人學生或農戶,還可以進一步完善電視夜校、服務熱線等傳統溝通渠道,加大電視夜校的播送力度,增設微信公眾號、短信平臺,教授易學、易懂、易記、易用的“致富經”。傳統渠道與“互聯網+”新模式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立體的信息傳播與溝通交流網絡。要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體系,線上(互聯網)線下(實體教學與幫扶)相結合,打通貧困地區聯網的“最后一公里”讓貧困地區也能享受信息時代的紅利。
(四)職業技術教育,注重扶貧教育內容的實用性
精準扶貧的精準不僅需要體現在扶貧對象、扶貧方式上,更需要明確貧困人口對教育需求的“痛點”,不僅僅從供給側出發,提供穩定優良的教師隊伍或搭建互聯網教育渠道,更需要從需求側出發,解決貧困地區對教育內容的準確需求。一般而言,貧困地區除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差外,職業技術教育渠道少也是突出問題。由于缺乏良好的職業技術教育,貧困地區適齡青年普遍存在“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困境。因此,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要更加重視以技能、技術教育為導向的“應用型”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解決貧困地區就業問題,增強貧戶“因災返貧”“因病返貧”的抗風險能力,為脫貧致富實現良性而長期的保障。
下一階段,應注重政府-企業-貧困地區三方聯動與配合,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對口的資助。首先要形成由省扶貧辦、教育廳、民政廳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協調小組,以聯席會的形式匯集資源,理順關系,共享信息,切實服務于貧困地區職業技能教育。其次,統籌省市縣多級政府聯動合作,配合“陽光工程”、“春蕾工程”、扶貧夜校等品牌項目的執行與落實。第三,要大力引入社會力量,籌措專項資金,繼續與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省商業學校合作開展“雨露計劃”,鼓勵貧困家庭青壯年參加職業技能輔導班、訓練營,用短期的培訓撬動貧困地區長期的良性發展。第四,可以讓企業、高校與貧困地區定點幫扶,帶技術入村,帶人才出村。可以做好企業與農戶的對接,提供訂單式培訓。同時鼓勵企業舉辦對口招聘會,提供門檻低、技術型的工作供有一技之長的貧困地區青年選擇。第五,要加強電子商務的培訓力度,適應新時代商業模式,教授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營銷的知識和技能。
(五)PPP模式,吸納社會力量補充辦學
精準扶貧,尤其是對教育水平低、教育設施落后的貧困地區的扶貧,保證資金充裕尤為關鍵。貧困地區教育公益性強,收益周期長,不確定因素較多,風險較大,一直是政府承擔的社會公益工作,較少有社會資本參與。下一階段,要更加充分地發揮PPP模式吸納社會資本(資金、技術、人力)的優勢,擴大公共產品供給,用社會資本補充對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及教師福利、職業教育、互聯網教學的支出。
海南可參照其他省市經驗,嘗試設立電子商務實施精準扶貧示范村。海南部分黎苗地區一直有生產黎錦、椰雕等工藝的傳統,如果能運用社會資本注冊貿易公司,并進入山區農戶開設電子商務輔導班,教授電腦、互聯網知識及電子商務的基本技能,通過淘寶網店、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宣傳,黎錦、椰雕等手工藝品就可以走出大山,走進城市。這是一個多贏的結果,貧困落后地區的文化與教育水平將得到提高,當地特色產業得到發展,企業通過電子商務獲利,政府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減輕了財政壓力。
除此之外,引入社會力量對于貧困地區教育、就業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大有裨益。2016年11月,海南微軟創新中心聯合海南省工商聯“互聯網+”創新創業聯盟也通過一對一認領資助、提供實習見習機會等方式,為貧困地區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通過PPP模式能為搭建互聯網“云校”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和保障。2016年起,昌江通過選擇PPP模式投資教育,每年只需拿出1985萬元購買相關服務,合作期滿后資產則全部移交昌江政府。PPP模式杠桿率高的特點正適合貧困地區資金少、渠道缺、基礎弱的特點,可以實現教育扶貧與“互聯網+教育”的無縫對接。
[作者單位:應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徐晗溪,海南日報社]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