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倩,王衍哉,樊 佩,朱明仕
(1.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與培養路徑探析
劉冰倩1,王衍哉2,樊 佩1,朱明仕1
(1.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勉勵當代大學生要志存高遠,勇于肩負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群體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責任意識弱化傾向,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分析了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和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提出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并探討了網絡媒體在提高大學生責任意識方面的運用。
大學生;責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責任意識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普遍存在責任意識缺失的問題,對大學生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也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已刻不容緩。本文以部分地區的高校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問兩種方式,分析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及其原因,提出培養路徑、培養方式。問卷調查以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為主,共回收有效問卷505份(紙質問卷175份,電子問卷330份)。采用抽樣的方法實地調研了東北、西北、西南、東部沿海等地區的高校,采訪了一些大學生和老師,并形成采訪報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大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其責任意識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當前,我國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還是比較強的,能夠正確地認識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是,仍有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模糊、淡薄,甚至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遠見,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與信仰
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以及未來作出明確的規劃。調查數據顯示,僅有54.24%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設定了目標,很大比例的學生不確定人生目標或沒有明確的目標,有的學生甚至表示無所謂。
(二)家庭責任意識不強,漠視父母的期望與辛勤撫養
大學生對父母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孝敬父母,即便學習繁忙,也應該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系、多關注父母的現況。在我們的問卷中,設置了“您多久給家里打一次電話”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56.97%的學生選擇“每天都打或每周一到三次”,說明大學生有關心父母的意識。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選擇“半月一次、一月一次甚至是幾乎不打”。在實地采訪中,我們問及“在家是否會主動承擔家務”問題時,部分學生表示基于外部的壓力而不得不去做家務。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優越,受到家人寵愛,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家庭責任意識較為薄弱。
(三)日益增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集體責任意識
通過對大學生關于責任意識的自我評價的調查發現,84%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是重個人前途、個人利益,輕社會理想、社會利益,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漸取代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僅有16%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以社會、國家、民族的利益和理想為重。針對“您認為大學生當前需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一問題,選擇“自我責任”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家庭責任,最后是社會責任、國家責任。
(四)傾力于單純的功利主義,缺乏社會責任感
很多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很強,但也存在一些功利主義者。社會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興起。在對山東某大學的實地訪談中,我們就“您是否自愿參加過志愿者活動”這一問題采訪了一位大學生。他給予肯定的回答,但在回答緣由時卻表示因為可獲贈二百元話費才主動參加志愿者活動。
(一)大學生自身修養的不足
受個人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將年級與對“責任”概念的認識進行交叉分析,得出結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受其年齡影響。由圖1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增高,大學生對責任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受年齡差距的影響,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執行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大學生的經歷、修養與責任意識的形成密切相關。

圖1 學生所在年級與對“責任”概念認識的交叉分析
(二)家庭責任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直接影響者。家庭責任教育的不當容易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缺失。我們在實地訪談中,就“如果自身條件都符合,您是否會當兵”的問題詢問一名正讀大二的男生。他的回答是“不會”,理由是“當兵太苦,父母不讓”。由此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很多父母太過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忽視對子女的責任教育,使他們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不懂得承擔其自身所負的責任。
(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不良社會風氣是造成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淡化的重要原因。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風氣愈演愈烈。部分大學生過于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缺乏承擔責任的意識。在我們的實地調查中,對“如果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我們大學生會選擇怎么做”這一問題,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不確定,視情況而定”。不良媒體和輿論的夸張虛報、推波助瀾,造成了大學生不相信社會、不相信人的“悲涼”后果。
(四)高校責任教育的匱乏
高校責任教育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主要通過政治理論課程進行“灌輸”,大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的責任意識;教育者未能將理論聯系實際,缺乏以“責任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責任教育太過依賴教學,未形成以網絡為主的宣傳教育平臺。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是非常認同學校在責任教育方面的作用的,但有學生反映學校開設的關于責任意識培養的相關課程幾乎沒有,開展的教育活動也很匱乏。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是由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多方面的因素所致。為了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意識,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社會四個環節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自身教育
大學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具有基本的判斷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該不斷反省自身,通過讀書、主動接受教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責任意識,明確定位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同時,大學生還應提高履行責任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
第一,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觀念態度和行為規范有最直接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積極履行自身承擔的責任,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給孩子樹立責任擔當的榜樣。
第二,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不溺愛孩子,轉變傳統的“重智育、輕德育”思想,將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納入家庭教育的內容之中,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引導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勇于奉獻個人的價值,認識到個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學校教育
第一,完善高校責任教育體制。高校的責任教育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至關重要。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不再將責任教育集中于政治理論課程中,而將責任教育作為一門完整、系統的課程。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具體包括: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加強綜合實踐課教師對伍建設,使大學生可以接受實踐的專業知識培訓;積極擴展實踐途徑,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第二,重視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首要對象。高校教師要為人師表,做到言行一致,進行責任意識的宣傳、引導和教育。
第三,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與引導。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的生活已離不開網絡。可以在校園網絡平臺上發布關于責任意識的文章、視頻等進行宣傳與引導,使大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責任教育。
(四)社會教育
第一,加大社會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尤為重要,社會環境的好壞與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密切相關。應摒棄各種不良風氣,建立和健全各種形式的責任制,提高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第二,以“榜樣力量”來加強責任教育。要發揮社會榜樣的作用,如社會公眾人物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自身修養,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第三,為大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和空間。關于對“您認為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更有效的途徑”選項的選擇,83.94%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這一途徑是最有效的(圖2)。因此,社會要與學校合作,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空間,進行有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公共服務愿望。

圖2 學生認為培養責任意識更有效的途徑
(五)創新對網絡媒體的運用
網絡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以長春師范大學“百優青馬工程”為例,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新媒體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學校積極利用網絡優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手段、方法及途徑,如建立專題網站、qq群、微信群,開通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并要求每一名“青馬”學員關注公眾號,加入qq群和微信群,定期與同學進行思想理論、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的討論,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責任意識教育中來,強化學生履行責任的意識。
調研小組在走訪延邊大學時采訪了一位老師,問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相關問題。他認為大學生的責任主要是學習,不應該通過個別現象就斷定當代大學生是缺乏責任意識的,責任意識的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學生的責任意識深受家庭教養、教學工作、課堂引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單純拿出一個環節來評判。這個觀點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進行此次調查的可靠性。
在“中國夢”的愿景下,黨的十八大首次把培養大學生責任感寫進黨代會的工作報告,凸顯了當今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大學生的意識現狀,構建和完善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體系,提出適合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責任意識培養途徑,將是推動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的動力。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3(10).
[2]吳帆,陳岸濤.場域分層:大學生責任感缺失與培養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
[3]裴西宏.負面新聞報道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影響[J].新聞戰線,2015(9).
[4]方婷.微媒體視域下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5]高萍美.論網絡空間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形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
[6]王培蓮.長春師大:“青馬”工程如何成為人氣最高的校內組織[N].中國青年報,2016-05-30.
[7]李苑靜,林伯海.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
[8]熊龍,鮑中義.試論微博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及路徑優化策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6).
[9]王允端.論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引導——基于部分高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
[10]王白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0).
G641
A
2095-7602(2017)11-0004-04
2017-06-26
2016年度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及培養路徑創新研究”;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大學生廉政觀培育研究”(2016JD39)。
劉冰倩(1995- ),女,從事行政管理研究;王衍哉(1988-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樊佩(1995- ),女,從事行政管理研究;朱明仕(1976-),男,副教授,博士,從事公共政策與公共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