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基于中國樣本的元分析

2017-11-21 07:18:19英1何相材
關鍵詞:效應測量大學生

郭 英1, 何相材

(1.四川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成都 610066;2.成都醫學院 臨床醫學院,成都 610500)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基于中國樣本的元分析

郭 英1, 何相材2

(1.四川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成都 610066;2.成都醫學院 臨床醫學院,成都 610500)

本研究運用元分析方法對國內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文獻檢索和篩選,共納入36項研究,樣本總量為22456。元分析結果表明:(1)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存在中等程度負相關(r=-0.212,95%CI為[-0.289,-0.132],Z=-5.111,p<0.001);(2)出版年代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3)被試類型、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和出版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結論:中國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中等程度負相關,社會支持是手機依賴的有效預測變量。

大學生;社會支持;手機依賴;元分析;中國樣本

何相材(1990—),男,四川宜賓人,成都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教育心理。

一 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8月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4.3%,超過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占上網人數的96.3%[1]。手機上網由于集移動性、便捷性、快速性于一身,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大學生過度依賴手機上網也會滋生諸多負面影響。不少大學生在手機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心理和社會功能不適的癥狀,研究者將其納入手機依賴的范疇[2-3]。有精神衛生專家甚至預測,手機依賴將會成為21世紀繼網絡成癮之后最重要的非藥物依賴類型之一[4]。

為了降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水平,研究者們積極探索影響手機依賴的因素,發現社會支持是影響大學生手機依賴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目前,國外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密切[5-6],國內也有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影響手機依賴[7-8],但不同的研究結果之間差異很大,對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至今未真正達成共識。因此,本研究以中國大學生為樣本,采用元分析方法對既往二者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從而明晰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并對影響二者關系的相關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一)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概念和測量

社會支持最早由Cassel[9]和Cobb[10]提出來,目前國內外對社會支持并未形成統一概念,多從社會支持的主觀性與客觀性角度進行界定。Cobb從社會支持的主觀性出發,將社會支持定義為個體所感受到的來自其所在的社會網絡成員的關心、尊重和重視的一種行為或信息。而Sarason和Levine則從社會支持的客觀性出發,將社會支持界定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或能被人感知的社會互動關系[11]。也有人將二者結合,認為社會支持既包括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也包括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12-14]。對于社會支持的測量,國外使用較為廣泛的是Sarason和Levine編制的《社會支持問卷》(SSQ)[11],而國內多以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15]以及Zimet等人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6]為基礎進行研究。

手機依賴又稱手機成癮、手機濫用綜合癥、問題性手機使用等[17-19],是伴隨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行為現象。目前研究者對手機依賴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并未達成一致,但多數人比較認同手機依賴在本質上是一種行為成癮[20-21,2,17]。如Yen等人認為手機依賴是指過度沉迷于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對手機使用產生強烈、持續的渴求感與依賴感,并導致個體出現明顯的社會和心理功能受損的行為[22]。手機依賴的測量工具大多在行為成癮理論基礎上參考網絡成癮量表編制而成,國外最為權威的是Bianchi和Phillips編制的《手機問題使用量表》(MPPUS)[2],國內使用較多的是熊婕等人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23]及Leung編制的《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PAI)[24]。

(二)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早期對社會支持與行為成癮關系的研究中,學者們十分關注社會支持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的減少會增加個體網絡成癮的可能性[25-27]。Parks和Floyd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當個體在現實社會中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少時,可以通過網絡活動來增加社會支持感[28]。可見,社會支持是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預測變量。由于手機依賴與網絡成癮存在諸多相似性和關聯性,自手機依賴概念提出并可測量伊始,許多學者開始研究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及影響機制。目前,有觀點認為社會支持可以對手機依賴產生直接影響[29-30][31]131-148;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社會支持除可直接作用于手機依賴外,還可以通過自尊、焦慮、孤獨感和感覺尋求等中介變量間接影響手機依賴[32-33,2]。

基于社會支持對手機依賴影響機制的上述觀點,國內學者以大學生為對象對二者之間關系展開研究。多數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負相關,低社會支持的個體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但不同研究結果的相關系數差異較大。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高負相關,社會支持對手機依賴具有非常強的負向預測作用[34-35];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中等程度負相關,社會支持是影響手機依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緩解手機依賴程度[36,29];也有部分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零相關,并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個體社會支持的來源和滿足方式逐漸增多,而個體從手機網絡中獲得的社會支持相當有限,所以社會支持并不會對手機依賴產生影響[37-38];甚至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存在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獲得較多的大學生反而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39]。可見,對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現有研究結果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兩者的相關性質及相關系數差異很大,不僅存在高負相關和中等程度負相關,而且還存在零相關甚至顯著正相關。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研究受到了調節變量的影響,被試類型、出版年代、測量工具和出版類型的不同可能會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隨機誤差的存在導致測量結果不穩定,從而造成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不穩定。基于以上分析,有必要在綜合現有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之間的關系。

(三)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變量

為了更全面的分析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還應探討相關變量對兩者關系的調節作用。本研究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假設有四類調節變量可能會影響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之間的關系。首先,在被試類型上,有研究表明由于本科生和專科生在學習方式、就業壓力和文化水平上有所不同,導致他們在社會支持水平和手機依賴程度上存在差異[40],因而有必要探討本科生和專科生在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上是否存在差異。其次,在出版年代上,由于手機依賴的出現具有時代特征,手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加深,因此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也可能隨時代的發展發生變化。第三,在社會支持測量工具上,不同研究使用的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各不相同,不同測量工具考察的重點存在差異。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強調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主動領悟,除此之外,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還注重對客觀支持和支持的利用程度進行考察[41,15,16]。此外,相關元分析結果也表明,社會支持測量工具的不同會對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產生影響[42],因此有必要對社會支持測量工具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最后,在出版類型上,通常顯著性結果的研究更容易發表,從而有可能夸大變量間的真實關系[43]。為此,本研究納入16篇未正式在刊物上發表的碩士論文,把出版類型分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和學位論文三類,以考察出版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作用。

(四)研究目的

本文擬采用元分析技術,對中國大陸近七年來有關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研究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通過對文獻進行元分析,以期解決如下問題:①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如何;②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是否受被試類型、出版年代、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和出版類型的調節,即研究特征效應是否存在。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獻收集

利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網,對國內2000年1月到2017年5月有關社會支持和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進行檢索。檢索條件為篇名、關鍵詞或主題詞,檢索詞為“手機依賴”、“手機成癮”、“手機濫用”、“問題性手機使用”和“社會支持”,初步檢索到文獻97篇。文獻納入標準為:(1)主要探討社會支持和手機依賴的關系,并報告了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或者通過計算可以獲得效果量的F、t和χ2值。(2)研究對象為中國大陸在讀大學生,包括本科生和專科生。(3)資料數據完整,樣本大小明確。(4)社會支持的測量工具為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Zimet等人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以及葉悅妹和戴曉陽編制的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SUS),手機依賴的測量工具為在行為成癮理論基礎上參考網絡成癮而編制的手機依賴量表,以熊婕等人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和Leung編制的《手機成癮指數量表》為主。文獻排除標準為:(1)研究對象具有軀體疾病或者精神障礙;(2)研究數據不完整或者具有明顯錯誤;(3)基于同一數據重復發表的文獻。經篩選,最終獲得36篇有效文獻進行元分析,其中普通期刊13篇、核心期刊7篇、學位論文16篇,樣本總量為22456人,其中最大樣本量為3738人,最小樣本量為36人。

(二)變量編碼

對納入元分析的文獻進行特征編碼,主要包括作者信息、發表時間、樣本量、被試類型、出版類型、測量工具和相關系數等,效果量的產生以獨立樣本為單位,每個獨立樣本對應一個效果量,若一篇文獻中包含多個獨立樣本,則對每個獨立樣本分別進行編碼,其具體的編碼結果見表1。為保證文獻編碼的準確性,由兩位研究者對文獻分別進行獨立編碼,然后對兩位研究者的編碼結果進行比較,其編碼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三)統計分析

表1.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元分析文獻的基本資料

注:核心期刊指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SSRS代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PSSS代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SSSUS代表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三 研究結果

(一)同質性檢驗

表2.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同質性檢驗

同質性檢驗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Q值為1331.067,p=<0.001,說明各效應值異質。I-squared值為97.371,根據I的解釋原則[44,50],說明在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中有97.371%的變異是由效應值的真實差異造成的,而隨機誤差的變異只占2.629%;Tau-squared值為0.061,說明研究間的變異不僅受到抽樣誤差的影響,而且還受組間誤差的影響。上述結果表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因而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元分析。同時,效應值異質還說明需要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調節效應檢驗。

(二)主效應檢驗

表3.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主效應檢驗

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系數進行元分析,結果見表3。表3顯示,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系數為-0.212,95%置信區間為[-0.289,-0.132],不包括0,由于95%的置信區間不包括0等價于P<0.05,說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系數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雙尾檢驗結果p<0.001相對應。根據Lipsey和Wilson對相關系數的評價標準[51],本研究中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系數-0.212為中等程度負相關。

(三)調節效應檢驗

表4.相關因素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為了考察相關因素對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影響,分別對被試類型、出版年代、社會支持測量工具以及出版類型4個變量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見表4。研究顯示,被試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不具有調節作用,其Q值(組間)為1.658,p>0.05。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納入元分析的36篇文獻中,有兩項研究未對本科生和專科生進行區分,因此對被試類型的調節效應檢驗所納入的文獻數只有34篇。文獻出版年代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Q值(組間)為6.527,p<0.05,其相關性隨時代發展而逐漸增強。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不具有調節作用,其Q值(組間)為0.457,p值為0.796。對出版類型進行調節效應檢驗,其Q值(組間)為2.806,p>0.05,說明出版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

(四)出版偏差檢驗

圖1.效應值分布漏斗圖

為檢測納入元分析的研究是否存在出版偏差,本研究首先采用漏斗圖對元分析數據進行出版偏差檢驗。圖1顯示,大部分研究的效應值分布在漏斗圖頂部,且在平均效應值附近聚集較多,只有一個效應值分布在漏斗圖底部,但漏斗圖的對稱性不夠良好,右側的效應值數目多于左側,顯示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出版偏差。然而,漏斗圖畢竟是從主觀角度對發表偏差進行判斷,顯得不夠客觀[52]。為了更準確地檢驗出版偏差,我們還采用了Rosenthal失安全系數(Fail-safe Number,Nfs)和Egger回歸截距檢驗(Regression Intercept)進行出版偏差檢驗,結果顯示:失安全系數為8119,遠大于5K+10(K為納入元分析的研究數目),這意味著需要增加8119篇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無統計學意義的文獻才會出現出版偏差[45];回歸截距檢驗的截距為-1.531,t=0.497,p=0.622,p值遠大于0.05,表明出版偏差存在的可能性較小[53]。綜合三種出版偏差檢驗方法,本元分析在總體上存在出版偏差的可能性非常小,研究結果有效。

四 討論

(一)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總體效應

納入36項研究共計22456名被試,對自2010年以來國內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呈中等程度的顯著負相關(r=-0.212,p<0.001),此結果與國外關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5,6,33]。通常,一個缺乏社會支持的個體,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壓力時,往往不會主動去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而內心的負性情緒得不到宣泄,這時手機則可以成為避風港,使其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和心靈的慰藉,從而使個體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而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獲得來自家人、朋友或其他方面的支持,擁有豐富的心理資本;當他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他人的關心、理解、尊重和幫助,而不是過度依賴手機,從而減少了手機依賴的產生。

依賴理論認為,為獲得外界的支持,個體會持續地偵查外在環境,從而確保自己處在安全的環境中,當個體的這種安全感受到威脅時,其依戀系統將會促使個體尋求其它途徑予以滿足[29,54]。而這時使用手機恰好可以為個體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幫助個體擴大社會支持的來源,從而滿足個體的心理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社會支持程度低的個體較少獲得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關心與愛護,其安全的需要以及歸屬和愛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他們便可以通過使用手機來滿足安全感和歸屬感[55]。同時,社會支持緩沖模型和社會支持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緩沖壓力狀態下不良刺激對個體身心的影響,具有普遍的現實增益作用[56]。可見,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避免個體產生問題性行為,從而緩解個體對手機依賴的程度。此外,依據Peele的觀點,個體可以通過手機或網絡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從而擺脫現實中的負性情緒困擾[57];Leung的研究也表明個體想通過使用手機而獲得更多肯定和支持,從而容易產生手機依賴[24]。上述研究證明,社會支持作為個體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將大大增加手機依賴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根據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58],個體的成癮行為并非完全由于現實社會支持的缺乏,而是因為個體沒有意識到已存在的社會支持,從而不能對現有的社會支持進行很好的利用,因此還需要不斷提高大學生對社會支持的領悟水平。

另一方面,手機依賴也會對個體的社會支持造成影響,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的個體越不會主動尋求現實的社會支持。手機依賴會壓縮個體的現實交往時間,導致個體疏于現實交往,從而產生社會孤立和焦慮[59-61]。Thatcher和Goolam的研究亦表明,沉溺于互聯網絡會導致個體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變少,不愿意進行社會交往,從而使個體的社會支持減少[62]。大學生正處于個體實現“分離—個體化”的重要階段,是有效實現與原生家庭心理斷乳、形成獨立人格并向外延伸建立多種社會情感支持系統的時期[63-65]。如果大學生過度依賴手機,將不利于他們實現與原生家庭的斷乳和形成獨立的人格,從而阻礙他們建立正常的社會情感支持系統。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得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可以解釋手機依賴4.5%的變異量,相對較小,今后的研究還需不斷探索其它因素對手機依賴的主體效應。

(二)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效應

1.被試類型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本科生和專科生在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上的差異研究,大多研究都分別探討本科生和專科生在社會支持或者手機依賴上的差異。本研究中,從被試類型的調節效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在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性上,本科生高于專科生,但差異并不顯著(Q=1.658,p=0.198),說明被試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不具有調節作用。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本科生和專科生同為大學生,其身處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類似,因而外在環境因素對他們的影響是一致的,他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差別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和專科生的生理年齡接近,心理發展水平相當,都處于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建立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66]。在這一時期,他們遠離父母,開始獨自去面對學習和生活,為避免產生孤獨感,都需要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他們則可以通過使用手機來滿足這種需求,從而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因此,被試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效應不明顯。

2.出版年代

對出版年代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出版年代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效應顯著。由于國內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研究從2010年才開始,并在最近三年快速增多,所以本研究將文獻的出版年代分為兩個階段,包括2010~2013年和2014~2017年,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系數隨時間發展有逐漸增強趨勢。原因可能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普及,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變長,使用手機進行通信和娛樂的頻率也不斷增加。有研究表明隨著手機的普及和使用年限變長,手機依賴問題也越容易產生[8,32];同時消極的社會支持與適應不良相關[67],如果大學生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手機依賴現象更易發生,因而社會支持對手機依賴的影響也隨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大。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為了有效預防手機依賴的產生,需要不斷完善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但本次元分析的文獻都來自于最近七年的研究,時間跨度較小,同時2010~2013年的文獻數量較小,這對研究結果的推廣也許存在一定影響。

3.社會支持測量工具

對社會支持測量工具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測量工具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主要測量個體對來自家庭、朋友或重要他人社會支持的主動領悟[16],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除了測量主觀支持外,還注重對客觀存在的支持以及對客觀存在支持的利用程度進行考察[15,41]。雖然三種社會支持測量工具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存在一定差異,但都是對社會支持最本真的反應,在測量社會支持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影響不顯著。也有研究表明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與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在元分析中存在差異,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的效應量高于社會支持評定量表[42]。這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社會支持本身具有多維結構,從而造成測量結果的不穩定性。因此,未來也有必要對社會支持的不同維度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做進一步驗證和探討。

4.出版類型

通常具有顯著性結果的研究更容易發表,從而夸大了變量之間的真實關系,為了減少出版偏差,元分析應該納入未發表的研究[43]。本研究納入了16篇未正式在刊物發表的碩士論文,結果表明出版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與之前不少元分析結果有差異。一般而言,在具有出版偏差的元分析研究中,已出版文獻的效應值大于未出版文獻。雖然我們納入元分析的文獻中,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和學位論文的效應值存在一定差異,但這種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性,也就是說,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研究的文獻質量是比較穩定的。此外,結合出版偏差檢驗結果,研究存在出版偏差的可能性較小,這與出版類型的調節效應檢驗結果相吻合。同時,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進行出版偏差檢驗的重要性,在引用別人的研究和推廣結果時需要更加謹慎,如果只納入已發表文獻進行元分析,其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將大打折扣。

五 研究結論、不足及展望

以中國大學生為樣本,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元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存在中等程度的負相關,總體相關系數為-0.212;

(2)文獻出版年代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

(3)被試類型、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和出版類型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不具有調節作用。

關于研究的不足有以下幾點:(1)元分析需要對各項獨立研究成果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結論,因此對文獻的查全率要求較高。我們雖努力搜集了有關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的文獻,但難免存在遺漏。(2)研究中僅對被試類型、文獻出版年代、社會支持測量工具和出版類型進行了調節效應檢驗,部分調節效應檢驗的樣本量較小,對元分析結果難免會有一定影響。(3)元分析納入的文獻主要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未擴展到其他群體,因此不能很好地體現被試群體效應。(4)元分析僅考察了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總體相關,沒有具體分析社會支持各個維度與手機依賴的關系,而不同的社會支持維度對手機依賴的影響程度可能有差異。

手機依賴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不僅限于大學生群體。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一是要逐步擴展被試群體,加入中小學生和其他群體,探究不同被試群體之間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是否存在差異;二是在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研究成果不斷豐富的基礎上,盡可能選用統一測量工具開展的研究作為元分析的樣本,避免由于測量工具的不同對研究結果造成的差異;三是進一步探討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是否受其它調節變量的影響,比如性別、種族、地域、文化背景等,同時擴大樣本量,以期得到更為可靠的結論;最后,由于手機依賴是時代的產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未來研究可考慮采用追蹤研究設計,以更好地考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關系變化的時代性及階段性特點。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17-08-04)[2017-08-10].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2]BIANCHI A,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 2005,(1):39-51.

[3]WALSH S P, WHITE K M, COX S, et al. Keeping in constant touch: the predictors of young australians’ mobile phone involvement[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 2011,(1):333-342.

[5]PARK J A, CHUNG J N.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elf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EstudiosFronterizos, 2015,(6):769-781.

[6]SALEEM M, ZAHID I, MUSTAPA M. The Impact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Sleep Deprivation and Procrastination of Youth: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C]//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 Bahauddin Zakariya University.Currenttrendsinpsychology:SecurityissuesinPakistan&itspsychologicalimplications. Multan, 2016.

[7]劉文俐,蔡太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的關系:孤獨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5):926-928.

[8]王月琴,張宇.大學生手機依賴與領悟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11):868-873.

[9]CASSEL J.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 the fourth wade hampton frost lecture[J].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 1976,(2):107-123.

[10]COBB S.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Medicine, 1976,(5):300-314.

[11]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et al.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 1983,(1):127-139.

[12]肖水源,楊德森.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4):183-187.

[13]COYNE J C, DOWNEY G.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es[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 1991,(36):401-425.

[14]BARRERA M, AINLAY S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 1983,(2):133-143.

[15]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2):98-100.

[16]ZIMET G D, DAHLEM N W, ZIMET S G, et al.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 1988,(1):30-41.

[18]PEDRERO-PéREZ E J, RODRGUEZ-MONJE M T, RUIZ J M. Mobile phone abuse or addi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dicciones, 2012,(2):139-152.

[19]TAKAO M, TAKAHASHI S, KITAMURA M. 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 2009,(5):501-507.

[20]徐華,吳玄娜,蘭彥婷,等.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26-27.

[21]BILLIEUX J, PHILIPPOT P, SCHMID C, et al. Is dysfunctional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 behavioural addiction? confronting symptom-based versus process-based approaches[J].ClinicalPsychology&Psychotherapy, 2015,(5):460-468.

[22]YEN C F, TANG T C, YEN J Y,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JournalofAdolescence, 2009,(4):863-873.

[23]熊婕,周宗奎,陳武,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3):222-225.

[24]LEUNG L. Leisure boredom, sensation seeking, self-esteem, addic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one use[C]//KONIJIN E A, TANIS M A, UTZ S, et al.Mediated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2007.

[25]陳新,李鳳華,龍理良,等.社會支持與網絡成癮關系的隊列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4):240-243.

[26]CHUNG H K, KIM K H. Internet Addi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dolescents[J].ChildHealthNursingResearch, 2004,(4):406-412.

[27]WU C 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on internet addiction[J].JournalofCyberCulture&InformationSociety, 2004,(7):173-189.

[28]PARKS M R, FLOYD K.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1996,(4):80-97.

[29]葛續華,祝卓宏.青少年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4,(5):830-832.

[30]韋耀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4):91-93.

[31]CHIB A, WILKIN H A, RANJINI S. International migrant workers’ use of mobile phone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in singapore[J].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2013,(4):19-34.

[32]劉鵬.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及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3]MANSOURIAN M, SOLHI M, ADAB Z,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endence to mobile phone with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in university students[J].RaziJournalofMedicalSciences, 2014,(120):1-8.

[34]金榮,聞雪,姜永志.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社會適應的中介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59-64.

[35]楊瑋奇.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36]劉志強.高職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社會支持的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14,(16):2970-2973.

[37]杜剛,徐瑩,趙馨,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2):1896-1898.

[38]秦亞平,李鶴展.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主觀幸福感及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5):465-468.

[39]全開鳳.高職新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心理成因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0]李麗,梅松麗,牛志民,等.遼寧省某醫學院校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現狀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5,(12):73-75.

[41]葉悅妹,戴曉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5):456-458.

[42]鄭磊,胡甜甜,郭鵬飛,等.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元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4,(5):3-9.

[43]STERNE J A, GAVAGHAN D, EGGER M. Publication and related bias in meta-analysis[J].JournalofClinicalEpidemiology, 2000,53:1119-1129.

[44]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et al.Introductiontometa-analysi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9.

[45]ROSENTHAL R. The file drawer problem and tolerance for null results[J].PsychologicalBulletin, 1979,(3):638-641.

[46]BAIGENT C, KAPPELLE L J, ALGRA A, et al.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ritishMedicalJournal, 2002,(7329):71-86.

[47]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et al. A basic introduction to fixed-effect and random-effects models for meta-analysis[J].ResearchSynthesisMethods, 2010,(2):97-111.

[48]MCCLEARY R, HENDGES L V, OLKIN I, et a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laysis[J].ContemporarySociology, 1987,(1):105.

[49]DUVAL S, TWEEDIE R. Trim and fill: A simple funnel-plot-based method of testing and adjusting for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J].Biometrics, 2000,(2):455-463.

[50]HIGGINS J P, THOMPSON S G, DEEKS J J, et al. 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J].BritishMedicalJournal, 2003,(7414):557-560.

[51]LIPSEY M W, WILSON D B.Practicalmeta-analysis[M]. California: Sage, 2000.

[52]吳鵬,劉華山.道德推理與道德行為關系的元分析[J].心理學報,2014,(8):1192-1207.

[53]EGGER M, SMITH G D, SCHNEIDER M, et al. Bias in meta-analysis detected by a simple, graphical test[J].BritishMedicalJournal, 1997,(7109):629-634.

[54]吳佳輝.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J].資訊社會研究,2007,(7):173-189.

[55]NIEMELA P, KIM 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EncyclopediaofQualityofLifeandWell-BeingResearch, 2014,(2):172-178.

[56]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心理研究,2010,(1):3-8.

[57]PEELE S.Themeaningofaddiction:Compulsiveexperienceanditsinterpretation[M]. Lexington, KY: Lexington Books, c1985.

[58]DAVIS R A.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 2001,(2):187-195.

[59]李瑛.大學生網絡使用行為、成癮狀況與人格特質及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3.

[60]徐夫真,張文新.青少年疏離感與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的關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納的調節效應檢驗[J].心理學報,2011,(4):410-419.

[61]TICHON J G, SHAPIRO M. The process of sharing social support in cyberspac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 2003,(2):161-170.

[62]THATCHER A, GOOLAM S. Defining the south african internet “addict”: prevalence and biographical profiling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rs in south africa[J].SouthAfricanJournalofPsychology, 2005,(4):766-792.

[63]BLOS P.Theadolescentpassage:developmentalissues[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79.

[64]LAPSLEY D K, EDGERTON J.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college adjustment[J].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 2002,(9):484-492.

[65]MAHLER M S.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J].PsychoanalyticStudyoftheChild, 1974,(2):89-106.

[66]ERIKSON E H.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J].PsychologicalIssues, 1966,(3):288-289.

[67]CALLAGHAN P, MORRISSEY J.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 review[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 1993,(2):203-210.

[責任編輯:羅銀科]

Meta-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Students’SocialSupportandMobilePhoneAddictioninChina

GUO Ying1, HE Xiang-cai2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2.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ith meta-analysis. Through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filtering, 36 studies are included with 22456 participants in all.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indicate: firstly, the social support has a medium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r=-0.212, 95% CI [-0.289, -0.132], Z=-5.111, p<0.001); secondly, year of publication has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irdly, test participants, social support measure used and type of publication have no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u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has a medium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s an effective predictor variable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college student; social suppor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meta-analysis; Chinese Sample

B844.2

A

1000-5315(2017)06-0091-11

2017-04-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15BSH02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網絡化時代青少年社會認同的研究:基于社交網站的分析”(12XSH019)。

郭英(1963—),女,四川內江人,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教育心理;

猜你喜歡
效應測量大學生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把握四個“三” 測量變簡單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和計算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與計算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測量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系列| 午夜色综合|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高清a毛片|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内精品91|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欧美a√在线|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微拍|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色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成人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视频a|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91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日本影院一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91亚瑟视频|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免费一极毛片|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精品香蕉| 色综合天天操| 久久综合成人| 性69交片免费看| 第一页亚洲|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丝袜第一页| 在线a网站|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