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內容提要:農村基層干部,主要是指鎮領導班子成員、基層站所負責人、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村民委員會成員。他們是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有力執行者,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直接踐行者,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的形象。但近年來,農村基層干部貪污賄賂(以下簡稱貪賄)犯罪案件的發生,給黨和國家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的同時,更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筆者以所在區近年來查辦的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案件為視角,以犯罪心理分析為重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總結,以期為探索出遏制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的有效途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基層干部;貪污賄賂犯罪;心理分析
一、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現象和特點
(一)犯罪主體多元。2012年至2015年,我院共立案查處貪賄犯罪案56人,其中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案15人,占比26.8%,上述15人全部涉及貪賄犯罪。在我院查辦的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案件中,鄉長1人,鄉人大主任1人,村支部書記5人,村黨支部副書記1人,村會計2人,農經、農機站負責人5人。在我院查處的貪賄犯罪的人員中,既有鄉村人員,也有基層站所的人員,既有“一把手”,也有普通工作人員,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二)犯罪領域集中。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主要集中在二個領域,一是涉及土地出讓、占地補償,存在虛列冒領,騙取國家對集體土地的補償款的現象;二是涉及征地拆遷等領域,存在收錢違規補償的現象。
(三)合伙型犯罪明顯增多,窩案、串案占較大比例。據統計,合伙型貪賄犯罪占查辦案件總數的40%。通常是“村官”“帶領”村委會成員,共同作案,訂立攻守同盟,貪占國家和集體錢財。共同合謀,互相庇護,互相牽制。如某村黨支部書記和利用村會計,采用偽造村民簽字的手段,二人共同合謀,侵占國家和集體征地補償款17萬元。
二、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多發的外部原因
(一)鎮村邊緣化,存在普法盲區。許多鎮村由于位置偏遠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在普法宣傳和警示教育等方面往往滯后于城區,出現被邊緣化的現象,有些鎮村甚至因被長期忽視而成為普法宣傳的盲區,導致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思維和法律素養難以形成和提升,長期積累下來,這些鎮村的基層干部便成為了不學法、不懂法的干部,也就喪失了廉潔辦事的意識和能力。
(二)文化程度低,缺少法治思維。在查處的15人中,專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3人,文化程度較低導致他們法律意識較差,法制觀念淡薄,盡管對貪污受賄要受到黨紀、國法制裁的道理都知曉,但是他們往往認為自己“身處江湖之遠”,加之認為自身職務低,每次貪點沒人會在意,僥幸心理嚴重,從而導致罔顧國法,目無法紀,違法違紀甚至犯罪現象時有發生。
(三)村務不夠公開,權力不透明,缺乏監督制約機制。有些地方村級管理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夠。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應當定期將村務公開,其中包括村的財務收支情況、宅基地審批事項等。但實際上,有的農村干部為謀取私利方便,不想讓群眾了解村務、政務和財務;有的在思想上根本就害怕群眾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應該讓群眾明白的事情卻暗箱操作;有的農村財務監督形同虛設,制度如林,監督無人。特別是財務制度、審批制度和公開制度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引發干群矛盾;另外,上級部門監管不力也為貪賄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由于一些地方片面強調發展經濟,經濟的好壞成為衡量農村干部政績的首要因素。一些上級職能部門對村一級行政單位缺乏有力的監督,甚至對違法犯罪行為視而不見,從而導致更深層次的腐敗,滋生犯罪。
(四)一把手專權,民主管理缺位。在農村,一些依靠宗族勢力成為村書記、村主任的干部,倚仗自己家族勢力的龐大,大搞“一支筆、一言堂”,排斥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導致貪賄犯罪現象的發生。如在查處的15名農村基層干部中,有1名鄉長、1名鄉人大主任、5名為村支部書記,他們在工作中都存在一人拍板、一人決策的行為,排斥班子成員集體討論、集體決策、集體負責,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導致貪賄犯罪的頻繁發生。
三、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的心理及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是支配行為人實施犯罪時的心理活動和有關心理因素。具體而言,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心理是指支配鄉村干部實施貪賄犯罪行為的認識、感情、意志活動規律,以及性格、氣質、能力、需要、動機、價值觀等有關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規律 。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心理多樣且復雜,主要有攀比心理、貪婪心理、特權心理。
一是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用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他人進行比較,優于他人就有滿足感,劣于他人就會失落、沮喪。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生產體制和分配體制的變化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富差距拉大。以前為官的身份使周圍人羨慕不已,而現在財富才是人們追逐的焦點。農村基層干部薪酬有限,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為了能擁有更多的財富,一些鄉村干部選擇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方式。
攀比心理會附隨產生另外兩種心理:失衡心理和補償心理。 攀比心理像是給自己設好一架天平,把想要比較的東西放在一端,另一端放比較對象,這樣本來平衡的心理狀態在天平傾斜的瞬間被打破,內心便產生了失衡心理。鄉村干部在與他人攀比中處于劣勢時,就如同天平原理一樣產生了失衡心理,為彌補天平這端的不足他們便利用工作便利撈取利益。鄉村干部的優勢是擁有他人沒有的權力,而劣勢是物質生活不能高于眾人,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一些鄉村干部利用職權進行權錢交易,損害百姓利益。在攀比心理的驅使下,一些利令智錯的鄉村干部打破了內心的平衡,利用手中職權補償在攀比中缺失的物質享受,從而使他們陷入貪賄犯罪的深淵無法自拔。
二是貪婪心理。貪婪心理是貪得無厭,永不滿足利己欲求的一種心理。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中以貪利性犯罪居多,而貪婪心理則是導致他們進行貪利性犯罪的共同心理,更是他們走向犯罪道的主要思想基礎 。古人云,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如火,不滅則燎原。《韓非子——解老》中說:有欲者,則邪心勝。有些村干部在事業逐漸進入平淡期后逐漸產生了要過上富裕生活才不枉一生的貪婪心態。在貪婪心理的作用下,他們打破底線,掠取百姓利益換來自己的享樂生活。貪婪心理在長期生長和作業中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欲壑難平就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endprint
三是特權心理。特權心理是以手中權力來成就個人滿足感、特殊感的一種心理。在農村,特權心理表現為:從鄉村干部的職務角度而言,他們既是農村大小事務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直接領導者,能夠直觀感受到權力帶來的力量。權力本身是由村民賦予的,然而行使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就被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恃權而驕而為所欲為。從百性角度而言,在農村中還保留首一些封建落后的殘余思想,擁官畏官而并非從心底里確立自己才是賦予權力給鄉村干部的主人。公權力行使的效果讓持有這種思想的人將權力神化,并將權力與行使它的人固定起來,畏懼權力便也畏懼行使權力的人。在特權心理的驅使下,一些鄉村干部無所顧忌,任意行為,導致貪賄犯罪。
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心理的內部動因包括:
1.需要偏離導致。需要指人們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傾向。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一個組織系統,且按優勢出現的先后順序排成等級,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 。針對農村基層干部,其需要偏離導致貪賄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需要的認識偏離。貪賄犯罪鄉村干部對尊重需要產生認識偏離,他們認為只有比他人物質豐厚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需要的認識偏離直接導致攀比金錢的心理和為所欲為的特權心理。(2)需要的程度偏離。需要的程度偏離其本質是需要的無限性。在我國農村,村干部的需要結構必須服從農村社會的物質產品分配狀況,而貪賄犯罪鄉村干部的需要遠遠偏離其應有的水平,需要的程度偏離導致其貪婪心理的產生。
2.自我快樂原則作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沒有組織,也沒有統一意識,只有一種使本能需要按快樂原則獲得滿足的沖動 。自我則不同,自我控制本我以符合現實要求,其活動原則是現實原則。自我受快樂原則支配在導致鄉村干部貪賄犯罪心理形成上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貪賄犯罪鄉村干部自我不能控制本我,受快樂原則支配。一些鄉村干部面對本我的欲望沖動時 自我無法推翻本能,受快樂原則左右下各種貪欲占據心理。第二,快樂的最大化原則指導自我產生貪賄犯罪心理。快樂的最大化原則即個人利益最大化。一些鄉村干部在自我與本我的斗爭中,經過本我快樂最大化原則的計算,貪腐心理戰勝廉潔自律,成為內在的主導心理。
四、預防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的對策
(一)加強貪賄犯罪的心理預防。犯罪心理預防,是指通過給予人的心理籬加影響,以達到預防其發生犯罪行為之目的的方法,包括加強社會育和引導自我修養兩種途徑 。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政策和法制教育,打好“預防針”。檢察機關可以聯合紀委、黨校針對農村基層干部的開展法律政策培訓班,讓他們及時熟悉國家政策,同時借助法制宣傳講座開展職務職專題宣講,提升村干部的法律意識和拒腐防變能力。檢察機關應聯合國土、建設、交通等系統單位,深入鎮村,針對群眾開展政策、法律宣傳活動,將國家出臺的征地拆遷、小城鎮建設等政策和貪賄犯罪的相關規定等印制成宣傳冊,走村入戶進行發放和講解,幫助群眾了解政策,學習法律。另一方面要引導其加強自我修養。引導自我意向的發展,幫助農村基層干部形成比較遠大的抱負和為民服務的理想,而不是停留在個人物質和享樂層次上,抑制貪圖富貴心理。引導農村基層干部根據主客觀需要調整自我需要,將個人需要與現實發展水平相結合,從而遏制攀比和貪婪心理的產生。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孔子云,吾日三省乎吾身,避免迷失自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如此才能更好抵制小范圍內不良主流思想的干擾,抵制其貪賄犯罪從眾心理的產生。
(二)完善選拔制度,提升干部水平。對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任用應著力于改變現在農村干部年齡偏大、知識水平較差的局面,一方面注重培養和任用年輕有為、文化程度較高和具備基本法律知識的人才,讓有能力、有魄力的農村基層干部真正發揮出帶頭作用,促進農村基層干部整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農村干部任職、晉升程序,進一步改善農村干部工資待遇,從而將文化程度高、法律意識強的人才留住。
(三)落實民主管理,確保公平公開。 一是落實領導班子集體決策制度。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權力范圍和監督職責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對鎮村重大事項嚴格實行民主決策,不予落實的將采取懲罰措施。二是倡導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對鎮村財務、政務等事項實行限定范圍的公開,對涉及民生民利的事項,如涉農款物發放、農民拆遷補償等必須針對全鄉或全村公開;對上級下發的任務辦理情況、準備開展的征地拆遷等活動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同時邀請村民代表參加。
(四)堅持懲防結合,遏制貪賄犯罪。要發揮基層組織中的紀檢、審計、財政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將基層監督力量與檢察機關相結合,加大查處農村基層干部違紀違法的力度,維護農村的和諧穩定。同時,針對農村基層干部貪賄犯罪較為突出的現狀,在查處的同時,更要做好預防工作,結合典型案件向農村基層組織制發檢察建議,同時結合專項行動,給農村基層干部敲響警鐘,使他們遠離貪賄犯罪。如2017年,我院積極配合組織部門在全區“鴻雁領航”村干部發展論壇——法制信訪專題培訓班上,為全區鄉鎮黨委、政府負責人、各村支部書記共計500余名黨員干部上了預防貪賄犯罪警示教育課,也對潛在的違規者進行了警示和預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