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麒 張梁
內容摘要:輔警是當前我國執法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現實中卻存在著輔警違法犯罪的現象,這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通過以輔警犯罪案件刑事判決書為研究樣本,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可以發現輔警犯罪行為和對輔警定罪處罰的特征以及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明確權力的定位和范圍,規范入職的程序和條件,加強日常的培訓、監管和獎懲以及給予輔警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理輔警犯罪。
關鍵詞:輔警;犯罪;實證分析
一、引言
輔警,是指輔助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從事有關警務的人員, 不同場合、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又可被稱之為協警、協管員、輔助警察等。
我國輔警的產生并非歷史偶然。在建國后的計劃經濟時代,基層建立了治安聯防組織,這可以被看作是我國輔警的雛形或前身。當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為了適應社會治安的形勢和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近年來我國警察制度逐步完善,這些基層群眾性治安隊伍依然是社會治安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借用了“合同雇傭”的勞動關系形式逐步發展成了現在的“輔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各類輔警400萬人左右,這個龐大的數字已經超過了我國在編的正式警察人數。 在今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上,輔警依然會長時間地存在,輔助警察治理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秩序。
只是,“由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輔警,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犯罪,其中有四個問題值得深思并探討:(1)我國輔警犯罪的特征;(2)對輔警犯罪的定罪處罰情況;(3)輔警犯罪發生的原因;(4)正確認識輔警犯罪、尋找防治管控的途徑。
筆者試圖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統計描述和相關性分析 的方法,針對我國近年來輔警的“罪與罰”——犯罪行為和定罪量刑——給予現象描述,并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層分析和關聯論證,最后給出個人解決問題的建議。
二、樣本統計和假設檢驗
(一)樣本和變量的說明
1.樣本。
本文選取2013—2016年四年內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山西、山東、湖北、四川和廣東五省關于輔警(包括協警、協管等不同稱謂)犯罪的有效刑事判決書作為研究樣本,截至時間為2016年12月5日。
2.變量。
本文研究涉及11個變量:
(1)年齡。將輔警犯罪人年齡分為四個階段:“90后”,“80后”,“70后”和“60后”。
(2)文化程度。將輔警犯罪人文化程度分為四個階段:“本科”,“專科”,“中學”和“小學”。
(3)戶籍所在地。將輔警犯罪人戶籍所在地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4)任職時長。分為三類:“小于1年”,“1-5年”,“5年以上”。
(5)是否共犯。共犯情況劃分為兩種:“是”和“否”。
(6)處罰類罪。本文通過研究樣本,將輔警犯罪觸犯較多的類罪分作六類,按照我國刑法分則的順序依次為:“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和“瀆職罪”。
(7)刑罰類型。本文將我國輔警犯罪的刑罰類型抽象歸類,劃分為三類:“免刑”,“自由刑”,和“自由刑+財產刑”。
(8)處罰刑期。將輔警犯罪人處罰刑期分為五類:“免予處罰”,“拘役和1年以下(含)”,“1-3年(含)”,“3-5年(含)”和“5-10年(含)”。
(9)是否緩刑。緩刑情況分為兩類:“是”和“否”。
(10)犯罪人數。是指每一個樣本中輔警犯罪人數,視具體樣本而定。
(11)具體罪名。依照判決書最后的定罪進行統計。
(二)基本統計情況描述
本文共選取了64個關于輔警犯罪的判決書作為有效研究樣本。其中,以年份劃分,2013年10個,2014年25個,2015年16個,2016年13個;以省份劃分,山西省13個,山東省13個,湖北省11個,四川省19個,廣東省8個。
從年齡角度看,樣本中,“80后”頻數接近總樣本數的一半,有31個,約占48.44%; 其次是“70后”,有18個,約占28.13%;“60后”和“90后”各有9個和6個,分別約占14.06%和9.38%。
從文化程度角度看,輔警犯罪人學歷集中在“專科”和“中學”,各有24個和29個,分別約占樣本總數的37.50%和45.31%;“小學”有8個,約占12.5%;“本科”最少,有3個,約占4.69%。
從戶籍所在地角度看,“農業戶口”有38個,約占總樣本數的59.38%;“非農業戶口”有26個,約占40.63%。農業戶口頻數比非農業戶口頻數多了12個。
從任職時長角度看,輔警任職“1—5年”之間犯罪頻數高,為33個,約占總樣本數的51.56%;任職時長“小于1年”和“5年以上”差距不明顯,各有19個和12個,分別約占29.69%和18.75%。
從是否為共同犯罪角度看,樣本中“共犯”和“非共犯”持平,頻數各為32個。
從犯罪人數角度看,個案中,輔警犯罪人多為“1人”,頻數為56個,約占樣本總數87.50%;“2人”、“3人”和“4人”頻數各為3個、1個和3個,分別約占4.69%、1.56%和4.69%。
從觸犯具體罪名和觸犯類罪角度看,樣本中共觸犯了22個具體罪名。
具體罪名涉及六大類罪。
從刑罰類型角度看,不存在單純的“財產刑”刑罰類型;“免刑”有14個,約占樣本總數的21.88%;“自由刑”有24個,約占37.5%;“自由刑+財產刑”有26個,約占40.63%,和“自由刑”差別不大。
從處罰刑期角度看,“免予處罰”有14個,約占樣本總數的21.88%;“拘役和刑期1年以下(含)”有19個,約占29.69%;“刑期1—3年(含)”有20個,約占31.25%;“刑期3—5年(含)”有8個,約占12.5%;“刑期5—10年(含)”有3個,約占4.69%。endprint
從緩刑情況角度看,“緩刑”的有15個,約占樣本總數的23.44%;“不予緩刑”的有49個,約占76.56%。“不予緩刑”比“緩刑”多了34個,約是“不予緩刑”的3倍。
(三)相關性假設及檢驗
假設1: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處罰類罪有顯著影響。
假設2: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處罰類型有顯著影響。
假設3: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處罰刑期有顯著影響。
假設4: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是否緩刑有顯著影響。
經過相關性檢驗,得出檢驗結果:
結果1:年齡、文化程度和任職時長對處罰類罪影響顯著;年齡、戶籍所在地和是否共犯則對處罰類罪影響不顯著。
結果2: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處罰類型影響不顯著。
結果3:年齡和任職時長對處罰刑期影響顯著;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和是否共犯則對處罰刑期影響不顯著。
結果4:文化程度和是否共犯對是否緩刑影響顯著;年齡、戶籍所在地和任職時長則對是否緩刑影響不顯著。
三、輔警犯罪的現狀及分析
通過以上對64個樣本中的變量內部的描述及相關性的假設檢驗,可以大體上對近四年五省輔警犯罪以及定罪處罰的現狀作以下分析:
(一)從年齡角度看,輔警犯罪人年齡大都集中于30歲左右(“80后”),且有略微“年輕化”趨勢
相較于20歲左右(“90后”)和40、50歲左右(“70后”和“60后”),30歲左右的輔警更容易犯罪。處于此年齡階段者,精力旺盛、辦事效率相對較高、能吃苦;同時也容易頭腦過熱、沖動易怒。此外,2013—2016年輔警犯罪人年齡的趨勢 是逐年下降的,說明輔警犯罪人年齡階段是逐年下降的,因此可以從宏觀上判斷未來數年內輔警犯罪人還會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但趨勢不是特別明顯。
(二)從文化程度來看,我國輔警犯罪人文化程度大都普遍偏低,但有逐步下降趨勢
雖然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受教育人口數逐漸增加,但這并不能直接認為只要受到了較高的教育,便可以控制并防止犯罪。 因為輔警群體于我國社會階層中屬于中低階層,這也說明著本身社會對輔警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教育經歷,入職門檻也相對較低。此外,近年來輔警犯罪人文化程度的趨勢是略微下降,這和近些年我國輔警的入職門檻地區之間差異較大以及不規范有關系。
(三)從戶籍所在地來看,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對輔警犯罪影響并不明顯,有略微由農村偏向城市的趨勢
從頻數上來看,輔警犯罪人農業戶籍和非農業戶籍差距不大。“大多數研究發現了預想的貧困與犯罪之間的關系”,顯然高的犯罪率與地區經濟不景氣息息相關; 但對于輔警犯罪人來說,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無論是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好壞與否,其都有可能犯罪。這或許是和輔警職業的特點有關。此外,近年來輔警犯罪人戶籍所在地的趨勢是由“農業”偏向“非農業”的趨勢,從一定角度說明了特別是城市的輔警需求趨勢逐步擴大。
(四)從任職時長來看,輔警任職時長在“1—5年”期間更容易發生犯罪,趨勢為任職時長略微縮短
這說明了“1—5”年對于輔警來說預示著經歷一個考驗期,在這期間,輔警熟練了工作流程和相關制度,同時也逐漸對自己的待遇或者其他條件越來越顯現個人看法(或是不滿,或是繼續工作),進而誘發犯罪。“1年以下”更多為輔警剛入職,工作業務和人脈關系尚處于摸索階段;而“5年以上”則多屬于業務經驗相對豐富熟練,以上兩類除非有特殊的變動或外界的極大刺激與誘惑,否則對于輔警工作不會產生較大的情緒上的沖擊和波動。此外,近年來輔警犯罪人任職時長的趨勢是略微下降,但不明顯,仍然接近于“1—5年”左右。
(五)從是否為共同犯罪來看,共同犯罪與非共同犯罪持平,今后有逐步“非共同犯罪”的趨勢
近年來輔警犯罪人非共犯的趨勢是上升,即有逐步接近“非共同犯罪”的趨勢。這說明,輔警犯罪今后單獨作案情況會逐步增多,今后共同犯罪或協同作案的情況會相對減少。前文分析樣本可以發現,共同犯罪案件數量與非共同犯罪案件數量持平,均為32個,但案件中輔警犯罪人數為“一人”則占到了56個案件,這說明輔警犯罪共犯的特點其實并非單純地“輔警和輔警共同犯罪”,實踐中還出現“輔警和在編警察共同犯罪”、“輔警和普通公民共同犯罪”等情況。
此外,2013—2016年輔警犯罪人數趨勢為上升趨勢,但依然穩定在1—2名左右/案。
(六)從處罰類罪角度看,年齡、文化程度和任職時長對處罰類罪影響顯著;逐年呈現出傾向“侵害法益相對較重”的類罪;處罰類罪的觸犯比例五省之間有一定差距
首先,相關性檢驗結果1顯示司法實踐中,年齡越大、任職時長越長、文化程度越高,越傾向于觸犯刑法分則中靠后的類罪。 因此分析認為年齡長、任職時間長,則其犯罪侵害的法益會相對較小;而文化程度越高,其個人素養也相對較高,對自己的行為的后果也會有個基本的把握和認識,侵害的法益也會相對較小。
其次,近年來五省輔警處罰類罪趨勢是隨著年份的增加,觸犯類罪逐漸偏向于刑法分則靠前的類罪,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輔警犯罪由單純地面向內部體制犯罪逐步轉向為面向體制之外的公民和社會進行犯罪。
最后,從處罰類罪省份分布統計圖來看,則觸犯比例有一定差距,其特點為:
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更多地觸犯分則相對靠前的類罪,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更多地觸犯分則相對靠后的類罪。
(七)從刑罰類型角度來看,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均對處罰類型影響不顯著;刑罰類型逐年呈多元化趨勢;刑罰類型的適用比例五省差距較大endprint
首先,相關性檢驗結果2顯示司法實踐中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任職時長、是否共犯對刑罰類型的適用無法起到顯著性影響。
其次,近年來五省輔警犯罪刑罰類型趨勢是逐漸由單一的“自由刑”趨向于“自由刑+財產刑”,即呈現多元化趨勢,這除了涉及具體的刑法罪名之外,也同司法實踐中對于輔警犯罪人采取“嚴而不厲”、“寬嚴相濟”的刑罰政策有關。
最后,從刑罰類型省份分布統計圖來看,則適用比例差距較大,其特點為:一是沿海地區相對內陸地區刑罰類型趨向于多元化;二是南方地區相對于北方地區刑罰類型趨向于多元化。
(八)從處罰刑期角度看,年齡和任職時長對處罰刑期影響顯著;處罰刑期呈平穩趨勢;處罰刑期的適用比例五省差距比較明顯
首先,相關性檢驗結果3顯示司法實踐中,年齡越大、任職時長越長,處罰刑期越傾向于較短;反之則處罰刑期傾向于較長。
其次,近年來五省輔警犯罪處罰刑期趨勢平穩,基本穩定在“處罰刑期1—5年”之間。“法定刑首先反映出國家對犯罪行為的否定評價和對犯罪人的譴責態度。……另一方面,法定刑也會考慮預防犯罪尤其是一般預防的需要。” 說明近年來對我國輔警犯罪的處罰大體上穩定在了一定程度,同時也反應出了我國輔警犯罪的治理力度并不顯著,即從處罰刑期角度來講沒有大的變化。
最后,處罰刑期的適用比例五省差距比較明顯,其特點為:北方地區相對于南方地區處罰刑期傾向于輕刑;南方地區相對于北方地區處罰刑期適用比例較為正常。
(九)從是否緩刑角度看,文化程度和是否共犯對是否緩刑影響顯著;緩刑情況逐年呈現予以緩刑的趨勢;緩刑的適用比例五省份差距不大
首先,相關性檢驗結果4顯示司法實踐中,文化程度越低、越是共犯,越傾向于不予緩刑;反之則傾向于予以緩刑。
其次,近年來五省輔警犯罪人是否緩刑趨勢是逐漸由“不予緩刑”傾向于“予以緩刑”,原因是我國近年來刑事政策側重于改造、教育犯罪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輔警犯罪人犯罪類型逐步的“非共犯化”,其社會危害性逐步降低,則根據刑法對緩刑的相關規定予以適用。
最后,緩刑的適用比例五省差距雖有,卻不甚明顯。予以緩刑和不予緩刑的比值,山西省為0.3,山東省為0.44,湖北省為0.1,四川省為0.36,廣東省為0.33。
三、預防和治理輔警犯罪的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對于近年來我國輔警犯罪和定罪量刑可大體有一個把握和認知。
對于我國輔警犯罪的特征,九個方面的分析已經說明,此處只想強調,我國輔警犯罪觸犯罪名并非相對集中,類罪統計顯示,已經涉及了刑法分則的六大類;而貪污賄賂、瀆職、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財產之間頻數差距其實并不明顯(見圖一)。對于刑罰來說,單純地就某個地區可能會出現“輕刑化”的特點,但倘若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則并非“輕刑化”;實際上是刑罰類型呈現出多元化(分析7),刑期呈現平穩化(分析8)。除此之外,緩刑率有所上升,未來也有上升趨勢,這和共同犯罪有關(分析9);而共同犯罪預計未來會逐步減少,但趨勢并非陡增(分析5);輔警犯罪人數有略微上升趨勢,但同樣是共同犯罪將會減少,因此個案犯罪人數大致將穩定在1—2人左右(分析5)。針對輔警犯罪人本身的特征,前文從年齡、文化程度、任職時長和戶籍所在地進行過分析,在此不贅。
對于定罪量刑各地區之間是否有差別,前文分析可知,觸犯的類罪、刑罰類型、刑期適用比例均有一定差別(分析6、7、8),只有緩刑的適用差別不大(分析9)。倘若從宏觀上抽象地概括可得出:除緩刑適用差別不大之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南方地區)較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內陸地區、北方地區)更傾向于觸犯刑法分則靠前的罪名,同時適用的刑罰類型傾向于多元化,刑期適用相對穩定正常(1—5年左右);反之,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則呈現出傾向于觸犯刑法分則靠后的罪名,同時適用的刑罰類型傾向于單一化,刑期適用相對傾向于“輕刑化”。
如果想要有效地地降低犯罪率,必須重視預防措施。因此,筆者對今后如何預防輔警犯罪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明確權力的定位和范圍
實踐中的輔警“既是犯事的,也是扛事的;既是干活的,也是頂包的”。這種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立法規范上的不明確甚至缺失所致。“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缺少對其職責權力和行為規范的規定,協警的‘執法地位總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這就直接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輔警自身的身份定位和權力界限模糊;二是容易和在編警察權力混淆模糊。
前文分析結論也反應了此問題。以處罰類罪來說,之所以地區之間有所差別,正是因為缺少正式的法規范的規制、各地區對于輔警的管理制度和相關配套措施不一致所致。當某一地區的輔警于體制之中約束相對較大、管理相對較為嚴格,但其個人欲望又得不到滿足時,其必然會將注意力轉移至體制之外,由原先的瀆職、賄賂,變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甚至侵害公民人身財產、危害公共安全;而倘若某地區對輔警的管理制度和相關配套措施不嚴格,對其約束力不夠,輔警可以直接于體制內部進行犯罪活動。此外,輔警共同犯罪情況同樣也是同規范模糊不清有關,前文可知,輔警共犯情形包括了“輔警和警察公共犯罪”和“輔警和普通公民共同犯罪”等情形(分析5),這說明輔警于犯罪角度來講,可完全游走于體制之內和體制之外。
因此筆者建議,其一,有必要將輔警(或協警等)這一職業群體寫入立法,從法律的高度對其在執法體系中進行定位和明確;其二,對輔警賦予確定的權力和義務,特別是要明晰和在編警察的權力界限的厘清及銜接關系;其三,對輔警相應的權利制定保障措施。尤其對于輔警權力和權利進行抽象概括,必要時可以進行司法解釋或規范條例進行同類列舉。
(二)規范入職的程序和條件
實踐中各地區輔警入職的程序和條件雖大同小異,卻也呈現出不統一、不規范的情形。當前我國輔警入職基本上是采用“聘任式”,這就會導致:一是招聘標準不一、把關不嚴,部分人員素質較低;二是公安機關一般不愿辭退已聘用的輔警,缺乏退出機制,導致輔警工作效率低下。endprint
前文分析結論(尤其是分析1—5),也同樣反映了此問題。本文很多樣本中,犯罪人均以輔警為名從而以介紹其他人進入體制為由,或收受賄賂,或進行詐騙。足見當前很多地區輔警入職程序條件極其不規范不嚴格。而即便是進入了體制,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從年齡和文化角度看,年齡是直接對觸犯類罪和處罰刑期有顯著影響的(分析6、8),文化程度則對觸犯類罪和緩刑適用有顯著影響(分析6、9)。由此可見:嚴格規范輔警入職程序和條件,將直接影響輔警職業群體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會直接影響輔警犯罪的結構以及社會危害程度。
因此筆者建議,其一,針對輔警入職程序,應進一步嚴格規范管理,特別是嚴格把控錄用主體、錄用形式和錄用標準,統一要求。不允許任何非官方的、民間的、私人的組織、團體或個人進行中介、招聘、介紹和錄用。其二,針對不同的輔警崗位,應分配不同的年齡階段、文化程度、任職時長等條件的輔警人選,從源頭上就盡可能地將其犯罪可能性降到最低或者改變其可能犯罪的結構特質和社會危害程度。
(三)加強日常的培訓、監管和獎懲
如果說一個良好的體系環境可以讓人恪盡職守、奉公守法,那么一個惡性的體系環境則會讓人喪失對職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甚至不惜犯罪鋌而走險。當一個符合輔警入職程序和條件的輔警,進入到缺乏培訓、監管松散、獎懲不分明的體系環境中,惰性的使然也會讓其難以繼續自覺履職職責,這也使得輔警犯罪成本降低。
前文結論分析反映了此問題,即輔警任職時長在1—5年之間更容易發生犯罪(結論4),而任職時長對處罰類罪和處罰刑期則均有顯著影響(結論6、8)。這說明輔警工作時間越長,相對來說越穩定;即便是犯罪,那么其所犯罪也較任職時長較短的輔警犯罪的危害性小。而如何才能保證輔警工作的穩定和持續,顯然有必要從輔警工作的體系環境中進行加強和整改。
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其一,加強日常培訓。輔警工作過程中如何正確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需要引導和培訓。其二,加強日常監管。針對我國目前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輔警,可以嘗試以下兩種監管方式,一是開通諸如電話熱線等監督服務平臺,使得全社會公眾得以在任何時間對輔警工作進行監督;二是借助高科技移動平臺,對輔警管理進行內部監督。 其三,加強獎懲機制。當前輔警面臨又一問題是如何進入正式在編警察隊伍的問題。如果說有了一套良好的獎懲機制,那么一方面有助于激勵輔警工作,起到穩定持續的作用;同時又對違法亂紀者起到了威懾和教育作用。
(四)給予輔警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輔警一直是個被冷落和不被理解的職業群體。近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修訂草案稿)》(以下簡稱《草案》)正在如火如荼地討論。但其中對輔警(警務輔助管理人員)涉及的條文卻甚少,而且很多地方規定的不明確、不到位。
除了法律法規對輔警應給予足夠的規制和保障之外,社會公眾對輔警也同樣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理解。有研究調查顯示,輔警工作量大,但其經濟地位、聲望地位都很低。隨著當前我國法治建社,各地也在開展輔警改革的行動。希望通過這些改革,能夠確實有效保障輔警應有的權益,規范輔警職責,并進一步有效地遏制或減少輔警犯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