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摘 要: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發展的推動作用,這是基于我國社會發展改革實踐得出的經驗。金融和經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將區域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則能夠打開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面,實現區域的快速發展。而就我國現階段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金融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尚不協調,金融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視。因此,首先闡述區域經濟金融重要作用,進而分析我國區域經濟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兩者協調性問題所在,并就相應問題提出促進兩者協調發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29-02
我國改革開放政策與市場經濟體制運用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發展成績顯著,階段性成果突出。而就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尤其落腳在區域經濟發展當中,可知區域經濟與金融的協調性發展仍存在不足,金融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只有明確區域經濟金融的重要作用,并從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問題出發,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才能為區域經濟的健康長足發展提供重要保證。
一、區域經濟金融的重要作用
經濟全球化局面已經形成,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這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是巨大的良好契機。而要實現整體經濟發展,就應當認識到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將區域經濟作為整體經濟發展的重心之一,在實現區域經濟實力增強的同時強化綜合經濟實力[1]。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推動作用,開展區域金融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可最大效率地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經濟區域發揮區域的合力,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突出、成績顯著。區域金融合作則基于區域合作的資源基礎,對區域內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使其為經濟發展提供金融基礎,也反之促進金融行業的繁榮發展[2]。區域經濟金融發展則跨區域投資與經營能夠成功實現,區域的產業發展愈趨完善,整體的競爭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二、我國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
回顧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雖然階段性的成績突出,但總體來看則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尤其體現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區域經濟發展當中未認識到區域金融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平衡好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之間的關系,兩者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以至金融的助力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資本體系的架構與資本配置等得不到有效發展。綜合我國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實際,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區域經濟金融政策融合性不強
結合我國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態勢來看,區域經濟和金融體制的發展之間未能有效平衡,兩者的協調性不強,在需求之間存在不適應性。同時,區域經濟金融政策未能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目標進行匹配,甚至在具體的政策方面與實際目標相背離,尤其在縮小區域經濟差別的目標上,部分區域的金融政策適用效果不佳,得到了相反的效果[3]。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漸完善的今天,雖然市場作用得到了最大化發揮,但金融市場的矛盾性日益體現。金融市場離不開金融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指引,在金融市場發展出現問題時給予適當引導,并以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對應的金融政策實現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的進一步協調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仍缺乏有效需求
區域經濟發展當中中小企業的作用在進一步突顯,將中小企業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部分,能夠全面展開區域經濟發展局面,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合力的強化。而當前的問題是許多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金融機構體系建設上尚不完善,金融機構在資金供給方面遠遠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導致中小企業不得不依賴銀行貸款等相對單一化且難度較大的融資方式。為獲取發展資金,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貸款保證和抵押貸款等方式,資金獲取難度同樣較大。從企業的發展態勢來看,創新性企業和科技技術類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配置基礎,技術進步后勁不足[4]。同時,微觀經濟發展不理想,其主體在發展當中同樣存在融資困難,借貸能力不強,資金補給不足,也就進一步造成金融機構發展上的緩慢。
(三)經濟金融運行環境迫切需改善
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體系發展仍在進步當中,多種體系建設仍在一步步摸索當中。我國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善建立,信用調查機制不健全,配套的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也缺乏足夠的現實基礎,整體建設仍有效完善。即便當中我國各區域內在金融信貸機構發展方面有了相應的實體機構,而內部實力方面卻仍不足,擔保實力不強、業務經驗匱乏、在實際操作運行方面缺乏規范性。金融機構發展未能以區域內的優質企業為重心,造成發展上的后力不足。基于優質企業的發展需求,只有進一步完善信貸擔保機構的體制和運行機制,才能逐步強化信貸擔保機構的綜合能力,逐步構建區域內金融的保障體系,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才能在過程中實現金融運行環境的不斷優化。
三、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區域經濟金融合作機制,有效融合金融政策
將區域經濟金融發展作為區域內的發展中心,將構建區域經濟金融合作機制作為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步步實現區域政策的融合,為區域經濟的良好未來打下堅實基礎。首先,金融部門應當加強與政府經濟部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明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當中協商機制構建的重要性,并將區域內行政區化的隔閡與阻礙消除,實現金融合作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氛圍逐漸提升,區域金融的資源配置也就能夠逐步優化。其次,應當在協商機制之下推進區域內發展戰略,將區域產業政策作為發展基礎,結合金融的優勢力量,推動區域內的協調發展。應用磋商機制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消除金融資源利用壁壘,為一體化經濟金融提供有效保障[5]。
(二)逐步完善區域金融服務工作,擴大經濟發展需求
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當中的具體需求,逐步完善區域金融服務工作,才能進一步擴大經濟發展需求,為區域經濟的體量擴大化打下重要基礎。首先,應當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在政策體系方面進行不斷優化。在金融資金額度和利率浮動方面進行適當調整,強化金融政策的服務性。其次,對當前的區域金融市場進行完善。一方面,增大直接融資體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則以區域性信貸政策的鋪展,使得區域內的經濟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和完善,將區域內的重點企業和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目標,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此外,應當對現有的金融營銷模式進行創新,完善現有的信貸管理機制,使得金融的服務品質得到有效優化。最后,應當看到金融服務平臺對于企業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持作用。構建多樣化金融服務平臺,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服務和建設項目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務平臺,讓包括個私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內的企業能夠獲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6]。
(三)完善政策體系打造生態金融,改善經濟金融環境
構建生態金融體系,使得當前的區域經濟金融環境得到不斷的優化。一方面,應當依據金融規律,通過政府的主導作用,對當前的金融政策進行不斷調整,完善誠信機制建設,使得金融生態環境能夠在一步步的推動下得以構建完成;另一方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政府部門的支持力量,在企業改制方面提供政策規范指引,讓企業改制過程更加科學化和透明化,也通過金融維權的強化實現企業在風險資產方面的有效保障,大大提升企業的自信心[7]。此外,應當對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不斷優化,在完善信貸擔保機構建設的同時,依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在貸款風險擔保基金設立方面提供政策指引,讓農村地區和中小企業主體獲得對應的擔保服務,實現地區的信用能力提升。最后,逐步完善信用體系,企業征信和個人征信體系不斷完善,經濟金融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結語
基于現階段我國經濟情況,在為協調發展區域經濟金融提供契機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須創新區域金融政策,同時進一步整合區域金融。要建設好金融與經濟生態環境,穩定發展金融經濟,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因此,穩定金融,進一步協調發展區域經濟金融,對于更加和諧金融結構的構建、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的改善和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