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身發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以紡織鞋服為代表的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發展遭遇困境,如何突破舊的發展模式,實現轉型升級是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的首要任務。然而,大部分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在轉型升級時選擇硬著陸,忽視了企業文化在這種轉變中起著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泉州市;轉型升級;軟著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41-03
泉州市是我國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傳統的優勢產業主要有紡織鞋服、裝備制造、建材家居、食品引飲料和工藝制品等。泉州是福建省的GDP大市,已經連續18年居福建省首位,其中泉州市的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的貢獻最大。當然,在全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泉州傳統產業的優勢已蕩然無存,轉型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
一、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趨勢向好
“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初,我國經濟整體面向好。新一屆政府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路一帶”宏觀布局、清晰的治國理政思路、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意味著我國“十三五”期間經濟前景比較樂觀。作為全國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泉州市,其民營經濟發展態勢不會背離國家宏觀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大格局、大背景。
(二)“中國制造2025”的首個地方試點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制造業大國。我國制造業總體繼續保持平穩運行發展勢頭,制造業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中國制造業是當前及未來五年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全球制造業繼續向亞洲地區傾斜,從我國制造業發展整體態勢及全球制造業競爭趨勢判斷,作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試點城市,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的將迎來發展轉機。
(三)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全面推進實施將為泉州市“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提供諸多新機遇,增添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將成為泉州市“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助推力。“一路一帶”戰略是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推進對外開放重大戰略決策后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如果說十余年來我國借力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有效帶動了國內民營企業國際化進程,那么在未來的十年,“一路一帶”對外開放戰略對促進我國民營經濟國際化所發揮的推進作用將不亞于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力,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市的民營企業家們將會從“一路一帶”的國家大戰略中主動尋求發展戰略機遇,并能借助“一路一帶”的國家戰略推進來實現民營企業自身的戰略轉型發展。
(四)“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品牌
“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品牌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泉州城市品牌營銷的優質傳播要素,泉州借力“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品牌營銷傳播,將極大提升城市品牌形象。長期以來,泉州市區域(城市)品牌營銷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立足點和突破點口,泉州城市品牌營銷傳播缺乏聚焦,尚未形成合力。“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品牌將為“十三五”期間泉州城市營銷發揮倍加效應,如果能在“十三五”期間打好這張王牌,在城市營銷儀式策劃和策劃儀式上尋求到有效方案,這張王牌將為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揮無限助推力。
二、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一)紡織鞋服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紡織鞋服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產業資金鏈緊繃、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驅動力明顯不足、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產業轉型升級緩慢。
(二)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泉州市的裝備制造企業數量眾多、分類豐富。但行業規模不大,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較缺乏支撐性的大型集團和企業,且呈現出中小企業多而分散的局面,地理集中度一般,行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集群性不突出;機械制造業內的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特別是較缺乏支撐性的大型集團或龍頭企業。產業基礎配套薄弱;整體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還較為薄弱,技術創新體系不健全,在信息技術、創新設計、制造過程、智能產品等技術研發和設計應用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人才總量偏少、人才分布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特別是高層次研發人才、高級技工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企業的管理創新步伐緩慢,明顯滯后于企業的發展,也大大落后于當代企業管理的創新潮流(企業文化實踐);機械制造業“走出去”剛起步,尚未形成行業的主導性趨勢,品牌國際化意識初步萌芽,缺乏系統協調的政策措施體系。
(三)家居建材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泉州市家具建材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亟待轉型,產品無新意;企業間協作程度低,聯系來往不密切;各種資源匱乏,給生產帶來挑戰;.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發展速度緩慢;國家加大監控的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受限;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建材需求量下降;其他地區快速崛起的新新力量,競爭力加大。
(四)食品飲料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原創性低,產品層次不高;雖然有一批企業成為品牌制造商,但品牌價值不高;企業信息化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企業發展階段上還處于粗放擴張階段;企業規模較小,制約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高度;全產業鏈的把控能力還較弱。
三、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的重點
(一)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重點
紡織服裝產業在“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的重點集中在新材料和新技術,比如,化纖制造中高仿真仿棉纖維、高性能的TPU、EVA、CPE、納米竹炭鞋襯材料和可降解鞋材、功能性高回彈、吸震、耐磨、防滑、吸濕、透氣、抗菌等高端鞋關鍵技術,補齊高端面料環節,發展多種功能性面料、多組份差別紗線坯布、超細錦綸面料、導濕快干面料、高針距超舒適面料等高端面料,提高家用紡織、產業用紡織產品比重,大力推廣印染冷轉移、數碼印花、高分子膜等印染新技術,積極發展國際先進紡織印染助劑生產項目,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完善產業鏈,夯實產業集群,淘汰一批落后產能。endprint
(二)家居建材業轉型升級重點
家居建材業在“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的重點集中在轉變發展方式,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政策為導向,以調整結構和控制總量為主線,以產業集中區為載體,進一步整合資源要素,推進開放式協作,加快專業園區建設,擴大產業集聚效應。提高自主創新及品牌建設能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做大做強;加大節能減排、淘汰落后、技術改造的力度,增加新興產業在建材行業總量中的比重,實行“走出去”發展戰略,走節能節材、環保、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提高家居建材工業的質量和效益。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向智能制造轉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與海絲文化等歷史文化有機結合。促進家居建材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服務業轉型,與相關產業彼此合作及融合。
(三)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
裝備制造業在“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的重點集中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施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工程,組建一批高新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引進能夠突破關鍵技術或掌握頂尖技術的高端人才,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二是實施大數據智能化工程,加快建設機械制造業云服務中心。培育一批運用智能制造技術、智能測控裝備和智能基礎制造裝備的示范企業。三是實施企業家創新才能提升工程,啟動企業管理培訓專項計劃,力爭三年內對規上企業高管輪訓一遍。啟動企業家出國(境)訪學計劃,分批次組織規上企業高管前往國(境)外先進企業及相關院校進行訪問學習。啟動外部高水平企業家引進計劃,主要面向國(境)外先進企業的優秀企業家。四是實施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工程,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途徑,加強地方本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建設,培養緊缺的高技能人才。五是實施裝備制造業園區改造提升工程,支持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機械制造企業向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模式拓展,大力吸引國家級、省級研發機構、檢測機構落戶園區,鼓勵企業自建研發、檢測機構,每年確定一批市級重點研發示范企業。加快建設園區產業配套的公共信息平臺。六是實施骨干企業成長扶持工程,鼓勵和支持強強并購、夸地域跨國并購,推動骨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七是實施品牌建設工程,支持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商標發展。八是實施關鍵性服務業提升工程,加快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完善倉儲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強化創新金融服務業,發展專利權質押融資、馳名商標權益質押融資、機械裝備企業聯保互保等信貸品種,加快發展融資租賃業務,大力拓展商貿服務業,設立并定期主辦大型機械裝備專業展會,建立若干行業性電子商務平臺。
(四)食品飲料產業轉型升級重點
食品飲料產業“十三五”期間,打造先進休閑食品和綠色功能飲料制造業基地,創建食品飲料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領軍品牌企業集聚地。通過推進信息化進程、加大研發投入、推進品牌戰略升級和采取要素密集度轉型等方式,建設服務食品制造企業的各類市場主體以形成高效的供應鏈體系,舉辦多層次培訓或學習形式以培養專業、專注、專心的食品人才體系;構建常態、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
四、泉州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從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的重點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產業企業認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自企業外部,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也來自企業外部。
(一)泉州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來自企業外部
根據泉州市“十三五”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路徑與對策研究課題組的調研可以看出,被調研企業回答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中,企業回答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排在前三個的是“成本上漲”、“人才缺乏”和“資金”,占比分別為21.3%、20.1%和16.1%,三個選項合計占比高達57.4%,而選擇企業內部因素的選項“創新能力”(8.6%)、“產品銷售”(5.7%)、“內部人員素質”(3.4%)等因素占比合計僅18.7%,表明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企業對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認為主要來源于企業外部。
(二)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亦主要來源于企業外部
在另一個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主要制約因素選題回答中,排次前有5個選項均來源企業外部。具體選項占比分別是:排次第1的“市場規范”占比12.0%,排次第2的“政府財稅扶持”占比11.6%,排次第5的“融資環境”占比8.4%排次第6的“政府服務”占比6.2%,排次第7的“土地利用”占比6.2%,五個選項合計占44.4%,而回答選項排次前7中僅有“人才引進培養”占比11.6%和“技術研發”占比9.8%兩項影響轉型升級內部制約因素名列其中。這個選題回答亦整體反映出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認為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約因素也主要來自企業外部。
五、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真正問題和制約因素
從哲學的角度看,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外因對事物的發展只是起到次要的作用。因而,在看待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遭遇的問題或制約其轉型升級的因素上,泉州市大部分傳統優勢產業幾乎都把目光投向企業外部。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應該說企業面臨的問題和遭受的制約因素是來自企業的內部,企業應該更多的從內部去分析問題。因而,在轉型升級這個問題上,在尋找轉型升級路徑時就應該從企業文化入手,意識到轉型升級要從企業文化開始,如果忽視企業文化,直接跳過企業文化進行轉型升級,那是一種硬轉型升級,對企業是一種傷害,而且成功率不高。所以,只有從企業文化轉型升級入手,才是一種軟著陸,是企業轉型升級必經之路。
泉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在企業文化建設上還存在許多誤區:企業文化政治化,如“團結”、“求實”、“拼搏”、“奉獻”等詞匯被濫用,無法真實地反映該企業的價值取向、經營哲學、行為方式、管理風格;企業文化口號化,把企業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號,缺乏企業的個性特色,連企業的決策者本身都說不清楚;企業文化文體化,把企業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企業文化表象化,認為企業文化就是創造優美的企業環境,過分注重企業外觀色彩的統一協調;企業文化僵化,片面強調井然有序的工作紀律、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把對員工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等同于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是設計出來的,企業不惜重金請專家或專門的咨詢或設計公司為自己精心雕琢,終于可以拿出一大本包裝精美、辭藻華麗的企業文化手冊;企業文化建設是高層管理者的事,與一般員工無關;企業文化是務“虛”的,對企業文化不重視,只關心企業的經營業務,關心市場占有率,認為企業文化與經營沒有關系;企業文化大同小異,沒有發掘自己的個性,不能體現自己的個性,因而無法在經營活動中張揚這種個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