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敏
【摘 要】如何發出正確的歌唱聲音是每一位聲樂愛好者追求的目標,高位置歌唱方法也是科學發聲中最基本的要求。本文根據以往聲樂演唱經驗,對高位置聲音發聲特點進行總結,并從正確的呼吸和氣息支撐點、口腔的打開以及后咽壁的挺立、整體運動協調三方面,論述了聲樂演唱中高位置的歌唱方法,希望對聲樂演唱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聲樂演唱;高位置;運動協調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79-01
在聲樂演唱中,準確的發音可以幫助演唱者對歌唱活動進行有效調節,并在發聲器官的配合下,發出正確的歌唱聲音。正確的發聲是聲樂演唱的必修課,在聲樂學習中,人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評語:“你的聲音位置偏低了。”這些對聲音的評價是為了告訴學習者,樹立正確的高位置發聲觀念,是實現聲樂演唱科學發聲的基本要求。
一、高位置聲音的發聲標準
所謂高位置聲音,就是發聲過程中產生共鳴的位置較高,一般來說,高位置的聲音沖擊點在頭頂,而且聲音在發出時比較垂直,從腹部發出,經咽壁直接沖向頭頂,具有一定的爆發力。高位置聲音圓潤,又具有較高的音量,其中還夾雜著音色的變化,在氣息的有效支撐下,演唱者通常會感覺到高位置聲音是在聲帶之上形成的,這主要是由于發生器官產生共振,從而為演唱者帶來錯覺。而低位至聲音偏緊,音準較低,不具備強大的穿透力。低位置聲音的形成主要靠肌肉力量支撐,缺乏聲音容量,給人一種開放、扁而尖的感覺。高位置聲音絕不是單一發聲器官用力就能發出的,它是經過發聲器官、歌唱技能等因素的配合,從而發出正確的高位置歌唱聲音。
二、聲樂演奏中高位置聲音的演唱方法
(一)正確的呼吸和有力的氣息支撐點
所謂正確的呼吸,就是讓聲音在少量氣息的配合下,得到演唱中需要的音調,并發出指定的、剛夠振動的聲音。例如,可以通過深吸一口氣,將下顎柔和落下,保證下落程度達到最低,并將口蓋簾提高,利用此種張嘴方式,可以將咽喉接管有效打開,讓演唱者感受到一種“拱頂感”,這種感覺形成之后,利用柔和的起音,從而得到掩圓潤的聲音。俗話說,想要保證萬丈高樓平地起,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根基作支撐。在高位置聲音演唱時,要保證氣息的合理下沉,腰部周圍的肌肉要有韌性的擴張,從而形成圓柱感覺。只要保證氣息支撐住聲音的產生,氣息使用得越少,聲樂演唱效果就會越好。[1]
(二)保證口咽腔充分打開和后咽壁的挺立
對于口咽腔的充分打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會“打哈欠”的感覺,這種感覺一旦在聲樂演唱中出現,就可以發出聲帶邊緣振動機能的聲音,也就是本文所說的高位置演唱聲音。在該聲音發出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軟腭的自然提起,在外形上形成自然的穹形,此時還要保證口腔通道的自然打開,實現音波對硬腭的強烈沖擊。另外,還要注重聲區系統的有效結合,保證聲音在發出時沒有斷裂,做到聲音位置和音色的合理統一。
然而,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想要做到上述幾點,演唱者就時刻保持精神振奮,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不能出現緊張情緒,否則會造成臉部肌肉的過度繃緊,對高位置演唱產生影響。除了臉部肌肉之外,演唱者還要注意鼻孔的擴張,保持顴骨上牙床向上擎起的感覺,然后再通過心理調節,最終達到高位置正確演唱的目的。
如果在聲樂高位置演唱中沒有咽喉的擴張和口咽腔的完全打開,在發聲時可能會出現“扁”音或者是“雜”音,影響觀眾的審美。因此,高位置演唱要確保聲音的協調統一,特別是在歌唱時咽喉要穩定,與此同時,喉頭的位置對高位置演唱也十分重要,演唱者在平時訓練中也應該注意這一點。[2]
(三)歌唱過程中保證整體運動的協調
在聲樂演唱中,氣息支撐和聲門狀態具有很大關聯,而且二者幾乎同時出現,如果對二者進行單方面強調,很容易導致聲樂演唱出現偏差,而且偏差是多樣的,不利于高位置音節的展示和獲得。一個好的聲音,在任何區域中都有相應的固定位置,想要保證整體的協調性,就要將聲音分散于每個共鳴腔內,確保共鳴平面的統一。
另外,要將氣息支持、聲門狀態、聲音共鳴放在同一個狀態下進行。例如,在《小河淌水》演唱中,需要演唱者發出具有彈性的聲音來增強歌曲的整體藝術感,而想要達到歌唱要求,不僅要對氣息進行合理把握,還要將音樂的整體質感通過音色表達出來。
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上述過程是高位置演唱訓練的核心內容,也是增強高位置演唱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高位置演唱中,不僅需要演唱者具備強大的聲音爆發力,還要實現對音色的有效掌握,從而提升聲樂演唱整體的藝術性。在此基礎上,通過高位置演唱方式的合理運用,人們實現了聲樂演唱效果的不斷提升。未來,聲樂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還會不斷提升,演唱人員必須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訓練,將高位置演唱方法進行創新,為聲樂發展提供有利基礎。
參考文獻:
[1]唐秋鳳.淺談民族聲樂教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以謝艷麗聲樂教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6,(07):80-81.
[2]沈明春.關于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訓練與運用的有效思考[J].藝術評鑒,2016,(07):85-86+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