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小學語文課本是小學生最直觀的學習資源,生活中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小學生可以借助語文教材進行生活實踐活動,從實踐中掌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把語文教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情境,結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突破語文教材已有的空間。因此,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已成為教師課堂的必然選擇。
一、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開闊視野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擴展語文教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開辟學生學習語文的新途徑,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會提高。比如,在教學《長城》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課前收集我國其他的奇跡。學生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他們積極地匯報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課堂效果很好。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此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語文教材和生活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課外語文知識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的興趣。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誦其他有關瀑布的詩句和李白的詩句,頓時課堂成了詩歌朗誦會。這些問題令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結合課外知識和生活實際談論開來,課堂頓時沸騰起來。以上一切是通過拓展教材要求,讓學生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學語文,開辟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使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現。
二、通過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
現行的語文教材根據語文課文內容適當地增加了語文實踐活動。如可以舉行漫游成語王國、巧用標點符號、詩海拾貝、趣聯巧對、好書推薦會、課本劇表演賽、查字典比賽、歇后語擂臺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豐富的內涵,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語文語言能力的提高。又如,在教學《城市的別稱》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對這個內容特別感興趣,完成教學任務的時候,我向學生介紹其他有關別稱的知識,讓學生知道不僅城市有別稱,生活中其他很多事物一樣有別稱,比如:花有別稱、人也有“別稱”……作業布置他們收集有關別稱的資料,把收集到的資料做成小冊子或手抄報,交流收集的成果。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讓封閉的語文教學變為開放式教學,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也會拓寬。對于語文實踐課,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
三、通過語文課本劇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強的內容,這樣的文章非常適合小學生的表演。對于這些文章,教師可以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課本劇場”中擔任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會被瞬間激發。比如,在教學《蒲公英的種子》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小演員們在臺上表演,老師和其他同學觀演。表演完后,演員向教師和學生介紹自己的角色、自己在劇中的地位、表演時的心情;老師和觀看的學生要做出適時的評價。又如,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之后,可以要求學生分小組扮演角色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此同時要求學生創編結局,即“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進行故事的續編,并說出這樣編的理由。課本的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語文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等得到了提升。
四、借教材之情,抒生之見,詠生之志
語文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學生對于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為了更好地利用語文教學的這一現象,我往往把握教材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寫一寫。比如,在教學《苦柚》之后,我要求學生寫一寫對買柚姑娘的評價。出現了兩種主要的觀點:一是認為賣柚的姑娘誠實善良,值得大家學習;另一種是認為賣柚的小姑娘呆頭呆腦,不會推銷自家的產品。緊接著,我讓學生展開辯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等能力。
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材課內外知識的開發利用,創造行動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自覺開發語文教材的學習資源,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因此,拓展教材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