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萍
問題背景:《9加幾》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第二小節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9加幾》是教學進位加的起點,也是20以內進位加的基礎,這個內容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以后所有的進位加教學。
教學片段一:在2004學年的教學中我按照傳統教學法的理念設計自己的教學:設計一個一個問題提問學生,讓學生思考。通過訓練達到熟能生巧。
教學的流程是:復習后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擺小棒,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最后以訓練為主線進行鞏固。
教學的效果是:學生的領悟較慢,計算的正確率較低。
課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想自己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不是學生內心世界的問題。(2)學習形式單調。課堂上一問一答使課堂欠缺生命力。(3)沒有將兒童感興趣、摸得著的生活事例灌輸在教學中。
教學片段二:在2005學年的教學中我按照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以問題為紐帶灌輸教學,讓學生發現問題,通過合作學習,動手探究,最后解決問題。借助生活案例幫助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理解。
教學的流程是:在計數器上撥珠子,發現個位相加滿十時,計數器上個位的珠子已經不夠用,引發這時候個位上的珠子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利用“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擺小棒,發現個位相加滿十的處理辦法。最后,舉一個十進制的生活例子:媽媽買了1斤8兩的雪梨,又買了5兩葡萄,平常我們不會說媽媽買了1斤13兩的水果,而是說媽媽買了2斤3兩的水果。
教學的效果是:學生的領悟較快,計算的正確率大大提高。
課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我發現成功的原因在于我能夠按照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去設計教學。具體體現在:
1.重視問題情境設計,創設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情境
問題式教學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教師不把直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尋求解答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學生引發內心的疑問:個位滿十,個位怎樣處理?這是用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是用問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行探索。有了問題就會有思考,有了思考就會有解決的辦法。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設計,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學生發現問題后,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樣動手擺小棒,只告訴學生“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就和計數器一樣,個位只能放10支小棒,當學生把所有一根一根的小棒放進個位“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后,學生感到困惑,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這時候教師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進行探究活動。有許多學生都是在個位的“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放10根小棒,手里拿著幾支小棒在苦思冥想。有的學生把手里的幾根小棒放進十位的“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后,又把它放回原處。有個學生說:“手里多出的幾根小棒不能放進十位‘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這位學生的話音剛落,有個學生說:“既然多出的幾根小棒沒辦法搬進十位的‘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能否把個位10根小棒搬進十位‘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呢?”這時已經有許多學生懂得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然后把它放進十位的“數位桶”(貼上數位的瓶子)。學生終于找到個位滿十向十位“1”的解決辦法。
3.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我選取買水果的例子,用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悟低級單位滿十,向高一級單位進“1”。
4.傳統教法與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存在差異
(1)師生地位的差異
傳統教學中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是以老師為中心進行教學。老師掌握教學的主動權。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角色已經發生轉變,變知識的傳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在新課程理念的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
(2)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
傳統教學法設計一個一個的問題提問學生,表面上是啟發式教學,實質上是被動的填鴨式教學,學習過程是學生被動地回答一個一個問題的過程,學生被動聽講,被動接受老師的知識,被動跟著老師的教學節奏,被動地完成教學任務。總之整個學習過程欠缺教學的生命力。
在新課程理念的教學中,教師不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是激發學生智慧潛能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表達、傾聽,通過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吸收,相互補充,相互糾正,從而促進學習;通過交流,培養了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
教學方法各有利弊。哪個教學效果最好,哪個教法就是最佳方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優勝于傳統教學方法。在對比發現中我認識到老師必須改變陳舊觀念,新課程標準提倡對陳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因此,老師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作為教師,應該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自覺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豐富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