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
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其策略探析
——以井岡山大學為例
羅 萍
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留學,以井岡山大學醫學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探尋影響其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進而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對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以及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提供依據。
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對策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及在國際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留學。留學生來到異國他鄉,由于生活環境、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適應問題,這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對所在地甚至中國的總體評價。因此,了解他們文化適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設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跨文化適應顯得十分重要。井岡山大學自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現有留學生五百多人,生源國涵蓋了亞、非、歐、大洋洲的32個國家,留學生規模一直位于全省高校前三。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給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本研究以井岡山大學醫學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留學生文化適應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探尋影響其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進而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對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以及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提供依據。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二學生47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0人。他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韋、孟加拉國、坦桑尼亞、贊比亞、尼泊爾、加納等國家。調查工具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采用的題型是單選題和多項選擇。開放性的題型便采用訪談、網上交流等形式。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留學生的個人信息;留學生參與當地社會活動的適應狀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語言適應、社會交際適應、學業適應等。調查結果表明近六成(59.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中文水平是中等的,有19人(40.4%)的學生認為他們的中文水平是較低的。在對當地的口音和語言了解方面,83%的學生認為只了解一點,還有8.5%一點都不了解。在對當地氣候、飲食、生活節奏適應方面,六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已適應。
對當地文化(習俗、節日、景點等)了解一點的占了近半數的學生(46.8%)。在問及能否使用漢語進行基本的交流時,七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只能使用一點中文,25.5%的學生認為自己用漢語交流有困難。而在對漢語是否感興趣方面,31.9%表示比較感興趣,還有44.7%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在學業適應方面,有四成的學生表示不大習慣中國老師的教學方法。
通過與留學生的訪談交流發現影響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漢語言能力薄弱、交往圈單一狹隘、歧視和偏見。
(一)漢語水平薄弱
留學生來到中國留學,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據了解,他們來到中國之前,大多數沒有學習過中文,所以他們的漢語水平幾乎是零基礎。再加之漢語是國際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漢語學習對于留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在漢語學習過程中,他們普遍感到漢語的語音發音很難。即便通過漢語課程學習,他們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只言片語,口語交際能力很低。他們反映中國人說話節奏比較快,且帶地方口音,尤其是當中國人說一些成語、諺語、典故時,他們更是丈二摸不著頭腦。因此對他們來說,要真正實現與中國人的交流,滿足在中國生活的需要確實要一定的時間和努力。
(二)交往圈單一狹隘
從與留學生的交談和日常觀察發現,他們的交往圈比較單一,雖然也會與中國人溝通交流,但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大多數是與自己的同胞交往,比如逛街購物、娛樂活動等。這種局限于與本國學生交往的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提高。
(三)歧視和偏見
筆者在對中國學生的調查與訪談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承認對留學生存在歧視和偏見。一是留學生的膚色(大多數留學生是黑人),二是他們身上的體味。從留學生身邊經過,迎面撲來的一股濃濃的香水味使中國學生難以接受。這種歧視和偏見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從與留學生的交流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在留學生看來,許多中國學生有文化優越感,且對黑人有種排斥心理。
這勢必給留學生對異域文化的適應產生消極的心理,限制了他們與中國學生的交往。因此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對此現象應引起注意。
(一)提供情感支持
研究表明,留學生獲得的情感支持及社會支持越多,就越能夠接受中國文化,其學習漢語的主動性也就越高,相反,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少,就越不愿意接受中國文化,不愿意融入中國文化。留學生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中國,身置陌生的環境,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從而產生迷茫和焦慮感。比如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差異以及與當地人的溝通障礙等,都會導致心理不適。針對這些現象,留學生教育教學管理者應及時發現并了解他們的問題,充分掌握學生心態的變化,與他們經常溝通交流,給予他們足夠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讓他們盡快地融入到當地的學習生活中。同時應尊重他們本國的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做到與他們和平共處,相互理解,相互接納。另外,由于醫學留學生在校的學制時間長,課程多,課業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再加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大習慣中國教師的教學模式。因此,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應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惑和學習需求,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提高留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增強其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成效。此外,留學生的醫學專業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因此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為此可以建立與醫學部的學生合作學習的模式,采取互助小組的形式幫助留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
(二)提高漢語言能力
文雯(2014)通過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實證研究發現,漢語水平越高,遇到的文化適應性問題就越少。其研究結果說明,漢語水平高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環境,比如用餐和享受銀行的服務,更好地懂得當地語言或者方言,更好地適應當地的風俗禮儀等。由此看來,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言能力顯得十分的重要。醫學留學生雖然一、二年級都開設了Chinese Language課程,但語言的學習僅僅靠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大量且反復的實踐才能達到的。因此,除了針對性地對留學生進行漢語語言培訓外,更應為他們創造更多課外練習漢語的機會。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加強中外學生的交流,比如中文歌曲大賽、中文朗誦比賽等,建立中文角,漢語俱樂部等,讓他們經常浸泡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不斷提高其漢語水平。另外,語言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對留學生加強漢語語言學習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傳授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及地方文化特色,比如我們這里的紅色文化。可以采取文化沙龍、講座的形式。還可以利用留學生寒暑假不回家的這個時間組織他們到井岡山、吉安廬陵文化古村渼陂、釣源古村等實地參觀,與當地的中小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留學生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加強留學生與當地人民的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留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擴寬當地學生的國際視野。激發留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濃厚興趣,從而增強漢語學習的動力,提高其漢語語言能力。
(三)加強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決定心理適應的主要因素,社會支持包括來自朋友、熟人和家庭成員的支持與留學生的訪談中了解到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首先且常常求助于自己的同胞。來自同胞的過多社會支持會不利于留學生和當地人的交流及對當地文化的學習,那些積極參與校內外社會文化活動,喜歡和中國學生交流,對當地有好感的留學生相應得到的社會支持也較多,跨文化交流水平也較高。楊軍紅(2009)的研究發現,留學生與東道國朋友關系越緊密,就越適應東道國的生活。因此,為了擴大留學生的朋友圈,應積極創建他們與中國學生及當地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比如吸納留學生參與學校的各種社團,參加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同時應加強國際學院與其他學院如人文學院、外語學院等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開展中外學生“結對子”活動,建立一對一或一對二的互助組。一方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促進了對各自文化的了解。當然除了校內活動,還應設法讓留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區及當地組織的一些活動,促進與當地人的交流以及對地方生活、文化的了解。
與其他一般本科專業學生相比,醫學留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長、學習任務重。因此幫助他們盡快且順利實現跨文化適應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生活質量關系重大。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需要社會、學校和留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學校及相關管理部門在進一步完善、規范醫學留學生管理制度的同時,應積極探索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留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增加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從而使他們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熱愛中國及其文化。
[1]盧鵬.來華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以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為例[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6,(2).
[2]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3]文雯,劉金青,等.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4]陶燕.東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基于廣西東盟留學生的個案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5,(2).
羅 萍(1968—),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英語教育。(江西吉安 343009)
江西省吉安市科技計劃項目“紅色文化背景下醫學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研究——以井岡山大學為例”(吉市科計字【2016】4號軟2)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