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瑾
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
仲小瑾
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訓練,不僅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中強化教學實踐內容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需求,以江西部分高校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科研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對策。
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嚴格,高校對大學生培養標準也越來越科學化和全面性,他們不再單從學習成績去考慮、分析一個大學生的學業成就,而是更加注重大學生技能的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1]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作為一項培育與發展創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是高校的教育內容與體系需求,而且也是當代大學生自我發展以及自我知識技能全面提升的需求。
大學生科研參與涉及的領域眾多,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基礎型研究的科研參與,就是對新的理論知識、新的科學原理進行探索研究,其目的是發現新領域,為科學技術地開發和創造提供理論基礎和前提;(2)應用型研究的科研參與,把理論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既定的目標研究,它是基礎型研究地延伸和繼續,目的就是把基礎型研究地理論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實用方案;(3)開發型研究的科研參與,也稱為發展型研究,就是把基礎型研究、應用型研究應用到社會實踐的研究,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核心環節。[2]從三種類型的分類結果可以看出,三者的關系密不可分,環環相扣,這種逐漸深化的過程,不僅印證了思維邏輯構架的形成,也證明了科研參與活動從本身到實際都向大學生提供著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選擇。
大學生科研參與的涉及領域眾多,但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全面地豐富大學 “第二課堂”內容以及強化大學生自身學習和研究能力以及步入社會的實踐技能;正因為這樣,大學生科研參與才會呈現出勃勃生機,當然這也需要大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去融入,這樣才會有利于大學生科研參與度的提高。
本次調查對象為江西省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大學生群體,發放紙質問卷400多份,有效數據大致有360份左右,網絡問卷通過問卷星的形式發放,數量較多,但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存在一定的偏差。數據分析以兩種問卷形式的共同結果為主。問卷設計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向被調查者介紹本次問卷大致的信息和問卷內容,同時表明發放問卷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是對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了解,比如性別、專業的種類(即文史類還是理工類,這是其中一項特定的抽樣選項)和所處年級;第三部分是對被調查者科研參與情況的了解調查,其中包括是否參與過科研活動、參與科研活動的次數以及形式、在參與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以及在過程中指導老師幫助與溝通頻率、參與科研活動的級別和最終的科研成果以及參與科研的目的。
(一)大學生科研參與的形式和方向
大學生科研參與大致可以分為基礎型研究、應用型研究和開發型研究三個方面。通過問卷回收的信息分析可以得出,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內容主要為前兩個類型,即基礎型和應用型研究方面的層次。其中的基礎性占大部分,由于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較為薄弱,故開發型研究科研參與活動較少。而且大學生科研參與項目的主題方向多為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主題項目,在高校內較為常見的便是“挑戰杯賽”,根據立項的成果又分為“大挑”和“小挑”兩種類別。大學生參與較多的為“小挑”,項目內容層次相比“大挑”低一點,但是更貼切學生生活,學生參與度較高;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科研參與方式便是參與同學或者學長主持的科研活動,比如 “經營模擬”、ERP沙盤、商務談判等較為符合文史類學生的參與的科研主題。
通過大學生科研參與的大致方向,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科研參與立項的方向極少出現自我主持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存在一定的依賴性,這對于今后科研發展或許存在一定的弊端;另一方面,通過大學生科研參與類別可得出,多數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都以理論為基礎,缺乏實踐基礎以及實踐的證明,使得很多大學生認為科研參與就是動腦活動,這種看法過于片面,只有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才能促進科研活動可持續性發展。
(二)大學生科研參與度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可以得出,作為大學生科研參與的主體,高校的大學生在科研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作為新入學“新血液”,大一乃至大二的學生參與數量普遍較低,對于科研參與的了解程度也呈現較低的狀態;其次從學生的學習類別分析可得,高校大學生畢業前,參與科研活動的理工科學生高于文史類學生的參與度,近30%的學生認為參與科研活動與自己本專業所學的知識不符合;在參與動機方面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目標大部分集中在三個方面:學分目標、就業準備以及科研鍛煉,所占比例為22%、20.5%以及23%,使得科研參與在某些程度上是為了本身出發,而缺乏科研參與主動精神。還有高校的等級差別帶來的科研氛圍差異。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大學生科研參與度也高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同類數據比例。
通過問卷分析,高校大學生科研參與度普遍較低,由于大學生對科研參與項目的不了解,使得大學生參與數量得不到補充,參與階段多為大學后期,無法全面系統的培養大學生科研參與能力以及科研意識。還有參與學科類別和學生的性別比例不合理,理工類以及男生所占比例遠高于文史類以及女生參與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科研參與度以及參與類別處于一種不科學的“亞健康”狀態。需要高校不斷完善自身的科研教學實踐體系。
(三)大學生科研參與的重視度
任何一種事物或者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人們對它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只有得到了注重,它才會有質的改變,才會有發展的信心,也才會抓住機遇突破現狀。大學生科研參與也不例外,根據調查問卷的高校種類來看,本科高校的科研項目多于專科、高職院校;層次越高高校的科研成果大體上比普通本科高校多一些;通過對比分析,高校對于大學生科研參與的關注度也會影響大學生科研參與差異。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參與主體,理工類學生獲得科研成果比文史類學生高一些,參與的人數理工類學生多于文史類學生,其中參與的男生數量多于女生數量。簡單說,高中的固定思維使得文史類大學生對于科研參與缺乏關注和重視,性別上存在不均衡。
(一)學生方面
大學生科研參與存在的問題:大學生獨立意識和能力較低,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以及大學生對科研參與的了解較少,第二,多數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是為了發展需要、發表論文,甚至有人直言就是為了得證書,問卷中只有38%的人選擇興趣愛好和科研鍛煉。第三,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投入時間參差不齊,多數時間選擇研究立項或者比賽的前一周的時間。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參與主體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作為科研主要參與者,其態度會影響科研參與活動的進行。同時,高校大學生還存在著以下幾種心態:從未考慮過參加科研,從不在意也不關注這一類信息,認為科研就是理工科學生的選擇,與文史類學生無關,由于科研項目具有一定周期性,需要一定時間取得成果或者獎項,從而半途退出。獨立參與科研項目活動能力弱,大部分會選擇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活動,存在一定的依賴性,獨立性較弱。
(二)高校方面
高校問題。本次調查問卷的對象為南昌部分高等院校,包括“211”高等學校、綜合實力靠前的本科高等學院、專科學院,高職學院等。通過回收分析,科研學習氛圍濃厚程度的高低也隨著高校綜合實力的強弱同步變化,理工科為主的高校比文史類為主的院??蒲谢顒痈啵页煽兏?。高校自身提供的平臺以及重視程度也會影響到大學生科研參與度差異。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科研參與的支持,保障,使得大學生科研參與缺乏統一的領導、組織。雖然部分高校一些大學生社團舉辦科研類活動,但都是小規模性的,無法保證規范性[3]。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處于一種松散的狀態。其次高校對于大學生科研參與的評價機制以及科研創新激勵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大學生科研參與缺乏有效,科學的管理,大學生科研參與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最后,高校人才培訓計劃與大學生“第一課堂”的內容設置存在一定的脫節。在大學課程的內容設置和大學生課外實踐教學,還有科研創新理論(科研參與)意識和方法的講解課程偏少。在大學課程內沒有很好的將知識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實踐科研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影響大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探索創新的意識。
為了促進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的改善,針對影響大學生科研參與發展的內外因素,在促進大學生科研參與發展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如下舉措:
第一,加強大學生科研探索意識。強化大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作為學生的職責,學好大學課程知識才能更好地結合其他理論知識,拓寬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大學生對基礎課程知識的掌握,能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
第二,提高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和主動性。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所以學校應該提供相應獎勵參與科研的學生,而老師可以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借助這些手段提升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大學生作為科研項目支撐的“潛力股”,高校應該注重其科研精神的培養,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氛圍,從而激發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積極性和樂趣。在高校逐漸形成尊重學術,科研參與的積極氛圍。
第三,完善教學體系,將教學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應當具備高效、敏捷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采取鼓勵學生勇于提問,勤于思考的啟發式教育模式[4]。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歸納能力。在科學研發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強調科研探索的新方式,充分有效地調動和提高大學生探索新理論、新世界的科研意識。這樣才能讓大學生科研參與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上發展。
第四,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的管理體系。當前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發展還處于新的認識階段,發展時間不是很長,管理科研參與活動的經驗還存在不足。因此,高校應當成立管理科研活動的機構,積極開展多元化的科學參與活動,從而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科研實踐導師體制,讓科研教師帶動大學生開展和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加強科研實踐的深入發展,為大學生科研參與提供良好的設備,為大學生科研參與提供和組建校內外的科研探索平臺,通過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相互借鑒和學習,從而激發大學生科研參與的活力。
[1]李湘萍.大學生科研參與與學生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2014
[2]楊牧磊.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9,(7).
[3]王新華.對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2012.
[4]季誠鈞,黃昌財.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義、現狀與措施[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15).
仲小瑾(1981—),女,南昌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江西南昌330099)
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雙創”背景下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6GL05)、南昌工程學院教學改革課題(2016JG021)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