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滿娥 謝 萍
微課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陳滿娥 謝 萍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將“微課程”融入到學科課程教學中,是實現這一“深度融合”目標最好的切入點。通過分析微課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闡明實現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同時也能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自主學習氛圍。
微課;大學英語課程;整合;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網絡的發展助推了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的出現。而“微課程”的出現,開啟了教育的“微”時代。微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資源,不僅對我們現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造成了沖擊,也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如何將“微課程”融入到學科課程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的微課程,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等將會越來越普及。
借助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平臺,通過在微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上實現創新以及在教學環節和教學模式方面對微課程的應用,從而達到微課程與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應用,最終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內涵;實現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深度融合,既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效果;也構建了一個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創新的微課程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
作為信息化的產物---微課程,是指時間在3-8分鐘(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以教學視頻或音頻為主要載體,它的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一般一個微課程就是針對一個問題或圍繞一個知識點。這也是微課程在教學內容組織方式上創新的表現。此外,微課程還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特征。
1.微課程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微課程的實質也是通過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來完成實際教學內容。最初,微課程提出者并沒有強調微型學習,但在后來的實踐中,人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微型學習和碎片化學習,進而產生了無縫學習(泛在學習),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也讓傳統課堂教學得以延伸至正式、非正式學習或兩者兼而有之的移動學習。
2.微課程是一種新型的“課程”組成單元。它既是一種新的教學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它既包括一個個“知識點”的講授、問答、演示、練習、反饋等教學環節,同時也覆蓋學生學習的其它全過程。
3.微課程這種新教學資源具備開放性、動態性的結構表征。它通過與相應的教學環節、教學模式相結合,最終使其教學價值得以體現。
要防止微課程存在著過分簡化知識的傾向,我們在提供微課程在線學習時,也同時提供一個知識挖掘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可以補充已經梳理出的核心概念、提供其相關的實例、或給出命題等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而現已建立的自主學習平臺恰是符合這些特點。
(二)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環節和教學模式上的融合
在完成 “知識點”教學內容組織的基礎上,微課程整合教學應用的前提是選擇相應的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各個階段和程序,就構成了教學環節。復雜和多樣的教學過程,決定了教學環節的內容的廣泛性,但是,不管內容有多廣泛,這一整套的教學環節所展開的教學活動最終就構建了特定的教學模式。
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環節上的融合覆蓋整個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說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
微課程的最佳教學模式就是基于現代教育技術而建立的自主學習模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通常包括 “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的“課中”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是通過學生“課后”的作業、練習或實踐來完成。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高校紛紛構建了自主學習平臺。而在自主學習模式下,借助網絡,教師可以在課前就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在“課中”通過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同伴交流等形式來實現知識的內化;在 “課后”學生可以完成更高層次的“知識探究”。因此,在這種新型學習模式下,學生不再只依賴教師的講授來獲取知識,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
(三)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的融合
微課程的教學方法是多重的,它因教學環節和評價、反饋機制不同而不同。
在課前內容預習階段,教師把課堂上需要傳遞的核心概念制成微課程,再把它放到在線平臺上,創建一個生動的數字化教學環境,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協作(合作)學習。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后教師把課堂沒有完成的討論問題或其他相關學習內容輸送到在線平臺,供學生課后進一步進行自主學習或交流、互動學習。
在微課應用中,各種教學方法的相結合,使得外語教學更直觀、更形象、也更生動;同時也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管是課前、課中、課后;這樣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和被動灌輸的“填鴨式”教學。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和利用任課教師的特長,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得到更好的開展。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開啟了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同時,也對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資源開發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有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探討建立一個信息化時代的新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由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及大學英語課程課時量的減少,很多英語教師都覺得課堂的教學內容太多,既定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如今,教師可以借助自主學習平臺,把眾多知識點通過微課形式呈現給學生;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及學習進度,對微課內容隨時停止或回放,以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從而建立一個信息化時代的新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二)提高教師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的有機整合,促進了傳統外語教學教與學方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面臨的第一挑戰就是技術層面上的微課的制作,也就是說必須熟練掌握這門技術,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第二要求是對微課的內容選擇,在制作每一次微課時對教學內容知識點的選擇。這不僅要求教師要熟悉所有的教學內容及知識點,而且能及時掌握學生對前面微課教學的反饋情況來進行新的調整與選擇。
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能夠重新對知識進行整合,樹立知識的結構,這樣有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方法,重復知識點的整合,避免在教學中出現失誤。教師對在實踐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以及在教學中出現的失誤,整理出來,制作成微課。所以通過制作微課對高校的外語老師來說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能促進其專業發展。
(三)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指明了一個新方向,也為高校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及實踐上的借鑒作用
借助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平臺,通過在微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上的創新以及在教學環節和教學模式方面對微課程的應用,達到微課程與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應用,最終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內涵,從而實現微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深度融合。其融合不僅能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同時也符合大學英語改革的要求,是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
[1]蔡凌飛.高中物理“微課程”的設計與實現研究——以電磁學部分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胡潔婷.Mooc環境下微課程設計研究——以“計算思維”微課程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
[4]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
陳滿娥(1970—),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謝 萍(1971—),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江西吉安 343009)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