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邢帆
先進計算:將獲全產業鏈式發展
文 | 本刊記者 邢帆
2017年10月19至21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承辦的第13屆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HPCCHINA2017)在合肥召開。HPC學術年會在亞洲HPC行業規模最大。深度影響領域內多層面精英人群,深度覆蓋政府、HPC產業 、學校、科研機構、用戶及硬件生產 、軟件開發 、行業應用全產業鏈生態共建平臺。本屆主題為“應用驅動 生態共建”。
會議包括大會特邀報告、主題論壇、專題論壇、公益比賽、技能培訓、展覽展示、人才招聘等多種形式。突出行業應用,聚焦技術創新,為中國高性能計算學術發展、企業展示、人才同行、洽談合作,交流經驗創造更高的價值和更多的機會。會上同時發布了《2017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排行榜》。
在今年的新榜單中,入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排行榜的系統數量為124臺套。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中心姚繼峰博士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在今年的榜單中,將由同一廠商為同一用戶研制的、具有同樣性能指標的系統僅占據榜單一個名額,以讓更多HPC系統入圍榜單。在廠商份額方面,浪潮以46套系統獲得第一,曙光、聯想分別以22套系統并列第二,浪潮、曙光、聯想,國產三強合計占系統份額90%,國產系統占99%,僅HP(1%)一家國外廠商,這距離中國超算 TOP100榜單實現全國產化僅一步之遙。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年會中有企業和專家對于先進計算的發展做出了解釋。
曙光公司副總裁、中科院先進計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秘書長任京暘表示,當前處在需求大爆發的階段,不同的需求催生了不同計算形式的發展。“我們正式進入了包括量子計算、類腦計算、人機物的三元計算、邊緣計算等等構成的計算多元化的時代”。與之相呼應的,是《“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對于先進計算的描述。原文明確說,中國在十三五期間要發展先進計算技術,重點加強云計算、量子計算、人本計算、異構計算、智能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研發及應用。先進計算應該是前面提到的多種計算方式的統稱。

2014年11月,中科院先進計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成立,三年的時間內,聯盟單位聯合起來對一些通用技術展開攻關,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先進計算領域而言,任京暘認為主要會圍繞三個方面發展:第一,是優化升級,指的主要是原有的一些主流的計算方式,比如高性能計算、云計算,大數據計算。拿高性能計算機舉例,高性能計算在今天這個節點上面臨著發展和突破,亟需優化升級。第二,在先進計算這個大的范疇之下,未來會更加注重計算與應用的融合。今天很多應用已經呈現出倒逼計算能力發展的局面,應用倒逼計算,使計算技術能夠跟應用結合得更緊密。第三,在先進計算領域未來我們會看到一些顛覆性的突破性的技術,有可能產生在類腦計算領域,也有可能產生在量子計算領域。這看似遙遠實則不是,類腦計算在前幾年也覺得比較遠,現在卻已經進入到實用階段了。量子計算方面,目前量子通訊開始慢慢進入實用階段,雖然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對它的預期可能跟過去幾年不一樣了,過去談起量子計算可能還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但是今天的發展速度已經很快了。一旦這些技術有了實用的價值,就會為整個計算行業帶來變化,尤其是在某些應用領域里面可能是顛覆性的。甚至有些應用必須通過量子計算這種方式才能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在先進計算領域,將會有大批應用產生,這必然會促使計算技術的升級和融合。以計算見長的廠商之間勢必也會產生新的競爭:誰先贏得產業鏈布局,誰就獲得應用市場。對此,任京暘介紹,以往曙光看似比較單一,主要是做高性能計算整機,但現在講求全產業鏈發展。曙光也開始支持多種計算形式,高性能計算、云計算,但類腦計算,量子計算領域還只是跟蹤發展階段,離實用還比較遠。所謂全產業鏈,曙光的理解是支持每一類新的計算形式,并為此創造環境。像類腦計算,目前還處在純投入階段,短時間內收回投入還比較困難,量子計算更是如此。這些典型的先進計算形式一時半會還難以取代傳統計算。而且從未來的發展來講,也可能并不是誰發展起來了誰就取代誰的結果。我們一般理解將來量子計算投入應用了,傳統計算時代就結束了,但事實是它們或許會各有專攻,各干各的事。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各司其職,而且這個領域可能相當廣泛,所以現在曙光對量子計算的跟蹤是著眼于未來的。既然要向全產業鏈發展,那么產業鏈環節中的每一項都不能落下。另外,原來業界把曙光叫做硬件制造商,現在曙光也支持軟件,計算服務,以及在產業鏈更高端的其他領域,曙光也在想辦法發揮自己的作用,這就是曙光對于全產業鏈的理解。
無論是本次高性能計算年會所傳遞出的信息,還是新榜單所帶來的內容,都可以看到高性能計算已經不再是科研院所和研究機構里的項目,而是逐漸走向應用,并實現了商用化,其應用價值及發展潛力可觀。未來,眾多應用都將利用高性能計算實現行業突破甚至是飛躍、領先。先進計算作為基礎技術,也將獲得全產業鏈發展,并由此實現應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