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姜紅德
改變規則,vFORUM 2017傳遞新動向
文 | 本刊記者 姜紅德
今天企業在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在適應數字技術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客戶對于IT技術的要求有很大的變化,比如對大數據的挖掘分析、物聯網感知以及跨云管理的需求正逐漸增多。
以云計算為例,過去很多客戶僅僅停留在虛擬化層面對IT設備、業務進行管理,如今云化已經大勢所趨。比如,很多IT企業在與客戶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不僅僅采用了私有云,而且正在更多地和公有云進行連接,混合云已經成為企業云化的一種更現實的選擇。那么問題來了,怎么將公有云和私有云進行統一管理?如何在混合云的背景下實現更多的應用而不會影響現有的業務?此外,在各種網絡攻擊頻繁出現的今天,如何保障在新的IT架構下業務的安全不受影響?應對這些挑戰都需要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無論是在幫助私有云向公有云遷移、讓云計算及市場策略更加貼近用戶需求方面,還是在新IT架構下對原生態云應用的支持方面,我們都是規則的制造者。”近日,VMware全球高級副總裁、存儲與可用性業務部總經理李嚴冰在vFORUM 2017期間對媒體這樣表示。自VMware進入中國11年來,每年都會舉辦年度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大會,每年主題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同時也給國內的技術愛好者及生態伙伴帶來業界新動向。

“云計算落地非常容易,案例到處都是。”早些年,我們經常聽到有人用這樣的語氣說話。其實他們說到的云計算多數指的就是虛擬化。
我們耳熟能詳的虛擬化產品包括桌面虛擬化、服務器虛擬化等解決方案,當VMware將軟件定義數據中心(SDDC)這一概念逐漸在行業進行推廣并普及以來,越來越多的服務器和設備都用上了他們的產品,多數企業已經離不開這家虛擬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今天,規則已經發生了改變,企業開始提出新需求,云計算服務商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在李嚴冰看來,VMware已經開始從一個提供虛擬化服務的企業,開始向云計算公司及為云原生應用提供服務的企業轉變。在本次vFORUM 2017大會上,VMware與AWS合作發布的VMware Cloud on AWS就是這種轉變的落地方案。據了解,用戶可以在AWS提供的云平臺之上,直接訪問VMware的技術,并可以直接購買這些技術和服務。對于已經在企業私有云中部署和使用了VMware產品的客戶來說,能夠同時在公有云平臺上繼續使用這些服務和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多云管理的需求在業內越來越普遍,也非常必要。VMware大中華區高級技術總監李剛介紹,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適應了業務在多云平臺上的應用。VMware Cloud on AWS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夠實現統一的管理,“用戶部署多層應用的時候,在我們的幫助下可以根據不同的特點去部署,并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務。”
“無論任何設備、任何云和任何環境,這就是VMware的愿景和目標”, 李嚴冰表示。從原來的vSphere一枝獨秀,到今天的集成軟件定義網絡(NSX)、軟件定義存儲(vSAN)、vCenter等功能的VMware Cloud on AWS,VMware正在將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企業業務和數據更多的暴露在互聯網或者云上,安全的問題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如何保障云上業務的安全?如何在跨云環境中保障新IT架構的穩定性和數據的安全性?這些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挑戰。云計算時代,防止大規模DDoS攻擊和勒索病毒的威脅,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能夠實時監測到這些行為背后的異常,做出實時分析,提前預測風險來自哪里,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作為隨時都可以購買到的云服務,集中式管理、全面的可見性及企業級安全性是VMware Cloud Services的重要特性。VMware Cloud Services同時具備對應用及其所使用的資源可見性、指標驅動監控和實時分析、通過微分段保護網絡安全、不同云環境的安全性等特點。
在本次vFORUM 2017大會上,VMware開始注重與國內安全廠商的合作,比如360企業安全集團、亞信安全等等。但是和它們相比,VMware在安全方面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VMware AppDefense利用虛擬基礎架構,根據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序的預期狀態進行監控,而且可以檢測企圖操縱應用程序的攻擊并自動做出響應。
“這種方法和白名單制度完全不同,因為它不是靜止的。它是用智能的方法,去分析所監測的應用應該的行為是什么,然后把這個行為抽取出來,來形成一個所謂機制。”李剛表示,這種方式本身是動態的,即使應用打了補丁做了升級,也可對虛擬機清單進行更新和同步。VMware的虛擬化優勢,還可以讓監測能夠深入架構,以做更深的了解。
今天,我們看到的企業云化更多是從業務的角度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很多企業看起來都在上云,但是他們真正有多少業務使用了云理念或者技術,還是個未知數。李嚴冰對記者表示,“云化肯定是大勢所趨,今天的超融合也好,數據中心升級也好,還沒有完全提升到為云原生應用和企業級層面服務,未來云計算的機會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