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萍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的作用與實施建議
◎馮艷萍
教學手段或策略對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意義非凡。因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選擇與運用好教學手段或教學策略。本文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的作用進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實施建議。研究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課本劇將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培育。而在具體實施上筆者認為要有針對性地選用,要掌握好幾個環節,要注意課內外結合。
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纖細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潤著學生心田。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標準化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重復的操練擠兌了學生寶貴的讀書時間,他們成了“考試機器”而不是“會思考的蘆葦”。教學過程的實質上就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如何將書本的知識有效的傳授給學生并為之所用,這就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不斷探究的問題。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教學方法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關鍵要強化教學的實踐性,把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把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課本劇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進行了剖析,并對如何有效運用課本劇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
梳理相關文獻研究成果,并結合筆者多年的實踐,本文認為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作用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于,具體如下:
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剖析課本劇這種教學形式,有學者認為其通過戲劇形式將所知識加以體現,參與者不僅是學習者,更是表演者,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天堂。之所以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適合引入課本劇,其主要的原因是小學語文教材所具有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藝術因素等獨有特征。實踐證明,參與課本劇的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參與其在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團隊協同能力,等等諸多方面上都有所提高。
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我們知道傳統語文教學多以說教為主,這樣的課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累”。課本劇取材于語文教材,且多為傳統名篇,有著良好的文學基礎,經過戲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再創造后,又具有了較強的教育感化作用。課本劇引入到課堂之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為他們自己表演的舞臺。這樣一來,學生參與的內動力得以激活,參與熱情得以升溫,最終所導致的就是學生興趣異常濃厚。
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培育。采用課本劇方式進行教學,其教學主要過程是學生將課文改編成劇本并加以表演出來。那么,表演什么,選哪一篇,怎樣編,誰來演什么角色,等等諸多問題都必須解決。這樣,課堂上學生就要帶著問題展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所以,在上述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良好品質得以有效培育。
好的教學方法也要選擇恰當的運用時機才能實現作用的最大化,同樣課本劇的作用發揮也是一樣。本文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課本劇有三點建議:
要有針對性的選用。雖然,課本劇有諸多優點,但是其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實際運用中不能課課有選用,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比如《桂林山水》、《歡樂頌》等篇目就不適合選用課本劇進行教學。
要掌握好六個環節。一般而言,課本劇的編演主要包括導、選、讀、編、演、評等六個環節。導,即引導,是開篇通過情境導入的方法。選,即選擇合適的篇目,在備課時教師要有全盤的計劃。這一過程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決定選用,目的是使學生充分參與。讀,即深入研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人物性格的內涵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相聯系,是為表現作品的主題服務的,所以,對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產生其性格的社會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編,即編劇本。在學生編寫課本劇時,注意不能原文照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完成劇本。演,即表演。背景、道具的設置不需要過于復雜,視班級情況而定。人物對話的表演是重點,應掌握好語調、速度、節奏及停頓,最大程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評,即評議。在表演后,組織學生討論,評論編演的水平及得失,重點是指出創新和成功之處,以起到鼓勵的效果。這上面的六個環節,我們都必須一一認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課本劇運用自如。
要注意內與外結合。內外結合主要是在課本劇的創編問題上,必須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結合。改編要熔古今于一爐,做到推陳出新,有創意,有時代性。而現有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中可供排演課本劇的資料幾乎沒有,因此我們必須要做一個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語文教師。
綜上所述,課本劇是一種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是一種非常值得深入踐行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課本劇的教學作用,有必要總結實踐中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從而為課本劇推廣提高服務。
(作者單位:吉林省雙遼市服先鎮向陽中心小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