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81)
由普查數據分析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變動情況
□王 明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81)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別對少數民族總和生育率、出生人口、平均育齡婦女年齡、孩次比例及人口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少數民族婦女生育水平有所降低,總和生育率由2000年的1.66降為2010年的1.49,雖然始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全國人口生育水平差距大大縮小。且隨著經濟發展及各族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我國各民族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也是大幅推遲。
少數民族人口變動;生育水平
由于粗出生率及一般生育率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人口年齡結構和育齡婦女年齡結構的影響,并不能真實反映生育水平的差異,不適合在各民族之間進行相互比較,因此,本文采用總和生育率作為衡量生育水平的指標。
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f(i)為i個年齡組的婦女生育率。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2010年全國人口總和生育率為1.18,漢族為1.15,少數民族人口總和生育率為1.40,比全國人口總和生育率要高0.22‰,比漢族人口總和生育率高0.25。同時,與2000年相對比,2010年全國人口、少數民族人口、漢族人口各自指標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0.04,0.29和0.03。由此可以看出,少數民族降幅要遠遠高于漢族的降幅。
2010年18個百萬以上人口少數民族總和生育率匯總如下,從高到低分為布依族、維吾爾族、侗族、哈薩克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壯族、瑤族、土家族、回族、傣族、藏族、白族、蒙古族、滿族和朝鮮族。其中總和生育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5個民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僅有3個民族,分別為蒙古族(1.09),滿族(0.92),朝鮮族(0.62)。
從2000年到2010年間,全國總和生育率由1.22降低到了1.18,降低了0.04‰。1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中,除壯族、瑤族、哈薩克族略有上升外,上升幅度分別為0.18,0.13,0.19,其他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人口生育統計分析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生育水平的計量分析和生育模式的描述分析。一定時期內人口生育水平的高低,是通過一系列的生育指標來描述的。而出生人口是人口統計中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一種人口指標,因此分析其變化情況便顯得尤為重要。
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總出生人口有所下降,下降了7365人。其中,除維吾爾族、壯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和彝族這6個民族出生人口數有所上升外,其余12個民族的出生人口數都有所下降,依下降幅度較大的前三位分別為彝族、布依族、苗族,下降人數分別為15586人、13506人及13319人。
為分析各少數民族早育情況變化,本文擬采用婦女平均生育年齡這一指標來進行分析。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x為確切年齡,即年齡組下限年齡;
n為年齡組組距;
nfx為(x,x+n)歲年齡組婦女生育率。
由上述公式我們計算得到了2000年及2010年各少數民族的平均育齡婦女年齡,2010年我國平均育齡婦女年齡為28.48歲,與2000年相比,有所升高,提高了2.52歲。2010年18個少數民族中,有6個少數民族的平均育齡婦女年齡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依次分別為朝鮮族、哈薩克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及壯族,甚至于朝鮮族的平均育齡婦女年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94歲。
從2000年到2010年,1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中,全部少數民族平均育齡婦女年齡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朝鮮族增幅最大,為4.31歲。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少數民族僅有三個,分別為朝鮮族、蒙古族及滿族。
孩次比例,反映出生人口的孩次構成情況。公式為

其中,
BRj為j孩次比例;
Bj為期內j孩次出生嬰兒人數;
B為同期全部出生嬰兒總數。
平均孩次,反映該時期活產嬰兒的平均出生順序數。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
j為平均孩次;
2000年,全國人口一孩、二孩比例及平均孩次分別為:0.68、0.26及1.40。少數民族一孩率高于全國水平的有3個民族,依次分別為朝鮮族、蒙古族及滿族;二孩率除朝鮮族和蒙古族這2個少數民族外,其他各民族均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全國平均孩次來看,僅有3個少數民族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朝鮮族(1.16)、滿族(1.29)、蒙古族(1.30)。
2010年,全國人口一孩、二孩比例及平均孩次分別為:0.62、0.31及1.46,相對于2000年,一孩率有所下降,二孩率及平均孩次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增幅分別為-0.06、0.05、0.06。少數民族一孩率高于全國水平的有4個民族,依次分別為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及傣族;二孩率除朝鮮族、蒙古族及滿族這3個少數民族外,其他各民族均不低于全國水平;就全國平均孩次來看,僅有5個少數民族略低于全國水平,分別為朝鮮族(1.20)、滿族(1.33)、傣族(1.35)、蒙古族(1.35)及白族(1.43)。
我國少數民族婦女生育水平有所降低,總和生育率由2000年的1.66降為2010年的1.49,雖然始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全國人口生育水平差距大大縮小。其中,2010年,已有朝鮮族、滿族兩個少數民族總和生育率降到1.00以下。數據顯示,由2000年到2010年,我國總出生人口下降了7 365人,1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中,除維吾爾族、壯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和彝族這6個民族出生人口數有所上升外,其余12個民族的出生人口數都有所下降。少數民族生育水平的降低,一方面受到國家生育政策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10年流動人口增加導致的人口漏報。
隨著經濟發展及各族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我國各民族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也是大幅推遲。2010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為28.41,較2000年增加了2.52歲;漢族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為28.48,較2000年增加了2.59歲;少數民族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為28.01,較2000年增加了1.82歲。從2000年到2010年,1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中,其各民族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年齡均有所上升,朝鮮族增幅最大,為4.31歲。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一孩、二孩率及平均孩次分別為0.62、0.31及1.46,較2000年一孩率有所下降,二孩率及平均孩次均有不同幅度上升。近年來,少數民族二孩生育政策相對較寬松,二孩率及平均孩次分別高于全國水平0.04、0.12。且從2000年到2010年,少數民族各孩次比例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均有所縮小,逐漸趨于全國人口平均水平。
1004-7026(2017)21-0026-02
C924.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17
王明(1993.5-),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統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