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力+童仕凱



【摘 要】近幾年來影子銀行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不可忽視的問題。在金融創新的同時如何進行影子銀行監管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子銀行體系規模及結構變動,并分析由規模及結構變動引發的風險。
【關鍵詞】影子銀行;規模;結構;風險
一、引言
在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金融創新的持續深化,金融監管力度加大等經濟環境影響下,中國影子銀行在近十年達到迅猛發展,由于其內生的期限錯配、高杠桿性和交叉感染性帶來的高風險性,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影子銀行規模急速擴張給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造成不良影響。
二、影子銀行的界定和范圍
金融穩定委員將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界定為: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行使著商業銀行的融資借貸功能,但存在形態、運行機制和監管政策等與傳統商業銀行不同的融資機構、業務和工具。
在國內,IMF發布的《中國金融系統穩定評估報告》以列舉式的方法界定了我國影子銀行的范圍。第一類為傳統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業務,主要包括理財產品、委托貸款、未貼現承兌匯票等。第二類為具有類銀行功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的部分融資業務,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有信托公司、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典當行等。第三類就是非正規金融借貸,主要形式是民間借貸和債券類私募基金。
三、我國影子銀行的規模變動
影子銀行規模整體處于增長趨勢,2008年之前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到25萬億左右,2008年到2009年影子規模發生較大回落跌至20萬億萬以下,主要原因是美國次貸危機全球經濟下行,2008年底年底政府四萬億計劃的推出滿足了社會融資需求,短期內促使影子銀行規模緊縮。2010年到2015年影子銀行規模又處于一個平穩發展階段,總量維持在30萬億左右,但2015年以后影子銀行規模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
四、影子銀行結構變動及風險分析
從近幾年影子銀行的結構圖中,可以看出理財產品對接資產增長最為迅速,未貼現承兌匯票占比出現明顯下降,從核心影子銀行構成(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來看,從2012年占總影子銀行規模的60%下降到2015年的42%,主要來自于未貼現承兌匯票占比的下降,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變化相對穩健。
(一)銀行理財產品變動及風險分析
總體來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總量持續增長且已達到一定規模,要注意防范其帶來的幾個潛在風險。一是產品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銀行大多將短期理財產品投向長期資產,為按期兌付客戶收益,部分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后續發售、其他理財產品或銀行自有資金提供流動性支持,解決錯配的手段較為有限,可能會出現理財產品無法到期兌付的情況,引發流動性風險和擠兌風險。二是銀行與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合作的交叉傳染風險,一旦理財產品資金鏈斷裂就極易引發金融各行業之間風險的交叉感染,不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核心影子銀行變動及風險分析(表2)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屬于影子銀行業務。2002年到2009年年度增量規模較小,大致在-700到7000億元波動,2010年到2013年增量規模較大,但從2014年開始出現負增長趨勢,銀行未貼現承兌匯票出現下降趨勢并持續到2016年。截止到2016年底,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3.9萬億元,同比下降33.4%。
委托貸款是指企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個人提供資金,由銀行根據委托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等代為發放、監督使用并協助收回的貸款。2016年年度委托貸款增量達到3.7萬億元,截止2016年底委托貸款余額為13.2萬億,同比增長15.8%,全國委托貸款規模不容小覷。委托貸款是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產品,在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委托貸款業務已成為金融機構實現表內資產轉表外通道的重要工具之一,金融機構實質需承擔較高風險。一是信用風險,銀行委托貸款雖然不占用銀行的貸款額度,但直接增加了借款企業的負債總量,從而相對降低了借款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償貸能力。二是合規風險,借款人利用委托貸款向產能過剩行業或不達標項目投入資金,受托行對貸款資金使用和支付監控不嚴,將導致資金用途不合規,一旦出現問題銀行將承擔償付風險。
信托貸款是指信托機構通過信托計劃募集的信托資金,對自行指定的單位和項目發放貸款。從2006年到2016年底信托資產持續增長,2016年信托貸款余額為6.3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信托貸款快速增長,可能出現以下風險:一是剛性兌付形成產品收益與風險不匹配,造成兌付壓力。信托公司為自身信譽和經營考慮,自愿為客戶承擔風險,近年來出現大量高收益零風險的畸形產品,長期形成兌付風險。二是信托貸款可能會帶來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信托公司不按信托合同約定,不當處理信托財產而給委托人帶來損失的風險。三是政府和信托公司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信托激增累積的風險,2012年開始,銀監會對企業債監管趨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與信托公司推動基建信托快速發展,但該項目資產回報率不高,很難到期償付高額債務,只有不斷利用信托渠道融資償還舊債務,造成信用風險升級,到期償付壓力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