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采訪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院士這一天,十九大閉幕式的直播即將開始。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這句話,孫穎浩院士從醫療工作者的角度,有著深刻的體會。
中國醫療資源分布的區域不平衡非常明顯,而醫療水平與百姓的生活水平、幸福感有著直接的聯系,看到這樣的現狀,作為醫生和全國泌尿科專業領域的領頭羊,孫穎浩院士一直想要做點什么。

這個醞釀了很久的想法,最終通過 “走遍中國前列縣(腺)”公益活動實現。今年10月,第六期活動創下啟動以來參與站點最多的紀錄,500多名全國各地的優秀泌尿外科醫生,在68個基層醫療機構,對12000余名患者進行了現場義診、科普宣教,實施了373臺公益手術,開展了208場學術講座。
讓發起者孫穎浩感到欣慰的是,公益活動不僅達到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解除貧困患者病痛的目的,同時還讓醫生們得到了一次自我教育、凈化心靈的機會,很多醫生在活動中重溫“仁術濟世”的初心,告誡自己不忘來路。
第二十四屆中華醫學會全國泌尿外科年會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在這個全國性的泌尿外科學術會議上,今年新增了一個特別環節:向在“走遍中國前列縣(腺)”公益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醫生頒發獎章。孫穎浩說,希望醫生們可以認識到,我們醫生不僅技術要好,更要有人間大愛,要有家國情懷。
身邊人評價孫穎浩院士“俠骨柔腸”,談到發起公益活動的初衷,有著40多年軍齡、做了30多年醫生、從住院醫師成長為院士、校長的孫穎浩教授說,當看到弱者得到幫助、患者重獲健康時,是自己內心最有幸福感的時刻。
《新民周刊》:是什么原因讓你萌發了發起一個大型公益活動的想法?
孫穎浩:我們醫生這個職業,天然就是有愛心的,評價好的醫生,應該至少有兩點,即仁心和仁術。你看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幾家醫院,最初創立時,都是為了回報社會。梅奧診所的創始人是一位在軍隊中行醫的醫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這位醫生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診所,服務退伍的傷兵。
“用高超的技術回報社會,用高尚的醫德溫暖社會”——這句話不是口號,是我們工作的目的,是我們的行動。中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相對比較弱,醫生應該為解決這個矛盾做一些貢獻。
另一個想法是,這些年醫患之間不信任,我覺得是很多人對我們的醫生群體不了解,醫生中的大多數是正能量的。怎么讓大家了解醫生呢?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要通過行動讓大家看到醫生的形象——醫生不是只為錢工作的,在公益活動中,我們的醫生沒有任何報酬,但大家很開心。
當然,做公益活動你也可以說我有“私心”。我在想,我們現在大江南北的泌尿科同行,大家各忙各的,等我們都老了,還有什么機緣能夠聚在一起呢?如果通過公益活動這種形式還能聚一聚,一起為患者做點公益性的服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做一年、兩年就結束了,我希望活動能夠形成品牌,10年、20年一直做下去,讓這種公益的精神傳承下去。
《新民周刊》:發起時,是否想到發展的速度這么快?

孫穎浩:確實沒有想到同行們的熱情這么高,規模擴大的速度這么快。
我是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自己又常年專注于前列腺疾病的診療研究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績,所以大家叫我“縣(腺)長”,2016年發起活動時,我們就用了這個諧音,叫“走遍中國前列縣(腺)”,大家一聽名字,就知道我們是干什么的。
《新民周刊》:每次活動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一起啟動,為什么用這種形式?
孫穎浩:活動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每年主辦單位會挑選幾個周末時間,向全國的泌尿外科醫生發出報名通知,大家通過網絡自愿報名。全國幾十個牽頭單位會各自物色和聯系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是二級及二級以下的醫療機構作為公益活動的承辦單位,公益活動側重放在老少邊窮地區。
為什么要統一時間行動呢?我們希望有一點儀式感,醫生們互相感染,形成熱衷公益的氣氛。醫生就是應該高調地做慈善,這對于醫生群體的自我教育,對于讓社會了解醫生,都是有好處的。
《新民周刊》:由某個醫學專業的醫生自發開展的大型公益活動,這種形式國內很少見,怎樣讓活動辦得更加長久?
孫穎浩:我們這種形式,是醫生自愿的行為,沒有任何壓力,反而讓大家有更大的主動性。像已經參加活動多次的黃健、周利群、張旭、馬潞林、夏術階、鄭軍華、高新、魏強、王少剛、張騫、王林輝、許傳亮等等都來自北上廣等醫療發達城市,都是大專家,平時都是一號難求的,大家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甚至推掉一些工作,就為參加這個活動,我自己也深受感動。
教授們帶著自己的年輕骨干來參與公益,也是對年輕人的言傳身教,我相信這些精神和情懷,是會感染到年輕人的。
醫生們付出這么多,我們主辦單位也沒什么物質獎勵,就發一枚獎章,這是精神上的獎勵,是對他們公益精神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