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文藝復興三杰,20余位大師, 459件真跡,橫跨 500多年的歷史……深秋的上海迎來了史上罕見的重磅展出——“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從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珍品,到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的作品,再到現當代藝術大家安迪·沃霍爾、博伊斯、達利、杜尚等向文藝復興致敬的作品,一場文藝復興精神文化盛宴,擺在人們面前。位于喜瑪拉雅美術館的展覽從9月28日開幕,一直將持續到12月23日。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大展不僅旨在讓中國觀眾看到重磅真跡,更試圖還原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輝煌,尋找5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精神,在展示大師級的作品之余,尋找他們與當下的鏈接,希望通過重提文藝復興精神,引領文藝“滬”興。
那些響徹歐洲美術史的名字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魯本斯、多納泰羅……這些響徹歐洲美術史的名字,你從前或許看過畫冊,看過復制品,看過3D效果圖,但這一次來的,通通都是真跡!
此次大展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達·芬奇理想博物館三方合作。在9月20日的開箱儀式現場,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貝利尼家族21代傳人、貝利尼博物館館長路易吉·貝利尼、達·芬奇理想博物館國際協會主席阿涅塞·薩帕托、達·芬奇理想博物館館長亞歷桑德羅·維佐西悉數到齊,共同揭幕大展的3件“開箱作品”——

達·芬奇的素描《騎士》被認為是他未完成的一幅作品——原本是一本書的夾頁,貝利尼家族在發現后將其收藏,畫面上至今仍留有折疊過的痕跡。米開朗基羅的彩繪灰泥作品《耶穌下十字架》,同樣來源于貝利尼博物館,描繪的是“耶穌下十字架”的場景,一個同時代的畫框使這幅多色浮雕更顯珍貴和卓越。而拉斐爾的布面油畫《施洗者圣約翰布道》,以他的天資和嚴謹柔雅的演繹技巧,描繪了施洗者圣約翰的布道場景。不管是誰注視到這幅畫時的第一感覺,都是色彩鮮艷,尤其是祭服和服飾的黃色和紅色及構圖的完美均衡。
不僅有如此重量級的三件珍寶作為“開箱作品”,大展還采用三大板塊的展區,試圖重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
第一板塊就堪稱是整個文藝復興的重現——600多平方米的中心展廳鋪以神秘的黑色鏡面地板,以VR虛擬現實投影技術還原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天頂畫面,呈現的正是“蒙娜麗莎”的世界——文藝復興以來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系列,包括薩萊的《裸體喬康達》(約1516);創作于16世紀、至今未知作者的蒙娜麗莎;馬歇爾·杜尚的《L.H.O.O.Q》(俗稱“帶胡須的蒙娜麗莎”);皮耶羅·馬費索里的《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和中國的長城》;安迪·沃霍爾的蒙娜麗莎以及薩爾瓦多·達利以蒙娜麗莎原作創作的《達利的胡須》等等貫穿藝術史的蒙娜麗莎。
第二板塊以來自貝利尼家族的收藏為主線,五個展廳分別還原了貝利尼家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客廳、餐廳、起居室、私人禱告廳以及收藏廳。每一個空間除了陳列家具、裝飾擺件以及掛毯等古董作品以外,文藝復興大師巨匠的經典之作也穿插在內,包括達·芬奇的《自畫像》(1505-1510),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下十字架》(1510-1530),拉斐爾的《圣母子》(約1507)等;以及文藝復興早期、15世紀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納泰羅的《圣母與子》(15世紀)、卡納萊托的《隨想:威尼斯大拱廊》(約1765)、魯本斯的《丘比特與普賽克》(16世紀)、貝亞托·安杰利科的《圣母瑪利亞和圣子》(15世紀)等等。
第三板塊則以“神話與較量”(Myth & Rivairy)為主題,呈現來自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經典收藏。展覽創造了一個與15-20世紀間重要作品近距離相遇的機會,從德西德廖·達·賽蒂尼亞諾、安托內羅·達·梅西那、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一直到杜尚以及其他將達·芬奇看作是古代先鋒的現當代藝術家們。試圖還原一個去掉光環后真實的達·芬奇,還原他的語境,他留給世界的遺產和關于他的神話的共通性——尤其是以“達·芬奇與中國”作為收尾,更凸顯了達·芬奇的魅力行諸世界無礙。
大名鼎鼎的貝利尼家族
你可能已經發現,此次大展中的許多珍品(包括3件開箱作品)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地方: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而這個博物館背后,又指向了一個在文藝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貝利尼家族。
在意大利,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家族,他們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分支,是威尼斯畫派領軍人吉奧瓦尼·貝利尼的后人,他們傳承 600多年,歷經 21 代,整個家族在紐約、倫敦、摩納哥、威尼斯、佛羅倫薩建有多座博物館,館藏超過 20000件藝術珍寶……毫不夸張地說,貝利尼家族就是世界收藏史上的一個傳奇。
而此次大展的聯合策劃人,正是貝利尼家族第21代傳人路易吉·貝利尼(Luigi Bellini)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館長、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據悉,貝利尼家族傳到第21代只剩兩位家族成員,一位是路易吉·貝利尼先生,另一位是他的堂姐,如今住在加勒比海,過著比較現代的生活,沒有結婚生子。而家族中仍然活躍在古董界、藝術界的,就只剩路易吉·貝利尼一人。
在路易吉看來,“我們的家族人數并不是那么多,但是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這個重要性是對人性來說的。我們的家族成員分散在世界各地,在他們生活的城市留下了一些重要而有價值的東西,也留下了很重要的意義。幾百年下來,家族傳承最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文獻。很可惜的是,一次洪水毀掉了很大一部分文獻,但還有一些。我的祖父在二戰結束以后,重建了被毀壞的三圣橋,那是這個城市的象征之一。洪水之后,我們不僅把錢捐給受災的人,也買來了他們需要用的一些生產工具。他們可以用這些工具重新開展自己的生產,獲得自己的生存來源,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家族更加重視的是人本身,而不是金錢?!?

對他而言,繼承家族遺產的最重要使命,就是“如何讓文化受到尊重”,“讓文化和商業的結合往前走”?!八晕幕@個詞對我來講是一個關于道德的概念。如果我不繼承文化事業,對家族來說是不道德的行為。我之前有一位阿拉伯朋友,來到我的辦公室,他開玩笑地說,這畫非常美,但是你是生活在金籠子里面的鳥。不管你多么神圣多么美麗,最后你會在這個地方離世。不管多么漂亮,多么好的古董或作品相伴,你終將會在這兒離世。”
年少時的路易吉·貝利尼最想做一個歌手,也出了很多唱片?!暗羌依锏呢熑巫屛也坏貌环畔吕^續做歌手的愿望,來繼承家族事業,這是一種責任。為這個責任,我便投身于這個家族事業。我現在的重點就是讓我的女兒習慣加入這個事業,不管她愿意還是不愿意,因為我只有這個女兒?!?p>
路易吉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在時尚產業當設計師,二女兒在從事家族事業。二女兒之后是否還必須傳給家族成員?他說未必,“最重要的是傳承”,他并不介意外姓,只要藝術得以傳承。
中國的藝術品產業還沒有到家族傳承的階段,但毫無疑問,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財富積累迅速且數額龐大,同時也面臨著中國社會的財富轉型。對于社會轉型中的財富傳承,路易吉有自己的看法?!坝幸粋€叫做文化經濟學的概念:很多人覺得文化和經濟是兩個分開的概念,其實不是。對于我來說,文化是在經濟當中的,提文化經濟概念,一方面是讓年輕人尊重藝術,尤其本國的藝術、挖掘出來的原來存在的藝術。同時讓他們明白,這些東西是可以跟財富結合的。它們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跟經濟結合,而不是完全獨立于經濟。另一方面是要教育和宣傳,我自己也在做。我創建了藝術經濟的學科,通過學習、考試,了解藝術經濟。這個概念和中國不一樣,不是通過經濟學習來駕馭藝術經濟,而是讓兩者相互交融在一起。這個學科已經形成了理論,也有羅馬的學校,比如羅馬大學等招了很多人做這個課題。但是由于年齡的問題,我最終并沒有實現它。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一個城市經歷了災害后,如何重新用藝術結合經濟的方式,把這個城市重建起來。”
再現文藝復興之光
是次大展的珍貴性,不僅在于她帶來了如此難得一見的眾多重量級作品,更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努力還原了“文藝復興”的風貌和精神。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重生”。這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表面上是推動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質上是在思想和文化領域里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學斗爭。其中主要的表現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
可以說,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場史詩般的波瀾壯闊的人文革命。經歷了500多個春秋歲月,它的光輝依然輝耀世界歷史,亦給后人以持續的滋養和啟迪。它是人類文明進程當中重要的里程碑,更是處于人文缺失和迷茫狀態的當代社會的指路明燈。
當年,文藝復興的最大貢獻是沖破中世紀的黑暗,把人從上帝那里解放出來,也直接引發了啟蒙運動,進而推動西方工業革命,使這場革命波及全球,改變了世界。
當今,世界處在紀元更替的重要時刻,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更為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人類文明亦將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互聯、信息革命、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社會課題都將推動社會更新、顛覆、重構。
在眼下的中國,重提“文藝復興”的價值,遠不止是珍品重現那么簡單。當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經濟、新模式、新技術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令我們的精神世界出現困惑和迷茫,5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依然能帶來諸多啟迪,啟發我們回歸以人為本,回歸生命的本質和原點。
10月25日,伴隨著大展的舉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還召開了一場名為“新文藝復興”的高峰對話,戴志康、沈其斌、亞洲博鰲文化傳媒學院院長羅丹、澳大利亞國寶級藝術家茉伊拉·菲努肯(Moira Finucane)等人,以“新文藝復興——振興中華文化、藝術照亮未來”為主題,圍繞現階段中國的藝術生態和審美教育紛紛展開討論。

在沈其斌看來,“偉大的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文明之光,它用人文的方式,把人性從壓抑的中世紀中解放出來。當今中國,也亟需一場深刻的人文啟蒙運動,來振興中華文化。”
在對話現場,還舉辦了“新文藝復興使者”榮譽授予儀式。據悉,“新文藝復興使者”主要面對全國專業藝術教育者進行課堂外的教育聯動,讓更多的學生走進美術館,體驗多樣生動的審美教育。沈其斌表示,“新文藝復興使者”旨在通過整合社會大眾的各方力量,把新文藝復興的火焰能夠傳遞給更多的人,并希望新文藝復興使者珍惜榮譽,以此次展覽為契機,進一步為實現一帶一路下的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復興而助力。
探索文藝“滬”興
沈其斌與路易吉進行了一場“關于新文藝復興的對話”。在沈其斌看來,“今天我們不需要考慮人和神的問題,面對的卻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后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帶來新的社會危機。這種危機涵蓋環境、生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國家與國家間的利益爭奪,是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泛濫,淹沒了傳統的人文精神,使其衰落。而有關新文藝復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當中展開的?!?
對此,路易吉表示認同:“首先人們還是要反思人和物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流轉,社會變得非常物質化,人們慢慢忘掉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有自己的身份和文明象征,反而變成了錢和物質的奴隸;或者說人創造了一些東西,一些產品,或者是錢,反而受制于它們、沉迷于追求這些被人創造出的東西。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真正的概念是所有的事物要圍繞人這個核心。人創造事物,是為了人本身,而不是讓更多人陷于追逐事物。人要立于事物之上,這個是核心的概念。”
早在1984年,路易吉就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的物質化,當時,他創作了一份宣言,號召各行各業的人來簽名參與,共同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復興,探討人原本的價值。
“在那個時候我就注意到人們更多地嘗試追求物質的東西,政治的東西,而對人本身,人與人之間的價值的思考是缺失的,忘了事物應該服從于人?!甭芬准f,“當時找了各行各業的人簽這個宣言,包括藝術家、醫生、音樂人、律師、學界的人。我們共同推動這個宣言,出了很多新書,辦了很多展覽,在不同的城市交流。當時還在阿西西辦了一個很重要的展覽。阿西西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是圣·方濟各的家鄉,圣·方濟各是意大利很重要的人士,也是意大利對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之一。我們將四位在雕塑界互為對手、或者是意見針鋒相對的雕塑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覽,里面包括亨利·摩爾的作品。四個月的時間有約70萬人來參觀。在展覽開辦之前,藝術家互相之間都并不投契,甚至是互相討厭。我們首先做了這么一件事:先以一位與亨利·摩爾不對付的人的名義寫信給亨利·摩爾說,我想跟你討論,想跟你保持友好的關系。實際這位藝術家并沒有寫這封信。亨利·摩爾收到這封信,以為是對方示好。之后亨利·摩爾給對方回信表示,基于你對我的尊重,我們可以一同參加展覽。但在背后,其實是我在促成這件事。為什么選擇阿西西?因為它是圣·方濟各的故鄉,有博愛,不僅人和人,還有人和動物和諧的相處?!?p>
“意大利有一句諺語‘如果人能打掃自己的房間,把家里弄得非常干凈,那為什么不把門外面的景色也打掃干凈呢?這樣的話就可以把一座城市變得非常干凈?,F實情況是,太多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小空間,把自己的家搞得非常好,這個地方可以延伸開來,可能是自己的生活圈,或者自己的學術領域,卻不會看看去窗戶外面別人在干些什么事情,別人怎么想的。”在路易吉看來,如今的中國,相比于意大利其實更容易推進新文藝復興,“因為中國比意大利的歷史可能還要早一兩千年。意大利也好,中國也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兩個民族都有非常好的文化傳統、意識傳統,所以兩個民族對待一些事情的姿態是非常相似的,碰到一起的時候是非常親近的,很容易達成共識。文藝復興是意大利的建國之本,而這個世界最新的就是中國,這個時代是中國的時代,中國代表著新,意大利則代表他們已經經歷過的那場文藝復興,所以中國和意大利是開展新文藝復興運動最有代表力的兩個國家?!?/p>
在大展的序言中,路易吉寫道:“藝術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的視覺刺激,更在于其中蘊含著的感染力。就如兩人對話,聆聽彼此心聲,其效果將不單純是信息的交換,而是相互激發出各自新的觀點和創作行為。意大利和中國是兩個極富感染力的文明古國。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陶瓷藝術,它隨著絲綢之路進入了歐洲,特別是青花瓷,引領了歐洲人的審美和時尚,也推動了西方和中東陶瓷器皿的演變。而以人文主義為綱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更是革新了人類看待世界的觀點,亦最終影響了中國的現當代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家,猶如漫天繁星,讓人高山仰止。敬仰之余,我們亦想以一定的方式親近他們,或者使他們更加親近我們。這樣一來,我們方能更深刻地觸及那些靈魂的溫度,受其啟迪,以開創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藝復興?!?/p>
沈其斌對此亦表示認同,而他更特別強調:“文藝復興不僅僅意味著藝術,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運動,本次展覽不只是簡單的展示大師級的作品,而是希望通過重提文藝復興精神,引領文藝‘滬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