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敏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十九大報告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當前,我國仍然有4335萬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16年底數據),他們渴望過上美好富裕的生活。
滿足貧困人口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體現,也是補齊民生短板的重點目標群體。新時代的扶貧開發除了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之外,也要致力于滿足貧困人口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扶貧與扶志相結合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注重扶貧與扶志相結合。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深度貧困地區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改進工作方式,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一些貧困地區(如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交通和信息發展滯后,與外部交流機會少、經濟聯系弱,傳統社會特性濃厚,加上扶貧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扶志工作方式方法,貧困人口缺乏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意識,貧困文化現象比較突出。這主要表現在貧困人口缺乏現代進取精神,安于現狀,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內生發展動力,缺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就要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必須解決好志氣的貧困、思想的貧困、知識的貧困等問題,增強貧困群眾的信心和發展意愿,激發貧困人口發展的志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真正將“輸血”變為“造血”,使貧困群眾由被動的“要我脫貧”變為主動的“我要脫貧”。
注重扶貧與扶智相結合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注重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提高人的自我發展能力,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貧困地區往往社會文化和教育水平比較低,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不足。這既是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也是其貧困的重要體現。提升人力資本水平能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扶貧的治本之策,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減少致貧原因和消除貧困現象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著力加強智力扶貧,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從幼兒園到大學貧困家庭子女資助全覆蓋制度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對口支援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推進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和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不斷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促進扶貧資源措施與貧困人口發展需要相銜接
貧困人口特別是深度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低,盡管具有發展意愿,但僅依靠自身努力很難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外部力量要給予其相應的支持和幫助。新時代的扶貧開發要以貧困人口為中心,牢牢把握貧困人口最為直接現實的發展需求,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促進扶貧資源措施與貧困人口發展需求相銜接,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針對貧困人口發展需求的多樣化,依靠駐村幫扶等力量,把握貧困對象動態的發展需求,實施一對一、精細化的幫扶措施,促進幫扶資源到村到戶。針對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的復雜性,以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形成的扶貧信息為依據,不斷完善“五個一批”的多元化幫扶路徑,積極構建涵蓋所有貧困對象及其發展需求的扶貧政策措施保障體系。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加大貧困地區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社會保障等投入,滿足貧困人口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而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則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將深度貧困地區作為今后幾年脫貧攻堅的重點
深度貧困地區是資源條件差、地理位置偏遠、發展基礎薄弱、經過長時期扶貧后仍處于整體貧困和深度貧困的地理區域及其貧困現象。我國深度貧困地區集中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地區等區域。深度貧困地區的形成除了自然、歷史等客觀原因外,也與該地區的貧困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進而循環累積密切關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要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優勢兵力打好攻堅戰。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要實施革命老區振興、民族地區奔小康等行動。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全面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健全深度貧困地區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突出問題,建立健全農村支出型貧困家庭社會救助制度。整體推進深度貧困地區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加快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打通脫貧攻堅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endprint
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礎,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加大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積極發揮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產業、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的杠桿作用,以政府投資為基礎,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環境保護、協調推進原則,統籌區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貧困地區聯通內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制約瓶頸問題。圍繞貧困人口脫貧,抓住貧困地區發展的關鍵環節,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資本有序開發貧困地區特色優勢資源,推進技術創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貧困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著力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活力不強、結構單一等問題。加強貧困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建設,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貧困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促進生態保護脫貧。
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時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擴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對于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深化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資源、資金項目支持等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要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精準發力。完善結對幫扶機制,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推進縣級、鄉級、村級之間的結對和對口幫扶。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優勢互補,深化產業合作帶動機制,發揮東部幫扶省份在資金、技術、產業和管理上的優勢,以及西部地區在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深化勞務協作,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對接機制,探索勞務協作統一規劃、多點培訓、分頭安置方式,暢通合作渠道,提高勞務輸出脫貧的組織化程度,擴大勞務輸出規模。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扶貧開發工作要以貧困人口為中心,準確把握扶貧對象的脫貧需求,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促進扶貧資源措施與貧困人口發展需求相銜接,不斷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和生活水平,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滿足貧困人口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貧困地區發展滯后也是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體現,要將深度貧困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充分發展,為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奠定良好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