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洲+邢貞良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國夢宏偉目標的根本指導思想,為我國各項事業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國教育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路線方針。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教育扶貧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十九大報告把脫貧攻堅作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提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決策,其根本指向是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
脫貧攻堅是系統化的社會建設,在實施過程中更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從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黨和國家始終將教育扶貧作為扶貧開發、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在教育扶貧實踐中更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改革,堅持新的發展理念,使貧困群眾共享教育發展成果,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二、優先發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
十九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首位,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并強調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貧是拔除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師范大學貴州教師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指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管長遠的,必須下大力氣抓好。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思想,彰顯著脫貧攻堅的決心和毅力。
(二)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增強文化自信。在教育扶貧過程中,首先要強化教育引導作用,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中,從精神層面幫助和提高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堅強志向和內生動力。
(三)優先發展教育也是精準扶貧的題中應有之義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十九大報告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教育扶貧能讓貧困地區群眾掌握知識、提升技能、造福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準扶貧。教育扶貧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教育現代化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具體實施中就要進一步聚焦教育扶貧對象、教育扶貧項目、教育扶貧措施,確保教育扶貧實效。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 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保障其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學段得到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教育內容,這是扶教育自身之貧。除此之外,還要依靠教育來幫扶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貧,依靠教育進一步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這就要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辦好繼續教育,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進程,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
三、教育扶貧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舉措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開展教育扶貧工作不僅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化解新時代社會發展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優質均衡教育需求的重要策略。
(一)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提升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
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領域,依然存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充分等問題。人民對教育公平和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貧困地區同樣需要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只有進一步改變城鄉和地域教育差異化的現狀,才能真正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endprint
(二)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大力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我國的教育扶貧主要是由國家自上而下開展的教育幫扶行動,國家和各級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是教育扶貧的主力。充分發揮中央在教育扶貧攻堅中的主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大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力度,調整完善結對幫扶關系,健全有效的幫扶機制,是有效促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關鍵。另外,社會力量是教育扶貧的重要補充,進一步落實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扶貧的激勵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公益性社團、企業、國際組織等積極參與教育扶貧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扶貧的制度和機制建設,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
(三)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力度,促進教育公平
我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一批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文明程度低、生態環境脆弱的深度貧困地區,需要給予更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就要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從政策制定、規劃編制、資金安排和項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強化統籌能力,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群眾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
四、教育扶貧是扶志和扶智行動,
是脫真貧、真脫貧的根本保障
十九大報告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提出“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這是教育扶貧的根本所在。
(一)扶貧先扶志,不斷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貧困群眾是教育扶貧的主體,必須激發他們“依靠教育脫貧一批”的主體意識,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引導他們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精神,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強化貧困群眾在教育扶貧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積極脫貧意識,幫助他們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共享美好生活。
(二)扶貧必扶智,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養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教育扶貧的根本也是培養人,除了保障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外,同時要側重發展職業教育,發揮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面向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加強農民工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等,提升貧困地區自身脫貧能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既是教育扶貧的重要目標,也是教育扶貧的有力支撐。通過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有效解決當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提高鄉村教師的整體水平,為教育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三)健全教育扶貧工作機制,確保教育扶貧扎實有效
按照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創新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建立脫貧攻堅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六大體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制度保障。教育扶貧同樣要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中央機關包括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等有關部門要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教育扶貧工作。省級政府負責統籌組織、制訂實施工作方案和推進計劃。地市級政府加強協調指導,督促縣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明確責任分工,細化政策措施。縣級政府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落實各項具體政策和工作任務,切實提高政策和項目的執行效率,扎實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管理體制,持續完善教育扶貧制度建設、持續完善財政保障體系、教育扶貧監督體系、教育扶貧考核體系、教育扶貧退出機制等,確保教育扶貧事業有章可循,扎實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