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磊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經驗總結法,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從教育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視角,對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人性教育進行剖析,使廣大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過程存在人性教育現象能夠更清晰的了解,以此喚醒中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不應忽視對學生人性教育的培養。
關鍵詞:中學生 體育教學 人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0—0132—04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形式體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的體育工作者一直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怎么樣能使體育教學真真的體現和達到“健康第一”“終生體育”“全人教育”等教育指導思想,這其實是我們每個體育人的最終目標,然而,觀之我們現今的中學體育教學,因為“應試”教育的需要,體育教學內容已變的單一化,對于體育工作者來說,是每節體育課重復著應試考試內容,對于學生而言,總是被動的參與者,這些是和體育教學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當然,這其中對于中學生的人性教育的忽視,也是不爭的事實,本研究把中韓美學者對于人性教育的觀點和體育課程的特點,進行了條理性的整合,列舉出體育教學中進行人性教育的種類,以此喚醒中學體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不應忽視對學生人性教育的培養。
1 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從2011年10月在轟動一時的廣東省佛山市“小悅悅”事件、2012年11月貴州畢節市5名男孩在垃圾桶被凍死事件,到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等,無不反映出了在如今高速經濟發展背后人性道德缺失的問題,就像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陳道明在2015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著急的是人性、價值觀的墜落”。那么,針對諸如此類問題的出現,我們不僅要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更要探尋解決的辦法。
人性教育是對人性的理性體認、善性啟發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豐富性教育。[1]陳云愷(2002)認為人性教育與人文教育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人性教育是式實現人文教育的“課程方法”,強調在課程中滲透“人性”“人情”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從課程教育的視角對人性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剖析。[2]劉易平,盧立昕(2013)從教育學家潘光旦的人性教育思想出發,認為教育應該回到人自身,應根據人的性別、通性、個性等不同的特性出發,要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應回到人的自身,實現健全的人性教育。[3]馬俊驊(2011)從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強調人性教育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靈魂,認為學生在應試教育相適應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地位難以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健康的心靈情感和自由的健全人性往往被教育者忽視,要改變這一現狀,應從學生的人性教育開始。[4]那么,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人性教育的內容和地位,又是什么樣狀況呢?
體育課程的特點是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性課程,它與德育課程,智育課程、美育課程、勞動課程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24年,體育界老前輩馬約翰先生撰寫的《體育的遷移價值》的文章中,認為在運動場上“是培養學生品格的好場所,可以批評錯誤,鼓勵高尚,陶冶性情,激勵品質。”艱苦的訓練可以“培養青年們勇敢的精神,堅強的意志、自信心、進取心和勝利的決心”[5],他認為運動場上表現出來的種種性格表象其實就是人性價值的遷移,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對體育活動中存在人性價值進行了具體的描述。美國教育學者Weinberg,Gould(2003)認為體育教師的教學指導和訓練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性教育的發展具有很高的意義,體育教師對于人性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地位、重要性要重新的認識,在現場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不斷地摸索人性教育方法,進而給予學生最有價值的人性教育。[6]同樣,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國家在2010《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修訂版更是強調:在體育課程過程中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可見在新世代的體育教育背景和要求下,對學生人性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陳云愷(2002)認為,由于歷史原因,在當前我國的教育中,人性教育并未得到重視,在推崇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我們應把人性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來發展和提高,對人性教育本質認識不深導致我們的青少年整體的道德水準下降,人文素質欠缺等。[7]
此外,筆者考察大量關于人性教育先行研究中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教育學課程、歷史學課程、語文教學課程、經濟學課程等為主題的相關研究,但是至今為止, 以體育課程為主題的人性教育的研究并沒有,筆者認為,因為體育課程本身所具有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所以在體育課程中進行人性教育的摸索,更具實際價值。鑒于此,本論文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的現行研究考察的研究方法,對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人性教育進行剖析,使廣大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過程存在人性教育現象能夠更清晰的了解,以此喚醒中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不應忽視對學生人性教育的培養。
2 相關概念
關于人性(Personality)的概念,古代思想家孔子從“性”與“習”關系進行了闡述,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天生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因為“習”的變化,人的本性也就產生了變化,然而,孔子沒有對人的本性給予明確的闡述,直至孟子以“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思想的出現,即人與動物存在差異性所具有的本性。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的發展,當代教育學者對人性的理解,就更為顯性和直白,如,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王海明指出:“人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共性,可以分為一般的、低級的和特殊的、高級的,前者強調的是和動物無差別的行走、攀爬、食欲、性欲等等;后者強調的是創造、理智、意志、思想等等。[8]endprint
人性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準確一點說, 是完善人性的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 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2]美國教育學者Lavay ,French&Henderson(2006) 認為:青少年人性教育過程是以倫理學理論為基礎,依據這一理論,指導者能夠有意圖和有目的為實現人性教育發展的過程,稱為人性教育。[9]
對于人性教育的內容,美國青少年專門教育機構Josephson Institute發表了青少年人性教育的6個核心部分,它們是信賴(Trustworthiness)、尊敬(Respect)、責任感(Responsibility)、公正性(Fairness)、關懷(Caring)和民主的市民意識(Citizenship) 。[10]筆者通過梳理大量關于中外學校體育中的人性教育內容,可大致總結為以下5點: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規則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感和意志品質,為了更便于讀者對人性教育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分別將中、美、韓三國學者對人性教育的內容進行如下總結。
通過以上對中外人性教育內容的比較,筆者認為可將人性教育歸納為:社會化人性教育和個體化人性教育,鑒于此,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人性教育的探尋中,本論文將從對學生社會化情感培養和對學生競爭精神與意志品質的培養的兩方面進行剖析。
3.1 對學生社會化情感的培養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1984)認為“社會化就是指個人學習知識、技能和規范,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11]此外,鄭杭生(1994)認為學校體育目標必須反映社會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體育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和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盡快使學生個體由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對人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學校體育的目標也必須不斷主動地適應這種新的要求。[12]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重要機構之一,那么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我們應從哪些視角對社會情感化進行剖析呢,筆者從大量文獻得知,美國體育學者一直從對學校體育中學生社會化情感培養進行闡述,見圖1;Berkowitz & Bier(2005)認為圖1這5點在隸屬于人性教育中人與人之間合作關系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價值性和有效性[13],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它們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構成,強調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較多是帶著自我意識參與的,有想在體育活動中進行情緒發泄、調節情緒和尋求刺激,也有學生想在體育活動中強身健體、保持體態和娛樂追求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不同,體現了學生自我主觀意識不同;為了在比賽中獲取勝利或為了在課堂中能夠正確的掌握體育技能,學生在遇到困境時候,主動在心理狀態和身體形態上進行自我調整和改變,總之,不論是心理上或動作姿態的上調整,還是調整后的效果如何,都是學生為了是自己能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自我調整的體現,體育教師是要加以鼓勵的。社會意識(social awareness)和人際關系的處理(relationship skills),社會意識在哲學領域是一個大的范疇,本論文僅在中學生體育參與過程中對學生社會意識情感培養的作用中進行闡述,當嬰兒誕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他已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父母乃至整個社會都構成了聯系,同樣,在體育課上,學生個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與周圍的學生、體育老師和體育教學活動組成了一個小的社會群體,體育活動時,個體學生必然要與自己同學和老師有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和接觸,這過程必然會為他們以后的社會適應提供幫助。責任意識的培養(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表現的平常而又樸素,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在籃球比賽中,每個人在場上的分工不同,擔當的責任也就不同,如后衛主要負責組織隊伍的球的順暢進行,前鋒主要負責進攻對方領地,中鋒主要負責籃板與防守等,每個位置都是其團隊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每個環節的密切配合才有可能獲取比賽的最后勝利,責任意識的培養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主要體現的是強健的人格、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優秀的體育教師應當在體育教授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組織中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
3.2 對學生競爭精神與意志品質的培養
體育教學活動最大特點是:體育活動本身具有很強的競爭性,體育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安排,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體育比賽活動中,為了獲取最后的勝利,同學之間存在著身體與身體的碰撞和意志品質上的直接較量,這一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將自己所具備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體育教學活動中的競爭精神與意志品質上對學生潛意識的培養,都為他們以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那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應注意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三點,第一,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安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是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最為顯著的特征,有個人技術和體能之間的較量,也有個人與個人和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較量,當然,不論存在著什么樣的形式,競爭總是存在的,為了最后的勝利和榮譽,學生們傾其所能,縱然最后失敗,但過程中的拼搏競爭意識培養,必將為未來的社會競爭生存中打下基礎;第二,自我競爭與他人競爭,自我競爭強調是在個人技術,個人目標的實現或是團隊競爭中突破自我的競爭,這過程中不僅有學生的自我實現目標,也有在比賽中,克服境遇,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種求勝精神;他人競爭,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往往在團隊比賽中體現的較多,在比賽的規則范圍內,學生通過自己拼搏競爭來體現出學生的個人價值;第三,體育教學活動中樹立學生公平競爭的理念,競技規則是競技比賽的基礎,是比賽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公平競爭”也是在規則的框架下進行的,“公平競爭”不僅是體育競賽的宗旨,也是學生道德教育發展的要求。endprint
其次,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意志品質是指構成人意志的諸因素總和,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人的意志品質存在的形式是多樣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人的意志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隨著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同樣不應忽視,體育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培養了學生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和頑強的毅力等優質的品質。那么在學生意志培養方面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4點重視:(1)自控性的培養,又叫自制力,是指一個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情緒的行為;如在籃球比賽中出現的裁判誤判或是與對手之間出現了摩擦,這時候學生表現出來的自控性的情緒表現,就是意志品質中所要求的重要一點。(2)學生堅忍不拔精神的培養,這種精神主要表現是在學生每當遇到困難時,學生敢于直面困難,解決困難,不放棄任何成功機會,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在言辭舉止中不時的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良好的評價,這樣方可使學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站起來,反復過程后,學生的將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3)果斷性的培養,果斷性是指一個人善于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做出行為決策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為價值的效能性。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跳水、雙桿、籃球關鍵球的投出、鞍馬等都能為學生果斷性培養提供良好的發展可能。(4)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素質是在遺傳基礎之上,在教育與環境影響下,經過主體實踐訓練所形成的性格品質與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通過不同體育項目的學習中,逐漸形成了抗壓、抗干擾等心理品質,教師在教學內容設置中應有意識的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4 結論與建議
學校體育教學過程始終貫穿著對學生的人性教育,體育教學與人性教育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身體的鍛煉和技能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了人性教育,反過來,人性教育發展也為學生在體育鍛煉和技能學習上提供了精神上與感情上的動力。本論文通過對中學生體育教學過程中人性教育的探尋,得知,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性教育發展和提高有重要的意義,集中體現在學生的社會化情感發展和個體人性化發展兩方面,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不應只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應把學生的人性教育的發展列為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注重把課程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方式等與學生的人性教育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陳云愷. 論述人性教育的內容、目標和原則[J]. 中國教育學刊,2002(1):13-15.
[2] 陳云愷. 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課程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2003(4).
[3] 劉易平,盧立昕.教育應該回到人自身——論潘光坦的人性教育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7).
[4] 馬俊驊. 現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性教育[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9).
[5] 許龍成. 體育教育與德育教育耦合之研究[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4,3.
[6] Weinbrg, R, S, & Gould, D. (2003). 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h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kinetics.
[7] 陳云愷.論述人性教育的內容、目標和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2(1):13-15.
[8] 王海名.新倫理學[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180
[9] Lavay, B. W., French, R. & Henderson, H. L. Positive behavior management in physical activity settings. Champaigne, IL: Human Kinetics, (2006).
[10] 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s. [EB/OL]. [2006]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Help You Pursue Victory With Honor http://josephsoninstitute.org/pdf/Sports_HandyGuide.pdf
[11] Greenaawalet, Charles,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R].(1996).
[12] 曹緣純. 構建人性教育的基礎性研究[J]. 教育科學研究,1998:39(3).
[13] 費孝通.社會學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社,1984:115.
On the Human Natur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Lin Lei(P.E.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summary, tak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view of pedagogy, sociology and ethics, to analyze the human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process, tries to have sports teach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cess with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education phenomenon, to awaken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enhancement, also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Key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teaching Human nature educ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