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勤
摘 要 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還遠遠沒有完全建立,今天仍處于一個社會大轉型的過程中。在劉紹華的新著《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里,作者聚焦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諾蘇人在面對國家主導的現代化政經變遷時,對此認知、思索、接受與挑戰的過程,從中折射出當代中國現代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關鍵詞 現代化 轉型 困境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0.063
Abstract China's modern civilized order is far from being fully established, and today it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a gre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Liu Shaohua's book "my brothers in Liangshan: drugs, AIDS and flow of youth",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Sichu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 Yi people in the face of moder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state dominated, the cognition, thinking, process and accept the challenge, which reflects China modernization dilemma when generation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predicament
1 現代化轉型的未竟之路
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之路,若從1840年算起,至今已逾170年。在這170多年中,中國人經歷了各種持續的動蕩和斷裂,以及持續的革命和后來極端的社會整合,激進主義一路高歌猛進。直到改革開放,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重回正軌,國門打開,社會與個人得以松綁,經濟發展突然爆發。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從過去的一個窮國弱國,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然而,經濟突然的大規模增長并不必然伴隨著現代化轉型的完成,恰恰相反,它反而會加速地暴露其在政治上需要發展完善之處,這正是馬克思€Y屛げ?00多年前對德國精英和知識階層的警告。這個警告也適用于今天的中國。
秦曉在《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論》一文中說:“‘當代中國問題可以表述為中國的社會轉型,即從一個前現代性(傳統)社會轉變為一個現代性社會。這一轉型自晚清始已經歷了100多年的歷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未完成的方案(哈貝馬斯語)。”①百年來,中國開啟了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艱難轉型,在經濟、政治、文化學術乃至生活形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巨大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造成的。時至今日,中國前現代社會的傳統的文明秩序已傾圮解體,而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還遠遠沒有完全建立,今天的中國仍處于一個社會大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這一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持續深入的探索。
2 現代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在劉紹華的新著《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里,作者聚焦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諾蘇人在面對國家主導的現代化轉型、經歷巨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遷時,對此認知、思索、接受與挑戰的過程。作者在書中透過國家、社會、個人三個面向展開思考,追尋在涼山利姆毒品、艾滋流行的根源,既有扎實的田野調查為依據,又有獨到的理論分析作解釋,以小見大,從中折射出當代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困境。
回顧新中國的建設發展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國成立伊始,共產黨政權便開始推動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如果我們把新中國建國至今的時間分為毛澤東時期和后毛澤東時期,那么,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時期當權者推動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方式和理念既不完全相同,又有內在一致性。
在毛澤東時期,特別是在1957年“反右”運動之后,一場由最高領袖設計、以建設現代中國和塑造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烏托邦式的政治實驗——人民公社化運動,在1958年的中國農村全面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把中國農村統合成一個個受政治控制的組織單位,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全面消滅私有經濟,徹底改變中國農村傳統的組織架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倫理道德傳統。而后來十年文革,以“破四舊”之名掃蕩一切舊文化、舊思想、舊習俗,幾乎滅絕中國農村的種種宗教、習俗、文化、政治傳統。
在后毛澤東時期,始于1978年的,書中所說的“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實踐,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在共產黨指導下的市場經濟”,②正式拋棄毛澤東時期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治國理念,轉向實用主義色彩鮮明的“四個現代化”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向。由此,由政治權力控制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在中國逐步確立,市場經濟規范開始逐漸成為中國現代化轉型的主導力量,席卷中國大地,改變著城市和農村人的認知和行為。
對比上述兩個時期的中國現代化轉型,我們可以看到兩者的發展方向截然不同。但也可以看到兩者的共同之處,其一,兩個時期的政治體制一脈相承,都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共產黨一黨專政政治體制。所以,雖然兩個時期的現代化轉型的方向不同,但都是由政治權力強勢主導的自上而下現代化轉型。其二,兩個時期的現代化轉型都是推崇科學、理性、文明至上的發展理念,把中國農村存在已久的諸多傳統習俗、觀念視為迷信、非理性和野蠻落后。由此,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國現代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一方面,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政治文化無法催生現代化轉型的推動力量,需要強勢的威權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動現代化轉型。但這種威權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現代化轉型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村而言,始終是一種外在性變革力量,缺少農村內生性力量的支持與配合。有著不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的傳統社會被不斷去傳統化、去個性化。但結果往往導致這些傳統社會變成既不傳統也不現代的混亂狀態,傳統的規范被破壞、拋棄,但以科學、理性重新構建的所謂現代規則又遲遲不能確立,處在一種無根化的失序狀態。書中的論述處處可見上述的困境,例如,第三章描述年輕諾蘇人的向外流動,海洛因和艾滋病隨著這些外出的年輕人返鄉,這反映出現代化轉型中形成的個人自由和消費的渴望,不斷消解傳統以家庭和集體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和心理認知,既不傳統也不現代的個人由于在傳統社會缺乏必要的現代教育與訓練,進入城市社會后,面對更復雜同時又難以適應的現代社會規范限制個人行為時,無根化的個人處在一種“失范”狀態,充滿不確定性、風險,毒品帶來的美好幻覺便成為致命的誘惑。endprint
同時,強勢的威權政府往往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對任何可能威脅到自身政治權力的、不受控制的民間獨立組織,特別是涉及政治領域的民間組織均持打壓態度。在書中第四章作者講述的利姆地方禁毒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民間獨立組織生存的艱難。這會導致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之路只能以官定的方式進行,而民間力量進行的現代化轉型探索始終不成氣候,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不尊重地方差異性、行政的僵化與做法的千篇一律便在所難免。正如作者在書中第六章分析中英項目失敗的慘痛教訓時所指出的,“在執行計劃時,國家代理人不尊重當地農民,也不和農民合作商討防疫對策,忽略地方社會組織在疾病防治上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僅只是機械化地依樣畫葫蘆,將計劃‘移植到利姆,并未針對當地情況有所調整。其結果就和詹姆斯€Y屗箍鋪廝賴淖純鲆謊骸凳降靨子煤雎緣胤教匭緣耐ㄓ霉嬖潁贍苷兄率攣袷О芑蟶緇嶧妹穡贍艿氖橇秸叨薊岱⑸!雹鄣諂噠虜蛔鷸氐胤轎幕巢鉅斕娜蛉ノ勖蘋惱咭浦卜炊賈呂釩濤勖蚴怯忠煥ぁ?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是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由于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政治文化無法催生諸如科學、理性、文明、進步等現代觀念,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的改造也需要強勢政府來主導。但當權者為了維持以科學理性、文明進步為追求的現代化轉型路徑的合法性,以及地方國家代理人為出政績,往往在改造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的過程中,過分推崇科學至上的理性和現代化,奉“科學”為窠臼,并未意識到自身的文化偏見對于政府治理所帶來的傷害;堅持“傳統”與“現代”的對立,這會形成對傳統文化的遮蔽,國家代理人并不愿意真正深入了解地方的傳統文化,必然導致對傳統的偏見與漠視,忽視毒品、艾滋等社會問題的文化背景,這就不能對癥下藥,所謂“科學”的措施大多徒勞無功。
作者在第六章分析導致中英項目失敗的關鍵因素時指出國家代理人欠缺文化識能,可謂一語中的。而這種文化偏見在利姆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書中第七章有突出的展示。“對艾滋的恐懼并非舉世皆然。……就此而論,利姆隨處可見的反歧視標語,透露的正是標語規劃者自身對于艾滋與毒品的看法,以及對諾蘇文化一貫的漠視,當然還有在不明就里時就擬定解決方案的謬誤。”④“政府的介入缺乏合理邏輯,充滿文化偏見,于是制式做法在利姆弄巧成拙,反而引入艾滋污名。……介入本身往往變成問題的一部分,就像因治療而引起其他病癥一樣,原本應該要改善問題的措施,反而導致更多問題。”⑤
正如書中結論所指出的,“現代性呈現出的雙重面貌,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雅努斯門神一樣,一面是毀滅性的,一面則是建設性的,代表著新的肇始與轉型,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受害者與受惠者一樣多。現代性加速了全球經濟成長,卻也引發了艾滋的全球擴散,受害最深的通常都是邊陲地區,當地人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社會變遷的陷阱。”⑥可以預見,涼山利姆及中國其他地區的邊緣人群,在面對中國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價值信仰坍塌造成的精神空虛道德滑坡,政治權力缺乏結構性制衡而導致的腐敗泛濫,對經濟發展的片面追求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各種現代化轉型困境所引起的問題時,仍將持續掙扎,陷于混沌。
筆者認為,每一個關注中國現代化轉型現實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記錄下來的真實故事以及作者對此所作的精彩剖析得到啟發,并以此為基點繼續關注邊緣人群的現實境況,尋找破解困境的有效之法,思考個體與時代大變遷的復雜關系和自處之道,從中體味今日之中國,預見中國之明日。
注釋
① 秦曉.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論.科學決策,2008(5).
② 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53.
③ 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182-183.
④ 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222.
⑤ 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223.
⑥ 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260.
參考文獻
[1] 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歷史.大學生活,1969(11).
[2] 金耀基.論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中國現代的文明秩序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19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