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華
摘 要: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必須推進農業信息化。該文分析了影響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因素,然后針對農業信息化人才缺失,嚴重影響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農業院校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問題研究。
關鍵字:高職;農業院校;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6-0172-03
近年來,我國相繼提出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是指利用現代的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先進的管理技術,讓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使農業現代化更快和更好的向前發展。目前,農業現代化利用大型農業機械和先進的種植技術,已經進入到農業信息化的新階段。在此階段,農業信息化需要完成農業數據資源采集入庫,農業應用軟件開發、農業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開發和農業自動化控制等核心任務。因此,農業信息化發展對農業信息人才的數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面向農業的高職院校,為了承擔教育職能和社會責任,必須盡快的培養大批量,不同層次的農業信息人才。面對高職院校在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困難,特提出高職農業院校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對策
1 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龐大,生產力低下,嚴重的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很早以前,我國就提出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戰略,要求我國在農業發展中,將農業與科技相結合,逐漸的提高農業生產力。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又遇到了農業發展的新問題。由于信息閉塞,造成了農業生產結構不均衡,農業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因此我國政府又提出了農業現代化必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預防和銷售等各個方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在我國政府制定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策略》中,把“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培養信息化人才”列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1]。因此農業信息化也成為了現代農業的一部分,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也必須要依靠農業信息化。通過農業信息化,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快產品交易。
2 影響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格局與生產效率。我國是農業大國,很早就制定出了農業現代化,農業信息化的國家戰略。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依然很低。通過考察調研發現,引起農業信息化水平低有3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造成了在農業生產和經營等方面引入信息化的程度不高;其二是農業因其信息化難度大,信息化企業關注度低,造成農業信息化人才大量匱乏;其三是部分農村的信息化硬件基礎差,部分鄉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互聯網,無法進行互聯網接入,還沒有解決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其中農村信息化硬件基礎差,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4g技術的全面覆蓋,這個問題遲早會解決。那么對于前兩個問題就是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問題,因此農業信息化的根本問題就是解決農業信息化人才問題。只有培養大量的農業信息化人才,服務于農業,才能逐漸改變農業信息化低的現狀。通過農業信息化,我們可以優化農業生產,預防農業疾病,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加快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
3 高職農業院校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對策
高職農業院校作為面向農業的職業院校,應該責無旁貸的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同時高職農業院校既有農業方面的師資,也有信息技術方面的師資,相較其他類型的職業院校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通過考察研究,提出以下兩種途徑來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對策。
3.1 高職農業院校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 目前高職農業院校都以重點培養農業方面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為主,對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很少涉及。信息技術是目前的熱門專業,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為了生源考慮,大多都開設了信息技術專業。在開設信息專業的過程中,大多以純粹的信息技術為主,基本不與其他行業的知識相結合,因此幾乎所有高職院校的信息計算專業從課程體系到課程標準等等各方面都千篇一律,高職農業院校開設的信息技術專業也是如此。高職農業院校為了更好的服務農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就必須將農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通過考察研究與分析,提出以下幾種措施來進行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
3.1.1 在農業相關專業中培訓農業信息化人才 目前,大多高職農業院校的農業相關專業,在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學習,還僅限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只會簡單的計算機基礎操作,主要包括操作系統的操作和辦公軟件的使用。計算機基礎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掌握的計算機通用技術,是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必備技能。因此,要將農業相關專業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農業信息化人才,我們必須要在農業相關專業中加入其他信息技術課程。我們通過考察調研,針對于一個初級的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崗位,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方式,在信息技能方面,就必須要掌握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計算機軟件安裝、辦公軟件基本操作,常用工具使用,圖形圖像簡單處理等技術。只要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術,學生才能進行農業知識的信息化運用,才能使學生能夠將農業生產,農業病蟲預防,農業產品出售等信息在互聯網平臺進行管理,發布和維護。
3.1.2 在信息相關專業中培訓農業信息人才 目前,大多數高職農業院校的信息類相關專業,基本沒有開設農業技術課程,還是完全走信息技術的課程體系架構,培養的是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為了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我們同樣需要在信息類相關專業匯總開設農業技能方面的課程。我們通過考察調研,針對于一個初級的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崗位,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方式,在農業技能方面,我們就必須要掌握種植物種類,動植物預防,動植物藥學藥理等相關認知課程體系。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農業知識,學生才能將信息技術靈活有效的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甚者可以根據行業特性開發專業的行業軟件和互聯網交易平臺。endprint
3.1.3 在高職農業院校創建農業信息化專業 通過前面的兩種途徑,我們可以培養出農業信息化的初級人才,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本專業學習為主,通過學科嵌入的方式學習另一個專業的基本知識,對另一個專業的知識并沒有深入的學習。因此這兩類初級人才,不能將農業知識與信息技術融會貫通,在農業信息化工作處理中,遇到困難,就必須要依靠另一方專業人才的協助。因此在農業信息化工作中,也不可能有創新思維,不可能完成科研的工作任務,只能完成簡單的應用工作,嚴重的限制了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展和進步。因此我們需要在高職農業院校中創建農業信息化專業,培養農業信息化的高級人才。培養農業信息化高端人才,首先高職院校要具備高端的農業信息化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引進高端的農業信息化師資,然后在通過培訓信息專業教師的方式得以解決。其次,我們要進行農業信息化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之前,必須深入行業調研,掌握行業動態及其相應的農業知識與信息技術。找到農業知識和信息技術深入融合的契合點,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信息化專業課程體系。通過開設農業信息化專業,讓學生既深入了解農業知識,又精通信息技術。只有開設農業信息化專業,才能使學生畢業后能夠深入農業第一線,獨立的完成農業信息化的各項工作任務,即不僅能夠完成農業信息化應用工作,還可以進行適當的科研工作。比如進行農業軟件的開發,還可以根據技術創新,對現有軟件進行二次開發。針對目前農業軟件缺乏和農業互聯網信息平臺功能簡單的現狀,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可以著手解決這種局面。通過創建農業信息化服務公司,提供集農業信息收集、信息發布、信息自動化處理等于一體的服務,還可以提供互聯網農產品交易、農產品安全追溯等一切系統平臺。
3.2 加強對農民農業信息化的培訓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低,尤其是我國欠發達地區,由于貧窮落后,交通閉塞,農民的信息化程度更低。在農民信息化培訓前,要加大對農民信息化培訓宣傳,在宣傳中,讓農民認識到農業信息化能夠提高自己收入,振興農村經濟,進而提高參與培訓興趣和積極性。在培訓中,要著重加強對具有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農村青年、農業科技示范戶、鄉鎮企業帶頭人、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及時收集、傳播信息。要發揮好政府與廣大農民之間的信息幫傳帶作用,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1公里”的問題。在培訓過程中,應采取先易后難的方式進行培訓。先培訓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計算機軟件安裝、辦公軟件基本操作,常用工具使用,圖形圖像簡單處理,移動手機操作等,然后培訓農民掌握互聯網連接及使用,電子商務等高級技術。在培訓方式上,少理論,多實踐。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讓農民真正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通過學習,可以使農民通過手機或者電腦進行互聯網查詢,采用優秀的種子進行生產,在種植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進行生產,并且及時的進行病蟲害預防,最后能夠快速的找到買家進行產品銷售。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提高農民生產的種類和質量,優化農產品銷售途徑,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4 結語
通過持續不斷的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資源將會不斷豐富,農業信息平臺功能將會不斷增加,農業應用范圍將會不斷拓寬,農業信息化將會不斷的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業高職院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大量的,多層次的農業信息人才,推動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滿足現代農業和信息農業的發展需求,實現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地,袁野.農業高校信息類專業應對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8(7):54-56.
[2]曹立英.農業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J].計算機教育,2010(13):61-63.
[3]劉在洲.高等農業院校發展的新形式與新思考[J].大學:學術版,2010(5):34-39.
[4]李乃祥,趙平,曹麗穎,等.高等農業院校農業信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6,9(9):17~20.
[5]趙英杰.國外信息化發展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7,336(4):10~12.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