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龍+李佳
摘 要 當前恐怖活動犯罪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形勢日趨復雜,監所已成為恐怖活動犯罪線索的重要集散地,是深挖犯罪的重要信息源。在全國反恐維穩的形勢下,在監所對涉恐人員開展坦檢攻勢,深化反恐斗爭,增強打擊力度,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監所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力量,充分運用政策、法律,強化對涉恐人員教育轉化,敦促他們坦白交代余罪,檢舉揭發他人犯罪或即將犯罪的線索,以此深挖犯罪,擴大戰果,開辟警務反恐的第二戰場。
關鍵詞 涉恐人員 在押人員 深挖犯罪
中圖分類號:D63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0.074
Abstract At present, terrorist crimes seriously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situ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pris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tributing center of terrorist crime clues, an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deep crime. In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anti-terrorism stabil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o carry out the offensive of investigating terrorist personnel in prisons, deepen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and strengthen the crackdown. Focus on supervision of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make full use of the policy, law, strengthening of terrorism related personne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urging them to confess the remaining crimes, exposing others to the crime or the crime clues, in order to build up, ferreting out crime, police anti-terrorism of the second field.
Keywords personnel involved in terrorism; prisoners; dig deep into crime
在全國反恐維穩的形勢下,警務反恐對監所陣地開展深挖犯罪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公安監管部門作為打擊犯罪的“第二戰場”在反恐怖活動的戰役中,利用陣地優勢,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將深挖犯罪與反恐怖斗爭有機結合,以監所內在押的涉恐人員為切入點開展坦檢攻勢,使監所內深挖余罪成為警務反恐工作的創新發展點。
1 恐怖活動組織和恐怖活動人員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以下簡稱《反恐法》),以援引的形式對恐怖活動組織進行界定。根據《刑法》第26條“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的規定和2011年10月29日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現已廢止)中“恐怖活動組織是指為實施恐怖活動而組成的犯罪集團”進行界定。即恐怖活動組織,是指三人以上為實施恐怖活動而組成的犯罪組織。
《反恐法》中對恐怖活動人員的界定同樣采用了援引的方式。通過《反恐法》中“恐怖活動”和“恐怖活動組織”對其進行界定,即恐怖活動人員是指實施恐怖活動的人和恐怖活動組織的成員。
2 恐怖活動人員的特征分析
恐怖活動人員大都思想偏激,人情冷漠,無視法律,對這類人開展深挖犯罪的難度偏大,因此民警在監所內對涉恐人員進行深挖犯罪時,要對恐怖活動人員的個體特征進行分析,走進涉恐人員的內心,從而打開反恐案件的突破口。
2.1 年齡構成分析
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恐怖活動人員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恐怖活動人員的年齡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年輕人之所以成為恐怖活動的主流與骨干,主要是因為年輕人沒有成功的接受社會化教育,不能將社會的普遍規范與目標內化為自身行動的基本準則與追求方向,從而表現出強烈的反社會性、反政府性;而且年輕人相對激進、理想主義色彩更濃,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打擊承受能力較差,在面對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現象易助長其不滿情緒與反社會、反政府心理;同時,年輕人也較少家庭牽掛與顧慮。
2.2 性別特征分析
目前,我國恐怖活動中的恐怖活動人員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員,恐怖組織的骨干成員大多數為男性,而重大恐怖活動也大多是由男性恐怖活動人員組織、領導、實施的。以“3·01云南昆明暴恐事件”為例,暴恐事件的組織、指揮者均為男性,實施者75%為男性。
然而,與其他的犯罪類型相比來說,女性恐怖活動人員在恐怖組織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恐怖組織中的女性成員,往往比男性恐怖活動人員更加強硬、更加狂熱、更加忠誠、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務期更長,甚至擔任了主要的領導職務。例如,熱比婭·卡德爾就曾在恐怖活動組織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長期擔任組織頭目,長期在境外策劃、組織各種反華分裂活動,勾結境外東突恐怖勢力,指揮實施多起國內暴力襲擊事件,造成國家財產和人民安全的巨大損失。endprint
3 心理特征分析
對在押的涉恐人員進行深挖犯罪,其心理特征是工作開展的首要切入點。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據表明恐怖活動人員具有統一的心理特征,但作為一個具有特殊信仰,信奉恐怖主義的群體,其心理必然具有某種共性的特征。在具有共性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特征加以分析,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深挖技巧,從而獲得案件線索。
3.1 涉恐人員共性心理特征
恐怖活動人員之間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產生群體性的心理特征,個人的思想行為、思維模式都會被恐怖活動組織頭目所灌輸的恐怖主義思想同化。
通過對實際在押涉恐人員的心理分析來看,其共性心理特征有:一是涉恐人員,無論信奉極端信仰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加入,通常有著堅定的信仰,表現為異于常人的癡迷。二是涉恐在押人員對社會具有報復心理。涉恐人員思維較為偏激,相對封閉,認知狹隘,把現實生活的中的不如意歸因于社會的不公,更易產生仇恨不滿,進而引發心理失衡,導致行為異常;同時涉恐人員大多經濟較為貧困,思想陳舊保守,長期的壓抑自卑也會轉化為對社會的不滿與仇恨,當恐怖主義思想對其進行洗腦時,其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會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造成對國家及人民的傷害。三是具有蔑視心理。涉恐人員通常蔑視現行的社會規則、道德倫理和法律規范,不以正常的社會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企圖打破現行的制度,以暴力形式付諸于行動。四是具有“堅韌的意志”。恐怖主義犯罪活動大多不是偶發性和臨時起意的情況,通常經過嚴密的準備,包括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恐怖活動組織在挑選恐怖活動人員時,尤其重視心理準備。如對自殺性恐怖襲擊人員進行的克服緊張、高壓、恐懼死亡等訓練就是心理準備的組成部分。同時加之他們已有的極端、狂熱思想理念,使得他們一旦確定恐怖主義犯罪活動計劃,往往就孤注一擲,決不回頭。
3.2 涉恐人員個體心理特征
對于恐怖活動人員的個體心理來講,在群體性心理基礎之上,每個涉恐人員會有自己不同的心理特點。如爭強好勝,凡事都要顯示自身能力,從不服輸,死不認錯;妄自尊大,崇尚冒險精神,做事喜歡一鳴驚人;自命不凡,以救世主自居,詭譎多變,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都認為是天經地義,是在“替天行道”等等。每個涉恐人員都有屬于自己的心理動因,因此在對在押涉恐人員進行深挖犯罪時,一定要對各方面特征精細化分析,對癥下藥,開展深挖工作。
4 對在押涉恐人員深挖犯罪對策
利用深挖對策開展教育轉化工作時應注意三個要點:一是領導重視,為涉恐人員配備專職民警進行教育轉化;二是對國家政策法律要做到準確解讀;三是對在押涉恐人員的深挖犯罪務必要結合涉恐人員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根據在押涉恐人員進入監所羈押的不同階段,不同狀態對其采用不同的深挖對策,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4.1 察顏觀色
在涉恐在押人員羈押于監所時,管教民警要根據在押人員的言語和肢體語言,研究其的內心世界。管教民警要注意涉恐在押人員言語、神態、表情、行為動作以及微動作、微表情,洞察其內心反應,為促動其能檢舉揭發真實情況創造條件。例如,在實際工作中,當涉恐在押人員說話吞吐不清、猶豫不決、眼神閃躲、下意識抖腿時可能存在與案件有關的重要信息,民警就要留意其講話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當涉恐人員談到對其有重大影響的敏感話題時,常會語氣急促,呼吸加快,民警須對此表現加以重視。
4.2 解決矛盾
在涉恐人員與管教民警存在矛盾時務必采取的策略。涉恐人員在思想、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與管教民警通常存在差異,因此面對差異管教民警要積極主動尋找差異、解決矛盾,為下一步深挖余罪掃清障礙。
一是涉恐人員思想上的問題要用思想的方法去解決。管教民警要深入揭露恐怖主義的罪惡本質,戳穿“圣戰殉教進天堂”等荒唐謬論,將“三股勢力”的暴行公之于眾,同時實施反“洗腦”工程。二是涉恐人員民族習俗的問題要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管教民警要學習必要的民族知識,熟悉基本的民族習俗,決不能將民俗與極端宗教行為混淆,正確對待涉恐人員的民族風俗習慣。三是涉恐人員宗教的問題要按照宗教的規律去做好工作。管教民警面對涉恐人員的宗教問題要請宗教相關人士解決的宗教領域一般事務,不輕易動用行政強制手段,避免激化矛盾。
4.3 營造氛圍
利用環境改造涉恐人員,是管教民警要制造有利于涉恐人員說出真實情況和犯罪線索的監室環境,以氛圍影響人的心理,以環境改變人的行為,用環境滲透深挖犯罪氣氛。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其一在監室營造“以檢舉為榮,不檢舉為恥”的良好氛圍。打消其檢舉情況被泄密的后顧之憂,對其講清政府對其檢舉保密的政策,使其主動坦檢。其二爭取大多數。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對少數人有同化作用,爭取大多數,孤立極少數,使大多數人遵守法律規章的行為成為主流。
4.4 政策攻勢
對在押涉恐人員開展政策攻勢,民警要掌握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甚至邀請宗教人士對涉恐人員進行解疑釋惑。由于大多數涉恐人員,對國家的政策、法律以及宗教知識或多或少存在模糊或歪曲的認識。正是這種錯誤認知使他們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涉恐人員在監所羈押期間,應積極對其開展政治攻心,從根本上改造涉恐人員,使他們回歸社會,用國家的法律澆灌、國家的政策鼓舞、宗教的善念引導,正面的事跡感染,使涉恐人員形成正確認知及辨別是非能力。
4.5 恩威齊施
恩就是真誠的親情感化,威是權威的法律轉化。恩威齊施對策就是既要嚴格管理,又要真情喚醒扭曲靈魂的良知,進而采取規范、有效的方法深挖線索,達到擠清余罪的目的。而涉恐人員是監所在押人員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也是監所深挖犯罪工作的重點攻堅對象。他們在羈押期間,認為求生無望,對生命報無所謂的態度,頑固不化,抗拒到底。而他們本身往往存在更多案件線索,為了不讓他們把重大案件帶到刑場上去,負責教育轉化的管教民警必須與時間賽跑,認真做好規勸工作,爭取最大的破案效益。抓住罪犯心理的最薄弱環節,人在絕望時,一定有未了卻的愿望,根據這一弱點,加之以親情化教育,往往能達到深挖犯罪的目的。
4.6 矛盾轉化
管教民警在取得了涉恐人員一定信任后對其使用矛盾轉化的深挖技巧。在辯證唯物主義中,關系中的矛盾是無處不在。恐怖活動組織人數眾多且組織中存在著多種利益關系,其內部也同樣如此存在矛盾。當其信仰被動搖時,其組織間的利益就會發生沖突,內部矛盾也隨之浮出。管教民警要利用其組織內部矛盾進行及時轉化。
因此管教民警要分期分批對涉恐人員進行教育轉化,明確深挖犯罪目標,分色配合管理,針對性制定策略,從普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等不同側面開展工作,實現涉恐人員由受恐怖主義思想毒害控制→思想排毒→深挖余罪→回歸社會→融入社會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于力,崔鈞.當前公安監管場所暴力恐怖在押人員管理教育對策研究[J].新疆警察學院學報,2015(4):13-16.
[2] 楊軍.試析公安監所安全防范與深挖犯罪的關系[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4):39-41.
[3] 趙軍,王桂祥.對公安監所深挖犯罪工作的體會與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33-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