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桐桐
【摘 要】本文首先對自貿區進行簡要分析,并通過對比自貿區與我國其他形式的開放載體來發現自貿區的特性,探討外資企業入駐率不高的原因,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貿區;外企
一、引言
自貿區承載了我國政府在區內率先推進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道路的殷切期望,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與排頭兵。相比于國內企業進駐熱情的空前高漲,自貿區對外企的吸引力似乎沒有達到外界預期的效果。貿區作為中國改革的重大試驗田,其重要任務之一便是通過制度創新營造法制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外企的入駐與其發展好壞是評價自貿區試驗成果的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指標與信號。因此,揭示自貿區內外資企業入住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無疑對自貿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自貿區簡析
在探索與解釋自貿區內外資企業入駐率不高的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自貿區有別于我國其他形式的開放載體的特性。縱觀改革30余年,我國政府對于改革的嘗試從未停止過,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到保稅區,開放載體的形式多樣功能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的便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的大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其對外資企業的巨大引力是支撐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手。然而,受制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對外資企業的這種巨大引力主要是通過特殊的優惠政策來實現。低廉的土地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稅負上的優惠政策,使得大量外資企業將其制造與代工部門轉移到了經開區內,“世界工廠”油然而生。事實證明,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必不能長久,隨著近年來我國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升高以及我國政府對外商投資所作出的限制,大量外企將自身的制造代工轉移到了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地區,“經開區”模式出現危機。服務業開放受限、主導產業趨同、忽視技術創新等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無不表明經開區已不足以成為開放的高地來支撐改革開放,我國需要更為高層次的開放載體來繼續改革之路,自貿區應運而生。
從四大自貿區的范圍可以看出,四大自貿區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區域為保稅區。可以發現與保稅區相比,自貿區在各項政策與監管方面并無優惠,這與自貿區成立伊始提出的不做“政策洼地”的定位相吻合。沈翔峰(2014)在其研究中通過詳細對比保稅區與自貿區在關稅匯檢等方面的政策,發現自貿區在貨物貿易層面上的政策支持與保稅區基本一致。因此,自貿區一方面是對我國過去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模式的傳承,另一方面自貿區也有別于過去其他的開放載體,在提升對外貿易、物流航運、投資環境等傳統開放模式的基礎上,大力增加以金融為代表的服務貿易行業的開放力度。并且,自貿區除了以上業務功能,還承擔著通過開放倒逼改革形成制度高地,將其先試先行的經驗復制和推廣到中國其他地區的歷史使命,這也是之前的開放載體所不具備的特點。
三、自貿區外企入駐顧慮分析
通過上一小節的闡述可以發現,從企業層面來看,自貿區內主推的業務是金融創新與服務貿易。而這種傾向無形之中就決定了傳統的制造加工企業不適合落戶自貿區。因此,對于自貿區來講,不管是從自身定位或是從外資企業業務需求來看,自貿區內入駐的企業應以金融機構、財務公司、科技創新企業、從事服務貿易的企業以及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新型研發制造企業為主。所以不難發現,金融領域與服務業的改革與開放程度低于預期是根本原因。
截至2014年9月,自貿區的貸款余額823億元,同比零增長,而同期上海地區銀行業的貸款余額增幅為6.9%。相比之下可以發現,自貿區金融業務增長明顯落后于區外。2013年12月2日,央行提出《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然而在近兩年的實踐中,上述改革內容的政策及其實施細則出臺的速度總體低于預期。因此,本文認為自貿區外企入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領域的開放步伐還不夠快,金融政策還沒有放開。英國《金融時報》也曾刊文指出:“自貿區將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流入流出上,而在資金流方面,盡管已設立了許多規章制度,卻尚未看到許多實質性進展。”該觀點不無道理,上海自貿區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金融要素市場,如匯率的自由化和利率的自由化上沒有實質性開放,在存款利率的開放上,只允許300萬美元以內的存款利率可以放開,而人民幣和美元等外匯的自由兌換方面遲遲沒有放開,自由貿易賬戶的實際操作上猶豫不定等。因此,本文認為,解決外企入駐顧慮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取決于自貿區是否有突破性的金融開放舉措。如果維持現狀,停滯不前,不僅現有外資企業與機構會退出,也會阻礙潛在的具有入駐意愿地企業與機構地進入,使其轉戰更有前景的其他金融市場。
服務業的開放同樣面臨著上述問題。眾所周知,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遞增,并已遠超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因此,輸出自身強有力的服務貿易優勢,一直以來都是這些外資企業的渴望與訴求。然而,受制于我國對于外資進入服務貿易領域的限制,歐美國家在我國的FDI(外商直接投資)一直較低。而且,對于服務業的開放來說,真正需要開放的是系統性的、全局性的、壟斷性的服務業,這些是制約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服務業,如教育、醫療、新聞出版、通訊等等,這些行業恰恰是先進外企非常感興趣的領域,然而處于經濟安全與穩定的考慮,卻又無法短時間內在自貿區中進行實驗。總體而言,加快金融改革和服務業開放的步伐是吸引外資企業入駐自貿區的關鍵所在。
四、提升自貿區外企入住率的路徑
(一)探索靈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完善自貿區內金融監管立法體系
從天津的于家堡金融中心到上海的陸家嘴金融中心,四大自貿區的區域范圍內囊括了我國最發達的幾大金融中心,政府對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期許可見一般。吸引外企入駐不僅需要探索更加靈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更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有效司法和執法的金融生態環境。
(二)優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助推服務貿易發展
自貿區內服務貿易的實際落地效果不盡如人意,而這部分也恰恰是外資企業迫切想要進入的領域。受制于服務業本身的特點以及國家處于對重點產業保護及經濟安全的考慮,服務業的開放無法一蹴而就。然而,即便如此,在現有的允許的框架之下,完善與優化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建立與之配套的政策管理體系,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引進優秀外資服務貿易企業,帶動區內服務業轉型升級仍是目前提高自貿區內外企入駐率的關鍵途徑之一。
(三)結論
自貿區外資企業入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創新與服務業開放方面的改革力度低于預期,從而使得與自貿區定位相匹配的如金融機構、服務貿易企業等從事高附加值行業的主要外資主體無法入駐自貿區或打消了入駐的念頭。因此,以立法為本鞏固和推進自貿區的創新成果,營造法制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在此基礎上還要從通關便利化、金融創新、擴大服務業開放等各個方面進行諸多積極有效的嘗試來加快自貿區的發展與建設,從而進一步吸引外資的入駐。相信自貿區必將成為一個全球企業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巨大舞臺,自貿區的制度建設也將越加完善,并以驕人的姿態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浪潮。
【參考文獻】
[1]Yum K. Kwan, Larry D. Qiu.The ASEAN+3 Trading Bloc[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ol.25, No.1 (March 2010), pp.1-31
[2]張旋.淺談上海自貿區對外資企業的影響[J].東方企業文化,2010(10).
[3]金穗華.上海吸引國際貨物貿易公司落戶的策略研究 ——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