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樺
摘要: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有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物聯網企業有別于傳統的制造業以及批發零售企業,成本與業務量的變化在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變化方向,收入和成本的匹配成了核算的壁壘。論文有意從實際工作角度思考和探討如何從準則的角度合理地匹配收入和成本。
關鍵詞:物聯網企業;收入成本的匹配;分攤
物聯網企業大多采取成長型戰略,完成一定階段的投入后往往會開發新的產品來引導需求,隨著業務和市場的拓展,會出現一些高附加值的業務,或者說出現規模經濟效益。一般認為這類業務的收入沒有成本,其實,所有經濟利益的流入都是源于前期的投入,高附加值的業務當然也會有成本,所以采取合理經濟的方式分攤相關成本,使之與經濟利益的流入相配比,還原經濟事項的本質,有效指導經營決策,是會計實務也是財務管理需要思考和關注的要點。
一、相關概念分析
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確計算在該會計期間所獲得的凈損益。財會(2000)25號《企業會計制度》第十一條(九)指出:“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在財會(2006)3號《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我們找不到直接的配比原則說法,但并不意味著準則取消了配比原則。第七章費用 第三十五條規定:“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等發生的可歸屬于產品成本、勞務成本等的費用,應當在確認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等時,將已銷售產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等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支出不產生經濟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夠產生經濟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導致其承擔了一項負債而又不確認為一項資產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由此條規定我們看出,可歸屬對象的成本與其收入依然應當實行配比原則,只是對不產生經濟效益的資產和不能確認資產的費用支出,不再要求執行配比原則。
二、物聯網企業收入成本匹配的問題
傳統的成本形態理論認為企業成本與業務量的變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兩者變化方向相同、變化幅度也是同比例的。但是,物聯網企業因其具有前瞻性、跨學科跨產業的交叉復雜性、級數成長性等特征,收入模式和業務類型沒有固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業務類型和收入模式。具體來講,在業務實施的初級階段,A資產形成的經濟利益流入與A資產的折舊成本相匹配,B資產形成的經濟利益流入與B資產的折舊成本相匹配。但隨著業務的拓展,A資產和B資產不僅可以各自形成經濟利益流入,而且A資產連同B資產的組合又共同產生了新的經濟效益流入,以此類推。
從慣有的核算方式來看,我們會按照經濟利益流入對應形成流入資產的成本來進行收入和成本的匹配。那么業務拓展后,A資產和B資產的資產組合產生的業務收入就沒有了可對應的資產成本,邊際成本趨于零,形成此板塊業務的毛利率遠遠高于其他業務板塊毛利率的假象,影響了我們的經營決策。
三、對于物聯網企業收入成本匹配的建議
針對實際核算中的困擾,為了盡可能地還原經濟事項的本質,更好地讓財務數據服務于企業的經營決策,根據物聯網企業的業務情況和收入模式,實現收入成本的合理匹配,筆者建議,類似企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行成本的配比分攤:
(一)根據受益原則進行分攤
A資產、B資產共同作用形成經濟利益流入的情況,可根據受益原則分攤固定成本。即根據資產形成的各項收入的比重分攤固定成本中的折舊。
此方法的優點是:不僅較為真實地反映了資產使用的效果,同樣也可以反映隨著業務的深入開展,特別是新興企業各類增值服務業務的疊加,固定成本逐漸被攤薄的情形。
缺點是:由于市場化和商務談判的原因以及信息搜集、處理、分析所創造的高附加值業務的價值并非和資源的占用掛鉤,按受益原則分攤會弱化高附加值業務的含金量。
(二)根據資源占用比重進行分攤
企業的業務類型和收入模式不同,占用的資源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可以采取各項業務的資源占用比重來分攤固定成本中的折舊。
此種方法的優點是:真實反映了經濟利益的流入與資產的正向相關關系。
缺點是:實際工作中,確定各項收入的資源占用比重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四、結語
雖然從2006年開始,《企業會計準則》的核算理念從利潤表觀轉向資產負債表觀,并未著力強調傳統的配比原則。但從財務管理和核算角度來講,依然需要將可歸屬對象的成本與收入進行配比。物聯網企業應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采取經濟合理的方式分攤資產的成本,以便能匹配相關資產的全部收入,還原經濟事項的本質,為經營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量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2(2).
[2]劉娥平.企業財務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08.
[3]史榮剛.試論新興產業成本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1):81-81.
(作者單位:重慶市城投金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