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琳
摘要: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上海市教委自2007年推出了具有前沿意義的“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距今已經過去十年。該舉措實施以來,對在校大學生綜合能力與專業素養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且涌現了一批杰出的項目。相比較于理工科專業項目的“研究型”為主,藝術類相關專業的選題則尚未“成氣候”。本文結合教師個人帶教經驗,特別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項目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并對其今后的發展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藝術類;創新活動;大學生
一、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開展現狀
據悉,自2007年啟動以來,上海市教委于“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1000萬元,“十二五”期間每年投入3100萬元,用以資助“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范圍涵蓋理、工、文、管等11個學科門類,以及大量的交叉學科,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就能自主參與項目研究,鍛煉個人專業能力與團隊協作性[1]。
為總結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的成功與經驗,自2007年起,每兩年召開一次的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論壇成為了交流展示項目成果的重要平臺之一。縱觀四屆論壇,不難發現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主要仍是理工科的天下,僅工科相關項目就占據了所有項目的“半壁江山”以上,文學、史學、哲學、法學、教育學五大類項目所占比例僅十分之一有余,相比之下藝術類相關項目則顯得“鳳毛麟角”。
二、藝術類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計劃的現狀分析
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未能形成氣候的原因,這不僅與專業分布數量相關,同時也與專業特性有著緊密的聯系。常規理解上的大學生創新計劃就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立項研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激發創新意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研究型”的理工科類創新項目更為主流,也更為具有“前沿性”,因而獲得重視度也越高。其成果形式主要是某項發明研究或者是論文、專利等此類具有明確指標的、可以被直接用于定性項目研究所得的。
與之相對的卻是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就像社會上廣泛存在的藝術類高校教師晉升難,呼吁應該規范出一套適用于藝術類專業特性的標準,這一問題在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中同樣存在。受到專業局限性,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型”課題較少,更多的則是“實戰型”課題,他們往往是以作品說話。作品的高產出是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特點,當最終評審時,如何評定其含金量又是一個難題,它不能以具體的數據、條例等來衡量,其過程的反復與艱辛也非常人所能理解,由此造成了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始終是“外表光鮮亮麗”,但卻始終難以步入主流殿堂。
雖然現狀如此,但藝術類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始終不減。區別于理工科生與文科生,張揚個性是藝術類學生的普遍狀況,他們也許弱于理論研究,也無法專注于某一科學實驗,但卻對本專業報以極大的熱情與興趣,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習慣以作品來表達自我。因此,在進行大學生創新項目申報時,他們很多還是會傾向于實際的靈感追溯、藝術創作、作品設計或者物料創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導教師的牽線搭橋下,他們開始嘗試更多的與企業、市場產生聯動,真正將自己的項目扎根于現實生活。
三、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計劃發展的思考
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的初衷在于以項目形式促進在校生創新思路、拓寬思維、獨立思考、勤奮實踐、自我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因此在項目申報之初以及最終結題鑒定時,應該鼓勵、肯定那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成果。也就是說,除了理工科的科研應用之外,同樣應該引導藝術類的學生立足自身專業特長,針對社會、行業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項目申報與研究開發。這些選題不在乎其大小,而應在于其實用性與未來發展前景。例如針對目前的全球環境問題,一些利用廢舊材料、或者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設計就可以加強扶持力度;再例如就本土時裝業急需的“中國自主品牌”的現狀,可以激勵年輕的服裝設計專業學生以此為研究方向,尋找有利切入點,發揮各自的創意,確定各自的設計理念與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嘗試攻克這一問題。
不可否認一些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研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或者說在課題中完成的作品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學生在畢業結題后的五年、十年都不一定可以實現或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在項目的基礎平臺,他們即使現階段有所欠缺甚至失敗了,卻也能為今后的就業乃至創業累計豐富的經驗,說不定中國未來的設計大師就出自于他們?!白⒅剡^程,淡化結果”是我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專家組一致建議的,也是需要加大力度推廣的理念。
另外,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項目在藝術類這塊的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該領域的鑒定較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造成一些成果未能受到足夠重視與推廣,甚至連通過立項都有困難。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藝術類”始終是被“弱化”的一塊,當然這種“弱化”并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學科的特殊性造成它很難與理工科、文科等通用同一標準,所以針對藝術類的評價體系勢必需要“個性化”處理。就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項目來說,可以分別從選題意義、應用前景、社會效益等方面著手進行評價,同時更可以引入市場意識,讓更多的業內專家、設計師、藝術家參與評價,這樣既可以較為客觀的評價藝術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的成果,更可以以專業眼光為其提供改進意見,同時也打開了學生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渠道。針對一些能夠產出優秀作品的、發展前景良好的項目,還可以以此為契機投入到市場之中,獲得雙贏。
“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是一項對在校生實踐能力與綜合能力培養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而對于藝術類的學生,應該給予更自由的發揮空間與更專業、客觀的評價,吸引更多的藝術生參與其中,成為藝術、設計人才的孵化基地。
參考文獻
[1] 李姝,吳懿,付佳.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指導[J].中國市場,2015(19):235-2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