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 歸納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由這種方法所導出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 但我們往往不會因為有這一缺陷而放棄對它的使用。 相反, 當我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時也并不為之感到震驚。
關鍵詞 數學歸納法 證題步驟 技巧
中圖分類號:O122.7 文獻標識碼:A
在純數學當中,若干特殊的數字對于無限的集合N或Z來說,意義并不十分重大,盡管使用歸納法可得到正確的結論,但它并不是被證明了的結論,而僅僅是證明時可以依據的一個事實或規律。所以,我們要借助更為高明的方法—數學歸納法來證明。
數學歸納法的原理的形式有很多種,在此我們只給出與中學數學內容有關的形式及其變形,并揭示它的邏輯結構。
形式:設P(n)是關于自然數n的命題,若① P(1)成立;② n∈N, ,若P(n)成立 →P(n+1)成立,則P(n)對 n∈N都成立。
變形:設P(n)為自然數n的命題,若① 若P(n0)成立(n0∈N); ② n∈N, n≥n0,若P(n)成立→P(n+1)成立。則P(n)對 n∈N, n≥n0都成立。
根據數學歸納法原理的形式,我們在證明有關的自然數命題時可相應地按照以下兩個步驟來進行:
①驗證P(1)是成立(奠基步驟);
②假設P(n)成立,導出P(n+1)也成立(歸納步驟)。
1數學歸納法的證題步驟
數學歸納法是數學證明的重要工具,常用于證明與自然數有關的數學命題。 不管是第一數學歸納法還是第二數學歸法,它們都有規范的兩個步驟。有人稱之為歸納奠基和制造遞推工具。
(1)歸納奠基(“1”對):歸納奠基就是對n的初始值驗證命題的正確性。數學教科書上的說法是:驗證n取第一個值時命題正確。但在有的情況下,僅驗證一個初始值是不夠的。為此,我們來看一個悖論的悖證。
悖論:任何n條線段一樣長。
悖證:(1)n= 1時,命題為 “任何一條線段一樣長”,這顯然是正確的。
(2)假設n=k時命題正確,即 “任何k條線段一樣長”,則n=k+ 1時,記k+1條線段為1,2,…,k,k+1,由假設1,2,…,k一樣長, 2,…,k,k+1一樣長,它們都和2一樣長,所以這K + 1條線段一樣長。根據歸納原理,命題獲證。
這個結果顯然是荒謬的。其原因是1,2,…,k和 2,…,k,k+1之間不一定有一個公共的i(看一下K= 1的情況)。
由上可見,在使用數學歸納法時,除了要注意第二步即遞推過程外,更要注意第一步即 “奠基”步,要根據第二步的要求正確 “奠基”,否則將會因 “基石”不穩而的出錯誤的結論。
(3)制造遞推工具( “k對” “k+ 1對”)。
歸納假設之后,把“k對”作為已知條件去推證“k+ 1對”,實際上是從理論上論證遞推的有效性(制造使遞推得以進行的工具)。這與普通的數學證明已無大的區別。故形式上可以以多種多樣(綜合法, 分析法 ,反證法等),而論證時要求邏輯嚴謹(運用演繹推理),并正確使用歸納假設。
2數學歸納法的證題技巧
2.1起點的偏移(前移或后移)
證某些對任意自然數都成立的數學命題時,可以把歸納奠基從n=1前移到n= 0 , 這是為了簡化第一步。如證明+cos +cos2 +…–cosn =時,就n = 0驗證,比起就 n= 1去驗證=要容易得多。又如證明能被13整除時,若把起點從 n= 1前移到n =0, 立即可知此時結論成立。
起點的后移往往為了降低第二步的難度。這樣做雖有時加大了第一步的難度,卻為第二步的證明探索了路徑。例如證明 , 如果把起點從 n= 1后移到 n= 2,證得=, 就為證明第二步探索了路徑(當然要補證n=1時命題成立)。
2.2大幅度跳躍
跳躍在數學歸納法中是經常出現的。例如證n是正奇數時an+bn能被a+b整除, 證F數列中F4n能被3整除,都有跳躍。又如證一正方形都可分成n (n≥6 )個正方形,可以先驗證n= 6 ,7 ,8時命題正確, 再證 “K對 K+ 3對”。其(下轉第211頁)(上接第171頁) 第一步如圖;在第二步,只需在K對的基礎上將其中某一正方形分為4個正方形既可。
可見,歸納法是一種推理方法,是重要的發現手段,它的結構是似真的,而數學歸納法則是一種演繹的方法,它的結論是真實的,兩者屬于不同的邏輯范疇,不能混為一談。由歸納法而形成的,以假設的形式敘述出來的命題,我們往往用演繹法來 “證明”,數學歸納法也不是完全歸納法,但它與完全歸納有一定的聯系,它的中心思想是:用有限的驗證和一次邏輯推理,代替無限次的驗證過程,實現從無限到有限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韓景志.漫談數學歸納法[J].數學通報,1997(07):8-10.
[2] 孫宗明,梁鳳鳴.命題邏輯與數學證明方法(Ⅱ)[J].泰山學院學報,2013,35(06):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