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飛
摘 要 當前教育特別強調(diào)樹德立人,也即德育。在教育過程中,德育是個隱性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
關鍵詞 教育 德育 隱性 包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假如人生沒有錯,鉛筆何需帶橡皮,改就是了”
這是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觸最多的兩句話。我們當前的教育特別強調(diào)“立德樹人”,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價值觀的引導貫穿始終,最終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何為教育?又當如何教育?
教育一詞在漢語中始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
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依據(jù)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
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學科知識去豐富孩子們的頭腦,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完善他們的人格”。
下面講個我教學中的案例。
在我教學的第二個年頭里遇到鄭同學,高二文理分班后他成為我們班的一員,是個體育生。在我初任職的那所學校,體育生大多是文化課學的很一般的同學,這些同學對于學習也沒有很濃的興趣,有些甚至會比較好斗一點,鄭同學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
第一節(jié)英語課,無所事事,沒有課本,偶爾看我?guī)籽郏膊皇菫榱寺犞v,由于了解比較少,又比較陌生,第一節(jié)課只是提醒一句,便再沒有更多交流。
第二節(jié)英語課,缺席,居然沒有請假就沒來上課,后來學校查到他居然去打架了。
第三節(jié)課,出現(xiàn)在課堂,一樣的無所事事,等下課鈴聲響起。
于是,我想要找他出來談談。不過我們也只是聊了一點關于他為什么要選擇體育,還有家在哪里,有幾個兄弟姐妹,類似這樣的問題。
之后的英語課他也沒有什么改觀,不熱情,不愛聽講,但是我們偶爾會聊幾句,然后從偶爾變成經(jīng)常。
我們談到他為什么打架,他說打架讓他更有存在感,而且他覺得這樣也會讓大家不敢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我突然覺得很心疼這個孩子,他愛打架主要還是應為他不自信,怕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成績被別人帶有色眼鏡看,他想從另外某些方面找到存在感。
后來利用課下時間,我們經(jīng)常會聊聊。因為對英語實在不喜歡,我也沒有因為自己是英語老師而強制他學。建議他可以看增長見識的其它書本和雜志。他在看雜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對電腦感興趣。再后來就是高考后上了一個專科的計算機專業(yè),后來專升本,又考了研究生。
現(xiàn)在我們也一直保持聯(lián)系,他說我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其實我覺得我只是包容了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和他多聊了幾句,在他懷疑自己的時候,幫助他明,他不是一無是處,只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類學生,各種性格,不可否認有些老師更愛成績優(yōu)秀學生,對“問題學生”缺乏耐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能改變最多的往往是這些“問題學生”,因為優(yōu)秀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成熟,她們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該如何努力才能實現(xiàn)她們的目標,而“問題學生”不是他們有多壞,而是他們在前行的路上偶爾迷失了方向,它們在徘徊,她們不知所措,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幫它們認清方向,包容他們,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他們一把。如果你認為一個人無可救藥了,那么他真的會一步步走向深淵;如果你認為他是璞玉,只是缺少了雕刻,他就會朝你想要的樣子發(fā)展,學生之所以為學生,就是因為他們不成熟,有時會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但是我們要用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錯誤。
寬容是一種巨大的人格魅力,它可以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力,寬容也是一種豁達和摯愛,寬容也是一種涵養(yǎng),是善待他人,善待生活的心境。對于教師,寬容即是一種教育方式。
我們教育學生,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考入重點大學,而是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進入社會后,希望被社會溫柔以待的同時也能溫柔地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我覺得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德育應該是第一位的,也是一個隱性的過程。我們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就像“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也要讓學生明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對自己如此,對別人亦如此,我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用他們所得到的理解和包容去回報社會,這不也是我們教育成功的最好體現(xiàn)嗎。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