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栓
摘 要 水利水電工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利民、惠民的基礎性工程,因此,保障水利水電工程質量顯得很有必要。水利工程的質量與施工技術和管理之間聯系緊密?;诖耍疚膶λ姽こ淌┕ぜ夹g及管理措施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水利水電工程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關鍵詞 水利水電工程 施工技術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利水電工程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于其他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更容易受到氣候環境、施工場地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一系列質量問題的出現。為了保證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質量,必須加強對其的技術研究,加強管理。
1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
1.1軟土處理技術
軟土處理技術水利水電工程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術。挖出置換法是軟土處理的主要技術,即挖出軟土后,換上穩定的材料。另外,軟土處理技術還包括排水結固法和重錘夯實法,排水結固法需要人工處理軟土表面,并將軟土內部的水排除,重錘夯實法主要利用履帶式起重吊起重錘,對軟土進行夯實,重錘夯實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人力。
1.2錨固技術
錨固技術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的重要內容。由于水利水電工程一般建立在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偏遠地區,在施工中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另外,水利水電工程屬于政府工程,因此對于工期的控制較為嚴格,所有水利水電工程都必須按照計劃展開。在種情況下,錨固技術能夠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施工,因此錨固技術也是水利水電工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錨固技術主要運用錨具、圓柱形錨固體、承壓板、臺座、預應力鋼筋。應用錨固技術進行施工,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保證水利水電工程的穩定性。
1.3防滲漏技術
防滲漏技術是水利水電工程中重要的研究課題。由于水利水電工程特殊的建設環境,滲漏問題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普遍存在?!吧辖叵屡拧笔菨B漏處理的總原則,上截就是在壩軸線以上部分堵截滲流,減少滲漏水量流入壩基和壩體,下排主要是在下游做好排水工作,使壩體、壩基中的水流入下游。防滲漏技術能夠有效控制滲流量和下游剩余水頭,進而保證壩體和壩基滲流穩定,防治壩體因滲漏而變形,減少因滲漏造成的損失。
1.4 GIS三維動態仿真技術
GIS三維動態仿真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的應用,能夠為水利水電工程提供更為精準的數據,進而提高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質量。GIS三維動態仿真技術的具體內容為:一,施工人員可以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獲得準確的信息,例如可以獲取水電工程屬性和水流情況等信息,進而加快施工進度;二,施工人員要合理組合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點,針對不同的局面進行分析、處理,并將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和存儲,方便以后的查詢工作。
2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的管理措施
2.1監督施工質量
施工質量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重點內容。對施工質量的監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施工前,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地質勘察,分析、總結勘察結果,為后期施工的開展提供安全保障,相關人員要詳細研究設計圖紙,及時提出圖紙中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地方,并要求設計人員對其進行改進,另外,要嚴格檢查材料質量,確保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質量合格;二,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流程和設計圖紙進行施工,保證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質量,積極配合監理人員工作,監理人員檢測之后,才能進行下一道施工工序的施工。
2.2構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機制
安全在任何一項工程中都要排在首要地位。在水利水電施工管理過程中,要構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機制,為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構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機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施工人員要徹底排查容易出現問題的區域,由于水利水電工程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會有一些容易出現問題的區域,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根據工作經驗判斷出容易出現問題的區域,并逐一排查,確保施工項目的安全性;二,施工人員要從整體角度出發,針對不同環節制定不同的安全施工機制,保障施工的可行性,降低施工成本;三,施工單位要制定緊急預案,在項目施工前分析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出解決方案,進而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2.3加強施工機械的科學管理
加強施工機械的科學管理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施工人員要確認“兩票”與“三制”工作是否得到嚴格落實,其中,“兩票”是操作票和工作票,“三制”包括設備缺陷管理制、交接班制以及巡回檢查制;二,施工人員要重視施工設備的使用,嚴格管理施工設備,了解不同設備的特點和儀表使用的方法,降低錯誤操作的概率。
3總結
總而言之,水利水電工程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工程。水利工程施工單位要不斷更新施工技術,建立安全管理機制,監督施工全過程的質量,進而促進水利水電工程健康發展,提高其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德炎.解析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及管理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7(09):283-284.
[2] 劉上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及管理措施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6(08):129-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