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麗霞
從《大連日報》“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看如何提升黨報服務性
□ 文/張麗霞
2014年,《大連日報》利用新媒體的技術與空間優勢,建立了大連市唯一一個集查詢、問診、科普于一身的“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公眾平臺。健康傳播在微信新媒體大環境下如何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傳統媒體利用微信傳播科普能否留住“讀者”?本文以“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為例,介紹了如何實現從“內容為王”到“服務至上”的轉變,黨報如何搭建起權威專業的行業性新媒體。
健康傳播 新媒體 微信公眾平臺 黨報
2014年6月,《大連日報》面向微信用戶創立大連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醫療專業微信公眾號——“大連健康指南”,由擁有10余年醫療健康行業報道經驗的記者維護運營,改變了健康宣教傳播的單向模式,變成了“交流”和“對話”,健康傳播也因微信而活了起來。
“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給用戶提供的服務內容廣泛而全面,涵蓋了大連本地乃至國內、國際每天熱點健康信息,季節性的健康提醒,民間謠傳的權威解讀和義診講座等健康領域的資訊。這些內容均由專業記者采寫編輯,讓粉絲最快了解到權威專業的科普信息,使粉絲們愿意主動地將信息分享給更多人。
微信平臺推送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大連本地乃至國內、國際每天熱點健康信息。2016年7月,宮頸癌疫苗正式獲得國家食藥監局的上市許可,大連市民有望在第二年初使用到該疫苗。消息一經發出,“大連健康指南”就在第一時間連續推送兩篇微信《首個預防癌癥的疫苗獲批上市,明年初大連就可以打了!》《等了你10年,卻告訴我超齡啦!年齡大了就不能打宮頸癌疫苗?》,就市民關心的諸多問題一一進行了權威采訪與權威解答。從成立至今,多數國內外與本地熱點健康事件,“大連健康指南”都會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
第二類內容是季節性的健康提醒。比如,今年春天,針對扎堆出現的皮膚過敏、成人水痘頻發,和不同癥狀的上火現象,微信平臺連續推出了《春季“降火”,這幾款食藥粥、代茶飲比吃藥更靠譜》《春季預防水痘不只要看好你家娃,成人也需當心!》《面對春季皮膚過敏,我們該怎么辦?》幾篇應時應季的科普文章。
第三大類內容是民間謠傳的權威辨析。民間謠傳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低門檻帶來的最大問題。2016年9月,大連市民的朋友圈被一條“六名男女感染SK5病毒死亡,千萬別再吃魚了”的消息刷屏。“大連健康指南”迅速向市衛計委和謠言中涉及到的醫院、專家核實,這條話題性和科學性兼具的微信推送后,迅速引起關注。
第四大類內容是義診講座等健康領域的資訊,以及市民看病攻略、醫院與醫生信息整合。比如在每年9月,大連市各大醫院都會開始慢性病檢診工作,檢診涉及人群范圍廣,且每家醫院檢診流程、檢診地點不同,會為患者帶來許多困擾。“大連健康指南”在檢診開始之前,就整理出了所有醫院的檢診信息,以信息圖的形式推送《一圖看懂:大連市14家醫院慢病檢診流程,不跑冤枉道了!》,因為服務性較強,微信內容推送后不到三個小時,就有近5000位粉絲收藏、轉發。此外,“名醫導航”“大連看病攻略”等系列文章也受到了粉絲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成立之初,“大連健康指南”便聯動大連18家公立醫院,整理出全市2000多名出診專家的信息。市民只需要關注微信平臺,點擊菜單欄,就可以查看全市所有醫院、所有專家的簡介、出診時間和出診地點。除此之外,微信平臺又整理出400多種常見疾病,按疾病所屬科室進行分類,實現了“掌上”初步“導診”,最大程度地資源共享。同時,獨家擁有并提供查詢醫院、查找醫生、在線預約掛號、疾病導診等相關服務內容。
2014年11月,在“大連健康指南”平穩運營5個月后,又開通了健康微社區服務。大連公立醫院的50余位醫生開始在微信后臺“坐診”,幾乎涵蓋了所有科室專家的“微社區”,儼然是一個小型的“掌上綜合醫院”, 患者只需要點擊提問、編輯問題,便可以在微信上得到本地醫生的解答與回復。
“大連健康指南”在多個維度都提供了充分交流互動的空間,讓市民聲音得到回應,也增加了粉絲對于公眾號的依賴度與黏性。此后,《大連日報》曾采取問卷形式,圍繞著“內容”與“服務”兩點,對“大連健康指南”的用戶需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對于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來講,服務內容和功能對于增強微信公眾號關注度與活躍度的作用明顯高于普通的科普內容推送。
除了推送線上內容,平臺還積極與粉絲進行線上線下的互動,讓原本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公平公開地走入老百姓身邊,能夠切實解決他們在就醫過程中出現的掛號難、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成立之初,平臺便推出了“幫你掛號”欄目,每周幫粉絲掛兩位平時很難掛上的大專家號,截至目前,共放出了600多個號源。同時,聯合大連多家醫院推出“大連名醫社區行”“大連名醫企業行”等大型公益講座活動,通過線上招募的形式,讓粉絲走出網絡,把名醫帶到市民身邊,面對面地普及健康知識。
2015年1月,“大連健康指南”聯合大連廣播電視臺體育廣播共同推出了“空中導醫”節目。“大連健康指南”成了一架立交橋,一邊聯通醫院與百姓;一邊又融合報紙、廣播與新媒體。每天都將專家請進直播間,微信平臺與報紙聯合預告,百姓通過熱線電話與微信平臺留言實時與專家互動,專家的重要科普內容再次以文字形式呈現在報紙與微信平臺上。讓所有的力量集中于一處,最有效地服務于患者就醫。
2016年6月,在“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上線一周年之際,聯合4家公立醫院為粉絲送出了糖尿病患者免費眼底檢查、免費洗牙卡、免費過敏性鼻炎咽炎檢查、免費三伏貼等“四重大禮”,近千人從中獲益。此后,“大連健康指南”與本地15家公立醫院開展常態化合作,連續舉辦了腸鏡篩查、肺部小結節篩查、腦中風篩查等50余項免費活動,為上千名市民減免費用100余萬元。從粉絲的互動數量和質量不難看出,這種線上線下互動大大增強了粉絲對平臺的需求度和信任度。
從2017年開始,“大連健康指南”開始豐富公眾號的服務內容。每周在微信上開設微課堂,邀請大連本地知名專家,在微信里用語音為患者“直播”科普講座,并直接解答患者疑問。每次微課精心挑選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比如在體檢季,開設《查出肺結節該怎么辦?》《長了甲狀腺結節,要緊嗎?》等多期微課堂,及時解答老百姓的疑惑;在小兒流感多發時節推出關于《孩子感冒發燒的正確處理方法》的專家直播。并在直播結束后,將專家講課、解答中的“干貨”內容整理成文字稿件,方便粉絲反復閱讀、查詢。每次的課堂直播時間僅一小時,卻有千余名粉絲在線收聽,患者提問多達百余條,累計收聽率已達萬余次。有粉絲留言說,微課改變了他們學習健康知識的方式,短小精悍、自由互動的微課不僅方便收聽、重聽,更能讓他們直接與專家交流,點對點地解決他們的問題。
(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文教新聞部)
2017年2月起,“大連健康指南”還開啟了短視頻的制作。在春節期間,推出了“美小護的年度面孔”系列短視頻,以講故事的形式,從不同角度介紹各醫院的醫生:以90歲高齡醫者的大家風范為切入點,推出視頻《記錄:90歲柯老,初心未改醫路不止》;講述在綜合醫院曾受“冷落”的中醫科醫生純粹而執著的堅守《記錄:年輕的老中醫,國粹之路不孤獨》等等。以視頻為表現形式,結合文字與圖片的點綴,醫生變得更有溫度、更接地氣,原本生硬的醫院宣傳也變得更有看頭。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